6月11日,天空阴沉,细雨蒙蒙。新泰市各界群众自发汇聚而来,在新泰市第一殡仪馆排成长龙,依次从何希龙的遗体前缓缓走过,默默念着“老何,一路走好”,向他们心中的英雄何希龙作最后的告别。
今年52岁的何希龙,是在执行“打击货车十大野蛮驾驶行为”的行动中,于6月9日凌晨在333省道新泰东都段巡查时,被一辆超载货车撞伤后牺牲的。省长助理、公安厅长徐珠宝签发命令,追记新泰市交警大队五中队副中队长何希龙个人一等功。
日前,省公安厅决定,在全省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中开展向何希龙同志学习的活动。学习他恪尽职守、英勇无畏的高尚精神,淡泊名利、扎实苦干的公仆本色和孜孜不倦、坚韧细致的工作追求。
再过14个月就能离岗,他却没等到
6月9日,是同事朱良策不愿再想起的日子。这天凌晨 4 点,他们将上岗时间提前了一小时,目的是监控那些躲避检查、打上岗“时间差”的超载货车。谁也没想到,厄运会在一个半小时后悄然降临。
5时30分,一辆满载铁粉的重型半挂货车自东向西快速驶来,何希龙凭经验判断货车严重超载。 他示意朱良策在警车边执勤,自己则走到距货车前约50 米的地方打手势,示意其靠边停车,接受检查。
悲剧就在这时发生了:货车司机见状,非但没停车,反而强行超越前方一辆小麦收割机欲逃避检查。忙乱中,货车与收割机发生刮擦改变了行驶方向,将何希龙撞倒在地。接着,这辆核载33吨、实载110吨的货车前轮从他的双腿碾轧过去。
眼见何希龙倒在车轮下一动不动,朱良策飞速跑过去把他抱在怀里,大声吼着:“何队长,你醒醒,快醒醒!”何希龙努力睁了睁眼睛,好像想说点什么。然而,头上溢出的鲜血,已经模糊了他饱经沧桑的脸庞。在被紧急送往医院后,何希龙终因伤势严重,经抢救无效死亡。52岁的人生年轮定格成永恒。
何希龙走后,有人打开他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面装着一个苹果、一包饼干和几颗糖。同事周庆良抹着眼泪说:“这可是老何的三件宝哇!”
原来,战斗在交通管理一线的何希龙,有严重的糖尿病,只要饿了就心慌头晕手发抖。这时,他就吃颗糖补充下能量。何希龙也知道,糖尿病人不能吃糖,这种饮鸩止渴的办法其实危害更大。但为了不影响执勤,他竟带着这种习惯坚持多年,任务再难再重也没落下。
“工作起来,他就忘了自己是个病人。”同事庄全国哽咽着告诉记者,就在何希龙牺牲的前一天,他仍奋战在205 国道执勤现场。当时他还拉家常说:“再有 14个月就离岗了,干好这一年多,以后可以歇歇了。”谁曾想,14个月他没能等到,歇一歇的愿望最终也没实现。
寒冬执勤顺利完成了,他却累倒了
1980年11月,19岁的何希龙穿上军装。5年后,怀着为国捐躯的信念,他随部队开赴前线,参加了那场艰苦卓绝的老山战役。
高速公路中队队长王传义,是陪伴何希龙军营生涯的战友。据他介绍,何希龙身上至今还有三块弹片没有取出来— — 那是在被称作“ 80 年代上甘岭”的 1175.4 高地防御作战中,越军的冷炮留下的“纪念章”。之后每逢阴雨天,何希龙总要忍着胳膊上的疼痛,坚持站岗执勤、疏导车辆。
1997年,何希龙脱下军装穿上警装,进入交警大队工作。虽然称呼、身份变了,但那颗“为人民服务”的心依旧火热、滚烫。
为了尽快适应岗位的需要,何希龙捧起书拿起笔,当起“小学生”,光是记学习笔记的本子,堆起来就有一米多高。不少人跟何希龙开玩笑:“都一把年纪了,用得着这么下工夫吗?”他却认真地回答:“本来我底子就弱,形势变化又快,再不抓紧学习,工作咋能干好?”
很多人问何希龙,干交警苦不苦?累不累?他总是憨憨一笑说:“不苦不累是假的,但是比起当兵那会儿吃野菜、喝泥巴水,我现在是享福啊!”
2012年冬,因道路积雪严重,加之雾霾笼罩,途经新泰的京沪、泰新高速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交警大队启动紧急预案,全员上路执勤。当时考虑到何希龙的身体状况,队里没给他安排任务。 老何一听急了眼,立刻找到领导要求上路执勤。万般无奈下,大队长徐加华给老何定下“ 军令状”——上高速可以,身体不行,立马走人!
就这样,何希龙跟同事一道,每天执勤超过12小时,没误一次岗、没空一天班。到了饭点儿,别人都抢着打饭,他却从兜里掏出针管子,照着肚皮就是一针胰岛素。最后任务完成了,他却累倒了。同事去医院看他,他上来就连连说:“耽误工作了,回去再补上吧。”
从警16年,他却只留下三张工作照
交警天天上路执勤,免不了经受各种冷嘲热讽。 但何希龙有自己的信条— — 为了安全。每回查违章,总有亲戚打电话求情,可他不怕得罪人。 执勤时,常有司机给他塞钞票,可他每次都说,“查你们不是为了钱,是为了安全这天大的事!”
何希龙的家庭状况并不宽裕:爱人下岗多年,儿子挣钱不多。给孩子置办婚房,全靠亲戚的借款和他每月3000 元出头的工资。不少人笑他傻:“老何守着金饭碗要饭吃。”他却认真地说:“穿着这身衣裳,咱不能干违法丢人的事儿!”
在不少人眼里,老何这人爱较真儿,尤其对交通安全,没一星半点的马虎。2004年夏天,何希龙在执勤结束时发现一件怪事:8辆超载货车停在加油站里,司机却都没了影。他推断,这些人应该是为躲避检查,找地方藏起来了。
于是,老何耐着性子,连午饭都没吃,在烈日下等了三个小时。司机终于熬不住了,派了个代表攥着几张百元大钞硬往他兜里塞。何希龙严词拒绝,依法对他们进行处罚、教育。考虑到跑长途不容易,他又忙前跑后帮对方联系车,对货物进行分流。
面对每天初升的太阳,我们或是厌倦,或是欣喜;面对每天充满挑战的工作,我们或是应付过关或是接受挑战。何希龙无疑是选择后者的人。 从警16 年,何希龙查纠交通违法行为近10万起,无一被举报、投诉。“零”记录诠释了这位普通民警不普通的历程。
采访最后,记者提出,能否找几张何希龙生前的工作照。大家忙活了一通,也只找到了三张,有两张因为离镜头太远,已经看不清他的面庞。
“你的沉默,有雕塑般的模样,在无声的定格中,透着力量……”这是何希龙走后,一位战友写给他的小诗,不爱说话的何希龙已经走了。
(见习记者 范晓 通讯员 高相虎 娄西凯 吴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