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如那位村干部所料,袁殿卿又一次提起了自己的案子。“我上访12年都没解决,其实我当时并不指望他能给我解决,我就是想诉诉苦。”袁殿卿说,“没想到他还真当成了个事儿。”
针对袁殿卿的问题,陈晓磐运用自己归纳的“三问三访六到位”工作法,问上访人,问当事人,问旁观人;访目击或知情证人,访德高望重年长人,访负责的村干部;法律政策讲到位,思想工作情到位,矛盾交点找到位,对症开方药到位,困难出路帮到位,杜绝反复做到位。
摸清原委找到症结后,在乡、村干部的配合下,经过多方协调,陈晓磐终于将袁殿卿的宅基地纠纷问题划分清楚,这桩困扰几级党委政府的上访积案得到圆满解决。
之后,袁殿卿就成了警务室的“编外协警”。“俺这辈子虽然当不了警察,但能和‘晓磐’一起为村里多做点实事儿,那是俺的光荣。”
后来,袁殿卿多次递交申请书,强烈要求加入党组织,理由很简单,就是要向党看齐,充分发挥“余热”,奉献社会。他还帮助陈晓磐化解村里的难案10多起,并加入了“学雷锋小组”,给“晓磐留守儿童温馨家园”捐了500元助学金,成了“学雷锋小组”的“老大”。
有一次,那位曾示意让陈晓磐出去的村干部问他:“为啥群众找你时你总那么热心、有耐心?”
陈晓磐笑着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做父母的来找子女办事,这是正常的,也是应该的。如果哪一天,大袁村的老百姓不来找我们了,那就真坏事儿了。” (下转04版)
(上接03版)
“对群众动真情,真操心、真办事,你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就对你有多亲!”
大袁村的人都知道,只要陈晓磐在,警务室的门从不上锁,谁都能推门而入。
走进警务室大门,迎面就是村里小学教师袁自忠自拟自写的一副对联:小警务大作为情融万家平安,进村头出巷尾法润百姓促和谐。“辖区的大小事儿、百姓疾苦他都知道。”袁自忠说,“这是对晓磐工作的真实写照。”
10月24日,是“霜降”的第二天,陈晓磐要到村里几个困难户家中问问过冬的衣物都准备齐了没?他要把最近网上出现的新的诈骗方式告诉辖区群众。刚走出警务室大门,陈晓磐又急忙转了回去,“‘霜降’了,穿俩秋裤还是冷,我得换条保暖裤”。
由于常年骑摩托车走村入户,陈晓磐的腿患上了关节病,再加上2010年的一个雪夜,他骑摩托车急着往求助村民家赶时,重重地摔了一跤,伤了膝盖,关节病就更严重了,即便夏天,也得穿着棉秋裤。
换上保暖裤,陈晓磐骑上了那辆跟了他8年的摩托车。他家住漯河市区,离警务室将近一个小时的路程。这辆摩托车已成了他的“铁脚板”,每次来回,他都有意不走“正道”,骑摩托车绕到辖区,了解群众诉求,第一时间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截至目前,这辆摩托车已经跑了6.9万多公里,换了3个轮胎、5根链条,相当于绕地球一圈多。
这样形式的走访,陈晓磐觉得很值。他说:“对群众动真情,真操心、真办事,你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就对你有多亲。”
2010年年初,临颍县公安局研发推广“平安家园”警务信息系统,为采集数据,陈晓磐起早贪黑,风雨无阻,历经8个月,累计步行1000余公里,将全乡8948户11029处院落走访了一遍,采集了9万多条信息,3.6万余张照片。
为了第一时间知道群众的困难,让群众方便找到他。陈晓磐在集市上买来小巧的“中国结”,把祈福牌上的字改成“警民一家亲”,背面印上自己的名字和手机号码,制成“连心结”送给村民。
袁自成和陈晓磐的“缘分”,就是从这个“连心结”开始的。陈晓磐第一次走进袁自成的家,是在巡逻时看到了他挂在门上的“连心结”。职业的敏感使陈晓磐觉得这个家庭一定需要帮助。他敲敲门,开门的是个残疾人,头发蓬乱,胡子拉碴。他叫袁自成,妻子是精神病患者,儿子6岁,女儿4岁,由于缺乏入户需要的出生医学证明等手续,两个孩子一直没能上户口,无法办理医保,连入学都成了问题。
袁自成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这个穿着警服有着兄长般温厚和泥土般质朴的“大人物”一进门就会主动向他问好,还握了他的手,把他说的话都认真记在本子上。
“晓磐没几天就把孩子的户口簿送到我家了。”袁自成强忍的泪水涌了出来,“晓磐就是我家的大恩人,在这之前,我是不相信村干部的。”
袁自成说这话有他的理由,有一次,袁自成家孩子生病了,“我往村里跑了20天,村里只给了他50块钱,我在村里借了68家,一共借了32块钱”。在对上一届村委考核时,袁自成全部打了“×”。“自从晓磐来了,新一届村委对我帮助很大,大家也都很关心我们,要是我不在家,邻居还会让孩子去他们家吃饭,这都多亏了晓磐,还是警察好,共产党好!”说到这里,袁自成突然跪下乞求着,“求你了,你们一定得好好宣传宣传晓磐。”
如今,“有困难,找晓磐”成了大袁村村民的口头禅。村民们也都把“连心结”当成护身符,争着讨要,有的挂在家里,有的挽在钥匙链上。现在,陈晓磐的“连心结”已经分三批共买了7000多个。7000多个“连心结”流进千家万户,陈晓磐的名字也深深地印在了群众心里。
“看到本该坐在教室里上课的孩子,无人管教,安全难保,真感到痛心。”
大袁村北有条马沟河,深处不过三尺三,这儿是留守孩子们摸鱼捕蝉的好去处,近年来却多次发生孩子滑进去或被淹着的事情。这天,路过马沟河的晓磐,望着焦急地吆喝孙子回家吃饭的邻村老伯,想了很多。
也许缘于对儿子的亏欠,陈晓磐对留守儿童有着特殊的情感。他家住漯河市区,离警务室40多公里,但他很少回家,自己的孩子也成了“留守儿童”。
晓磐所管辖的14个自然村中共有留守儿童200多名,他说:“每当看到本该坐在教室里上课的孩子,因为缺少家庭管教而逃学玩耍,无人管教,安全难保,有的甚至犯罪时,真感到痛心。大袁村发展中最大的潜在忧患就是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