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檐下挂着一个长60公分,宽30公分的蜂窝,上面密密麻麻爬满了黄色小蜂,还有不少蜂儿在周围飞来飞去。
陕西省消防部队富平中队一名消防战士穿好防蜂服,手疾眼快,用编织袋一下套住蜂窝。蜂窝过大,消防官兵们使劲拽了好几次才拽下来,并将残留在房檐的痕迹清理干净。20分钟后,蜂窝被彻底消除。
自今年7月以来,陕西省安康、商洛、汉中3市已有1600多人遭胡蜂攻击受伤,造成42人死亡。人们与胡蜂展开一场大战。截至记者发稿时,“人蜂大战”故事已经不再密集,胡蜂蜇人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穿黄衣,背黄枪,坐在树林称“霸王”,狼虫虎豹它不怕——流传在陕南的这首歌谣,描述的是胡蜂。此蜂俗称马蜂,又名人头蜂,属于昆虫纲、膜翅目、胡蜂科昆虫,5到10月活动频繁,12月底进入冬眠。在自然生态中,胡蜂是一种有益昆虫。但是,胡蜂体大身长毒性强,人被蜇后会出现过敏反应和毒性反应,严重者导致死亡。据说成年人在受到5只胡蜂攻击后,就可能引发肾衰竭,被20只以上的胡蜂蜇咬会产生全身性毒性,超过100只,就有可能丧命。
近年来,胡蜂的活动分布范围正在由秦岭深处向沿山乡镇扩展,许多盘踞在住家的屋檐下、窗台上。胡蜂生长速度十分惊人,随着城市绿化的加快、空气质量的提升以及市民居住环境的改善,胡蜂开始大规模向城市迁徙、筑巢,伤人概率大增。
安康市汉滨区流水镇三坪村村民穆从会被胡蜂蜇伤,正在安康市中心医院肾内科接受透析治疗。她两个月前的一天下午6点多,去自家谷子地里时,遭到了一窝胡蜂的攻击,现在回忆起来仍满脸恐惧:“这些蜂非常吓人,一下子就飞到了我的头上,我顿时被蜇得动弹不得,腿上也爬满了胡蜂,送到医院后缝了200多针,现在腿上还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蜂眼。两个月来,我已接受了13次透析治疗。”
安康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站长黄荣耀分析,今年夏秋以来,安康当地气候有些反常,往常湿润多雨的天气变得干旱少雨。在气温偏高的情况下,胡蜂活动频繁,人类如果无意侵袭到胡蜂的活动区域,就会受到攻击。“此外,胡蜂对鲜艳的颜色、人的汗味、酒味,带有甜味、香味或者特殊气味的物品以及奔跑活动的人或动物也极其敏感。”他说。
安康市公安消防支队参谋长王昱钦介绍,今年,安康消防部门接到了全市所有10个县区胡蜂伤人、请求摘取蜂窝的处警请求,总共摘取了593个蜂窝。由于保护措施不全,在摘取过程中,消防官兵被蜂蜇伤20人次以上。
胡蜂蛰人伤亡事件频发,安康市以镇村为单位,排查胡蜂分布状况,成立专业摘除队,确保每个村有1名专业摘除人员,组织对重点区域的胡蜂巢进行摘除。同时,做好景区景点的防治工作,确保旅游业不受影响。目前,安康市成立各类捕灭队伍784支3936人,已摘除重点区域绝大部分蜂巢。
陕西省公安消防部门成立有防治灭杀胡蜂的专业队和应急处置小分队,在接到胡蜂蜇人信息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专门负责胡蜂窝的摘除和清理工作。消防部门还为陕南三市每个乡镇配备两套蜂窝摘除设备。
有效遏制胡蜂肆虐势头之后,陕西消防部门又积极向公安部消防局、陕西省发改委和省财政厅请示协调争取经费500余万元,为陕南汉中、安康、商洛3个消防支队配备全封闭式防蜂服680套、高压脉冲水枪170把。同时,配齐现场急救药品,为官兵处置胡蜂事故提供初级医护保障。在全省举办专业大讲堂,使官兵了解胡蜂的习性和危害,掌握处置此类事故的一般程序、行动要则和注意事项,并组织战训骨干和铁军中队攻坚组队员,深入研究处置此类事故的技战术方法。现在胡蜂分布较为密集的区域和路段,制作有消防安全警示牌,且广泛利用公共媒体播发有关胡蜂的预防、处置和救治知识。
目前,安康市、县医院对胡蜂蜇伤患者实行“先看病,后结算”制度,困难患者将被列入大病救助,确保所有病人不因缺钱延误治疗。西安市卫生局也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一定要高度重视胡蜂蜇伤患者的救治工作,实行首诊负责制,不得推诿胡蜂蜇伤患者。各医院都要成立专家组,准备好需要的各类医疗器械和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