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专题

平安中国的浙江实践

2013-10-14 17:24:58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浙江日报 

    启示之三:

    源头治理是根本

    有一群人,老百姓一有需要就会出现。

    都说“家丑不可外扬”,可在诸暨市枫桥镇,很多人都会把自己“丢面子”的事向他倾诉;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但镇里居民发生矛盾,都乐意接受他的调解。

    他叫杨光照,是诸暨市公安局枫桥镇派出所退休民警。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提起枫桥经验,人们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这三句话。63岁的老杨,亲身见证了枫桥经验的发展历程,而他自己也用18年的调解行动,实践这一经验。18年来,他成功调解案件2500多起,光记录本就写了110本。

    采访时,贵州人龙粉书等人刚好专程赶到枫桥镇派出所老杨调解中心,向老杨当面表示感谢。她的哥哥在上虞一处虾塘里意外猝死,老板陈宝均是枫桥人,他把老杨等人请去调解。“我们当时想,陈老板叫老家的人过来调解,自然是老乡帮老乡,怎么可能公平公正。”龙粉书一开始将信将疑。

    然而,老杨等人去现场察看,到派出所了解案情,很快就把案子理得一清二楚,分析更是入情入理,让她心服口服,“老杨的话很有人情味,将心比心,几句话就道出了我们这些亲属的真实诉求和担忧。”

    当天下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陈宝均先支付两万元善后,其余16万元先交由老杨保管,等相关事宜全部处理完毕后再转交死者亲属。结果,老杨还没回到枫桥,陈宝均已把余下的16万元汇进了他的账号。

    在浙江,像老杨这样受群众欢迎的人民调解员,多达16.7万名。82岁高龄的杭州文晖街道打铁关社区居民王义毛,就是其中之一。

    2008年8月,老王和其他4位老人一起,自发成立社区和事佬协会,调解邻里间矛盾纠纷。老人想不到他们的“吃螃蟹”行为,很快就在杭州全市推开,更以“小事不出楼道,大事不出社区”的实践特色,被誉为新时期维护基层稳定的枫桥经验“城市社区版”。

    “我们和事佬,不仅要做社区的信息员、政策的宣传员,更要做矛盾纠纷的调解员。”老王说。目前,杭州市2924个社区(村)全都建立和事佬协会,两万多名和事佬活跃在大街小巷,已化解6万余起基层矛盾纠纷。

    积“小安”,方能成“大安”。建设平安浙江,关键在基层、关键在落实、关键在实效。

    在平安建设中,浙江充分运用枫桥经验依靠群众就地解决问题的优势,牢固树立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满意导向。深化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矛盾纠纷集中排查调处、群体性事件预防处置等制度,千方百计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当地、化解在萌芽状态,做实源头治理这篇文章。

    这10年,各地坚持把调解优先作为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的基本原则。全面建立县、乡、村三级调解工作平台,完善警调、诉调、检调等衔接和联动机制,积极推行建立1300余个医患关系、劳动争议、交通事故等行业性专业调解组织。全省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其中去年调解矛盾纠纷56万多件,调解成功率达98.1%。

    这10年,各地坚持把维护群众权益作为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的治本之策。注重从决策源头预防矛盾,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统筹兼顾各方关切,努力使决策的过程成为倾听民意、改善民生、化解民忧的过程。2006年,开展重大项目、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试点。目前,省、市、县三级全部建立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2010年以来,全省评估重大事项10477件,停止或暂缓实施499件,最大限度地防止了因决策不当引发新的社会矛盾。

    “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人民群众是枫桥经验的动力源泉,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真正的铜墙铁壁。平安浙江建设的实践证明,只有专群结合、群防群控,让群众广泛参与到平安浙江建设中来,才能构筑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沿防线。

    启示之四:

    专群结合是基石

    有一些队伍,一直奋战在平安浙江建设的最前线。

    在宁波慈溪,我们看到,来自江西的五塘新村和谐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吴有水,整天忙个不停,带着新老村民一起开展平安夜巡、志愿服务等。2006年4月20日,五塘新村成立慈溪市也是全国的首个和谐促进会。目前,慈溪347个村、社区全面组建和谐促进会,8.4万名会员活跃在基层,成为政府与新市民联系的桥梁、新老市民沟通交流的平台以及社会稳定的“润滑剂”。

    在丽水松阳,我们看到,每天零点整,古湖东小区就有3位居民戴上头盔,套上“治安巡逻”袖章,准时在小区里巡逻。该小区曾是一个盗窃等案件高发的小区,最严重的一次,竟有15家住户在同一天被盗。2004年9月,小区在社区民警李松林的帮助下成立了平安夜巡队,120多户居民家家户户主动派人义务参加,小区从此重归平静。居民们说:“治安防范要靠大家一起参与。案件少了,我们自己也睡得踏实了。”

    在湖州南浔,我们看到,和孚镇荻港村活跃着一群戴着红袖章的老人。他们,正是由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职工、老队长和老农民组成的村“六老”队伍。从民主管理监督、环境卫生和食品安全督查,到不稳定因素排查、矛盾纠纷调解,他们样样都管。退休老教师章宇民说:“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也希望自己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平安,我们老年人可不能闲着。”

    每一个人都是平安的享有者,更是平安的建设者。

    平安浙江建设近10年来,我们也深切感受到,平安建设的理念与实践,已经渗透到浙江城乡的角角落落,渗透到生活在浙江这块土地上的每个人心中,成为人民群众心中的“金字招牌”。

    从原先的自发行动,到如今的有组织参与,浙江各地的平安巡防组织,最能体现平安浙江建设的广泛性与群众性。如今,不管是繁华的街道,还是僻静的巷弄,都有协警、保安、治安志愿者等平安巡防队员警惕的目光……

    平安浙江建设伊始,我省就明确提出把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作为最大优势,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动员各种职业化、社会化力量广泛参与,努力构筑和完善全方位、全时空、多层次的立体化社会平安防控体系,共同确保人民群众住得安稳、行得安全、过得安宁。目前,全省仅专兼职或义务治安巡逻队就有两万多支、40多万人。

    平安不平安,首先看治安。多破案、快破案、办好案。我省各级公安机关始终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对违法犯罪活动一直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大力加强街面巡逻、社区群防、重点部位监控、卡点堵截、区域警务协作、网络空间管控“六张网”建设,最大限度遏制滋生违法犯罪因素,挤压违法犯罪活动空间。

    群众动起来,警车跑起来。从去年5月开始,温州市在全市城乡交通要道建立起2235个联防岗亭,每天夜幕降临后,警察上岗,警灯闪亮,社会治安防控网高速运转。群众评价说,警灯亮起来,警察上街来,治安好起来,安全感多起来。

    日前深夜11时,温州市鹿城区一女子下班途中包被抢夺,报警后不到15分钟,歹徒就被正在江滨路岗亭执勤的民警抓获。“警灯工程”运行一年多来,温州市抢劫、抢夺案件下降41%,命案下降40%。

    至今,我省公安民警人均破案数已连续15年居全国首位,全省刑事案件多年来的高发势头也得到有效遏制。

    平安和谐,子弟兵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近10年来,驻浙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武警、消防、边防官兵主动服从服务大局,积极参与平安建设,尤其是在应急抢险中充分发挥突击队、主力军作用,为推动浙江科学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坚实保障。

    今年10月7日,强台风“菲特”突袭浙江,一幕幕军民同心抢险救灾的感人画面,再次纷纷涌现—

    瑞安26个村被大水围困,武警官兵火速驰援转移千余村民;杭州北苕溪溃堤,陆军第一集团军某部千余官兵勇堵决口;余姚主城区过半面积受淹,又是橄榄绿的身影冲在最前面……

    “治天下者,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枫桥经验的核心内涵,也是平安建设的题中之义。平安浙江建设的实践证明,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始终以群众利益为重、以群众期盼为念,才能保证社会治理的正确方向,才能不断开创和谐稳定的新局面。

    启示之五:

    以人为本是核心

    有一张网,正在惠及生活在之江大地的所有人。

    “网格服务访万家,帮困解难像自家;创和维稳靠大家,干群合心大赢家。”

    这是舟山市普陀区桃花镇拆迁办副主任庄文光自编的顺口溜。他还有一个身份:青龙社区网格23组组长。

    桃花镇于2008年率全省之先开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活动以来,庄文光和组员们频繁地进村入户,串百家门、知百家事、解百家难、连百家心。5年来,他也从一个原本容易“得罪人”的拆迁干部,成为居民口中的“文光侄子”、“阿光兄弟”。

    网格23组的居民向记者讲起一口老井的故事。那口老井,年久失修,漏水严重,又因四周樟木蔽日,井台青苔丛生,很不安全。走访中,听到群众的反映后,庄文光立即联系修理人员,日夜监工修缮。10余天后,大家重新拥有了一口既安全又干净的水井。

    “只要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也会把我们当家人。”庄文光总结5年来的网格工作心得时说,“网格走访,不是完成任务、摆摆样子,而是要和老百姓交朋友,解决问题。”

    如今,“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已在浙江所有乡镇(街道)推开。全省19.8万余支“不撤走的服务队”,专兼职管理人员34.6万名,正在努力使之江大地的每一片土地都有人精细管理,每一户人家都有人贴心服务。

    平安建设中,我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创新社会管理服务,把提高群众工作能力作为最根本的能力来抓,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坚持用脚步丈量民情,既办实千家万户的大事,也办好一家一户的小事,以真心服务赢得群众的真心拥护。坚持把“脚板”与“鼠标”、“面对面”交流与“键对键”沟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建立政务微博、民生微博、民情QQ群等方法,搭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新平台,有效提升新形势下社会沟通能力和服务群众水平。

    最好的服务,就是最好的管理。

    在杭州市余杭区,我们了解到,该区在2004年初成立了全国首个镇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心,又在去年初把全区20个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率先统一更名为社会服务管理中心。“这不是简单的更名翻牌,而是整合资源、拓展功能,将综合治理、人民调解、计生、劳保、民政、城管、环保、工商、税务等所有与老百姓有关的职能集中在一起,通过社会服务管理中心这一大平台,提供一条龙、一站式服务。”余杭区委政法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张金泉介绍说,这一转变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服务管理理念。

    如今,浙江所有乡镇(街道)已完成从综治工作中心向社会服务管理中心的“转型升级”。

    走访浙江各地,我们还发现,从杭州的“片组户民情联系”、宁波的81890民生服务热线、丽水的“手绘民情地图”,到衢州的“三民工程”等,一个个富有地方特色的社会服务管理品牌,正在惠及一方百姓。

    我们还发现,从县(市、区),到乡镇(街道)、村(社区),已实现全覆盖的3万多个便民服务中心、9万多名代办员,用实际行动兑现“群众最需要什么服务,就提供什么服务”的承诺,扎实推进公共服务全覆盖、均等化。

    我们还发现,从开网店“售卖”便民服务的杭州上城区“紫薇原点·红淘服务站”,到集诉求处理、舆情监测和民生服务于一体的象山网络民情会办中心,再到打造“24小时不下班的网上政府服务”的镇海网络问效平台,一项项富有全新时代特色的创新探索,不断给人惊喜。

    “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法治,是和谐的基石、稳定的保证。平安浙江建设的实践证明,只有把平安浙江建设与法治浙江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法、理、情”的有机统一,才能真正体现公平正义,才能让老百姓打心底信服。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