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专题

平安中国的浙江实践

2013-10-14 17:24:58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浙江日报 

    启示之一:

    领导带头是关键

    有3次下访,已在平安浙江的建设史上刻下了深深印记。

    金华浦江县西部山区村民忘不了:上世纪50年代建造的20省道浦江县马岭至浦阳段,年久失修。2003年9月18日,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把下访的第一站放在浦江。他仔细听完村民代表的诉求,并征求省交通厅负责人的意见后,当场拍板:这是一条山区群众的“小康之路”,改造工程要尽快。2005年10月,全长19.8公里的20省道浦江段全线贯通,昔日的盘山公路变成如今的致富大道,村民为此寄出一封盖有97个村民委员会鲜红印章、代表20多万村民的感谢信。

    衢州衢江区后溪镇村民忘不了:浙赣铁路将该镇划分成南北两部分,铁路以北8个行政村的1.2万人,出行仅靠一座下穿式立交桥,每逢雨天积水,村民只好冒险从铁道上穿行,时常发生意外死亡事故。但因涉及部门较多,一直未能妥善解决。2011年6月10日,时任省委书记赵洪祝到衢州下访,明确要求“早动工、早完工、早受益”。村民们说,这是为他们办了件大实事、大好事。

    杭州富阳市场口镇村民忘不了:今年9月17日,省委书记夏宝龙径直到该镇暗访调研,进村入户,察民情,问民生。这是一个多月来,他第3次直接到田间地头问百姓冷暖,察干部作风。在场口镇华丰村,夏宝龙了解到,52岁的村民朱雪春因30年前上山砍树时压坏身体,瘫痪至今,生活艰难,当即表示联系医生诊治,并掏出1000元表示慰问。次日,朱雪春就被送进浙医二院治疗,他感激地说:“党的关心点燃了我对生活的希望。”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率先倡导并身体力行的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制度,是领导干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创新发展枫桥经验、重视社会和谐稳定的最直接、最生动体现。

    正是在下访接访中,十一届浙江省委对浙江从资源小省跻身经济大省之后遇到的“成长烦恼”,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更深刻的思考,形成了一个高瞻远瞩的重大战略决策—2004年5月,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作出关于建设平安浙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决定。

    正是在下访接访中,历任省委领导以十年如一的表率行为,带动各级领导干部全力践行“贵在落实,贵在坚持”的重要精神—2004年以来,省、市、县领导干部5万余人次参与接待群众20多万批次,全省信访总量大幅下降,形成了“领导干部下去多了,信访群众上来少了”的良好局面。

    富裕和安定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富民与安民是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

    近10年来,虽然历经党政换届、人员变动,但一任接着一任、一届接着一届,在省委领导的率先垂范下,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坚持发展枫桥经验、深化平安浙江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作为各级领导干部的“第一责任”,作为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的具体实践,摆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来谋划和推进,自觉用实干和实效回应人民群众对平安浙江的新期待,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配合抓、相关部门共同抓、干部群众参与抓”的平安创建格局,确保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平安建设以来,全省11个省辖市、90个县(市、区)都获得过平安称号,其中有3个市、64个县(市、区)连续8年被评为平安市、县(市、区)。

    如今,在毛泽东同志批示枫桥经验50周年之际,在中央提出全力推进平安中国建设之际,一个催人奋进的新口号已在浙江叫响—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省委书记夏宝龙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新要求:要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全面深化平安浙江建设,以时不我待、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坚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再树率先之志、再谋平安之策、再强和谐之基,努力建设基础更牢、水平更高、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平安浙江,以平安浙江成效为平安中国建设作贡献。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民富与民安,缺一不可。平安浙江建设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大平安”理念,同时搞好两张报表,一张“经济报表”,一张“平安报表”,才能统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形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方面工作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启示之二:

    民富民安是前提

    有一场攻坚战,正在浙江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

    苕溪、钱塘江、曹娥江、甬江、椒江、瓯江、飞云江、鳌江,从北到南的八大水系,千百年来,在10万平方公里的浙江版图上蜿蜒曲折,滋养生灵万物,孕育浙江文明。

    可曾几何时,有着江南水乡美誉的浙江,不仅缺水,还遭遇严重的水环境污染。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从2004年开始,我省连续开展了以八大水系为重点的“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和“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

    如今,被视为浙江转型升级突破口的新一轮“811”行动正全力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进入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一条条母亲河,也正在逐步恢复原有的风采—

    在浦江,两个月不到,近万个无证(照)水晶加工户全部取缔;在台州,经过“铁腕治水大会战”,各县(市、区)及开发区的饮用水合格率达100%……

    治水,事关发展、事关民生、事关当前、事关长远。与平安浙江建设同年启动的我省水环境整治,以重整山河的雄心壮志和壮士断腕的豪迈斗志,彰显了浙江干部群众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兼济之志,也成为了浙江特色“大平安”理念的生动写照。

    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稳定;一手拿“经济报表”,一手拿“平安报表”。我省于2004年在全国率先开始建设平安浙江时,习近平就明确指出,平安浙江中的“平安”,不仅是治安好、犯罪少的狭义“平安”,还是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方面宽领域、大范围、多层面的“平安”,其总体目标是:经济更加发展、政治更加稳定、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安康。

    对此,习近平还曾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处于人均GDP接近3000美元这样一个“门槛”,有很多别的地方没有遇到的问题,浙江往往最早遇到。为什么浙江生活那么好,还会出各种事故?这说明你这个地方不光要经济发展好,还有协调发展的问题。平安浙江的建设,不单单是社会治安问题,我们要解决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诸领域的“大平安”,实际上就是要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从“小治安”到“大平安”,这是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自此,坚持“群众想什么,我就干什么”,把“大平安”这张蓝图一“绘”到底,成了我省各级领导干部的共同理念—

    “抓平安就是抓发展、抓民生、抓和谐。”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强指出,建设平安浙江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必须始终放在心上、牢牢抓在手中。要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坚守百姓增收、生态良好、社会平安三条底线,为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打下坚实基础。

    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王辉忠表示,平安浙江是全面覆盖的“大平安”。构建这张平安大网,既要织严织密区域平安创建的“经线”,又要织严织密系统平安创建的“纬线”,确保平安创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盲区、不留死角”。

    自此,两张“报表”统筹兼顾、互相促进,成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行动—

    抓发展,始终坚持把经济工作的主要着力点放在转型升级和质量效益上,逐渐形成“以亩产论英雄”的导向、促进居民收入同步增长的导向、致力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导向,切实把发展成果更多地落实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省委、省政府每年70%以上的新增财力用于民生,每年安排改善民生十个方面的实事,特别是这些年的治水、三改一拆、四边三化、城市治堵和食品安全整治等“组合拳”,更是惠民生、得民心。据国家环境监测总站2012年公布的报告,浙江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评价为优,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抓平安,始终坚持把服务保障经济发展作为平安浙江建设的头等大事,致力于统筹化解各个领域的不安定因素和安全隐患,做到经济社会发展到哪个阶段,平安建设就提升到哪个水平;影响平安的问题出现在哪里,平安建设就延伸到哪里,使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不断增强。2012年浙江群众安全感满意率为95.9%,据中科院发布的《中国科学发展2012》显示,浙江的社会公平度指数为全国第一。

    数据无声,却是浙江实践的最佳注脚。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防患于未然”。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扎实,坚如磐石。平安浙江建设的实践证明,只有固本强基,把维护群众权益作为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的治本之策,把坚持调解优先作为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的基本原则,才能不断夯实平安和谐的根基。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