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长安传真

浙江:民意导向新型警务"枫桥经验"花开海岛

2013-10-12 19:00:37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平安浙江网 

    “枫桥经验”之所以能在舟山普陀区公安分局历久弥新,根本的原因是公安机关继承和发扬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构建了以民意为导向的新型警务机制。

    近年来,普陀警方以“加强基层警务工作”为引领,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实现了“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目标。

    今年8月,普陀区公安分局沈中派出所还被评为“全省公安机关枫桥式派出所”。

    融入网格

    矛盾纠纷就地解决

    沈中派出所地处普陀区中心沈家门,下辖17个社区、13万居民、行业场所500余家,日均接警量100多起,占到全区案件业务量的60%。

    小干岛位于沈家门西南角,与沈家门一水之隔。民警王延强自从6年前被派驻到这里,便多了个“职务”———小干社区网格副组长。

    前不久,王延强走访船厂时了解到,该厂外包的一个项目因长期亏损,包工头决定离开,然而他还欠着20余万元的工资款,工人们要讨薪。王延强立即介入,及时安抚讨薪工人的情绪,并与劳动监察部门一起召集包工头、企业主和工人代表坐到一起,商讨解决措施,最终帮工人如数讨回了被拖欠的工资。

    6年来,小干岛没有一件群体性事件出岛,刑事案件发案率逐年下降,真正做到了“小事自己解,大事不出岛,社会安定,群众满意”。

    近年来,普陀警方依托“网格化管理”平台,将全区65名社区民警和171名机关民警编入当地的网格中,除了“每天一走访,每周一汇总,每月一总结”的正常走访外,普陀公安分局每季度还要开展为期一周的集中走访,会同其他网格成员开展“组团式服务”。

    今年4月,沈中派出所东大社区民警小王在走访中得知到,辖区内住着两名专门卖烤鸭的小伙。附近居民对他们制作烤鸭时散发出来的异味颇有微词。了解情况后,小王多次上门做工作,两名小伙子最终同意将烤鸭制作点搬离。

    如今,普陀公安分局的“网格民警”已成了一支综治专业服务团队,“网格警务”也成了一张金名片。

    警调对接

    打开矛盾的“减压阀”

    今年5月,王某和郑某终于在沈中派出所调解室携手为持续了3年之久的纠纷画上了句号。有这样圆满的结局,全靠调解员沈安平等人。

    2010年8月,王某和郑某因电瓶车停放问题发生争吵,甚至还动起了手。郑某因此受伤住院,花掉医药费1万余元。案发后,沈中派出所进行了多次调解,但由于郑某和王某各执己见,就医疗费赔偿问题互不退让,调解工作一度陷入僵局。

    今年4月,沈中派出所调解员沈安平接手了这起案件。调解过程中,他了解到,在打架事件中,双方均有过错,而赔偿金额是争执的焦点。找准问题的症结后,沈安平和另外3名调解员分成二组,分别上门做工作。经过不懈努力,王某最终同意赔偿医疗费用8500元。

    据悉,沈中派出所人民调解工作室成立于2012年7月,4名调解员都是辖区内素质较高的退休干部或号召力强的居民代表。“要深入了解事情原委,分析纠纷的症结。”谈到调解工作时,沈安平说,“不仅要做好当事人工作,而且要多多走访当事人所在的社区、单位及亲朋好友,调动各方积极因素参与调解。”

    调解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已先后处理疑难纠纷250多起,受到群众一致好评。普陀公安分局副局长顾仕杰说,人民调解员人缘好、威望高,对处理一些“骨头案”“棘手案”很有一套,他们从纠纷的根源上想办法,实现了真正的和谐稳定。

    居安工程

    让老小区焕发活力

    说到这几年沈家门的治安建设,茶湾二区居民王大爷欣喜地说:“现在安全多了,哪怕夜里不关窗,也能睡得踏实了。”

    茶湾二区是开放式的老小区,地处城乡接合部,外来人员既多又杂,打架斗殴等治安纠纷时有发生。再加之缺乏物业管理,基础设施较差,还经常发生各类盗窃案件,不仅群众意见大,民警也很“头疼”

    去年上半年,针对这种开放式老小区治安状况差的情况,沈中派出所在茶湾二区开展了“居安工程”试点建设。“没围墙的建围墙,有围墙的加固加高,再在小区各出入口安装监控探头,并在社区警务室添置必需的电子设备,落实24小时专人管理。”社区民警倪力说,近一年来,茶湾二区偷盗案件发案率明显下降,居民的安全感明显增强。

    另外,“居安工程”还对小区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在主干道加装路灯12盏,设置车辆集中停放点26个,向居民发放门窗简易报警器2000多个。针对电瓶车被盗问题,沈中派出所又专门定制了加固U型锁,免费发放给辖区居民。

    目前,“居安工程”已在普陀区36个重点社区进行推广,惠及居民3.5万户。

    立体防控

    创造良好治安环境

    8月31日晚,沈中派出所民警在步巡时发现一名疑似吸毒人员。信息反馈到了所里后,经过分析研判,立刻指派一辆警车赶到现场,抓获了2名吸毒人员。

    反应如此之快,得益于沈中派出所实行的“2+1”巡控机制。沈中派出所原本在辖区布置了2辆警车和6名民警,轮流进行24小时值守,有警处警,无警巡逻。为加强对路面犯罪的打击力度,今年5月10日起,该所启动了“2+1”巡控机制,在原有2辆警车的基础上又新增一辆警车。“新的警车主要由所里9名年轻民警负责,白天在巡逻中边搜集信息边研判,等到夜晚利用8小时外的时间,再进行打击,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沈中派出所所长乐军说。

    几个月来,沈中派出所采用“2+1”巡控机制,成功处理偷抢、吸毒、卖淫等案件60余起。变被动接警为主动出击,时刻动态掌控街面治安情况,让“警力跟着警情走、警务跟着警情变”,这是沈中派出所实行“2+1”巡控机制的初衷,也是普陀警方一贯坚持的理念。

    2011年,普陀公安分局大力推行“移动警务站”建设,全区共有3辆移动警务车上岗。每辆车配备2名民警和5名协警,每天下午2点至凌晨在全区警情多发地带进行巡控,开创了警务工作新模式。“移动警务车的配置,实现了警务前移,不仅可以及时处置街面各种警情,而且有效打击和震慑违法犯罪分子,进而为群众创造了良好的治安环境。”普陀公安分局副局长顾仕杰说。

    除此之外,普陀公安分局在接处警过程中,还打破警种限制,推行接处警勤务机制改革,实行“全员全业务接处警”。一旦出现警情,可以“点对点”指令距离警情最近的巡逻车、巡逻警力快速处置警情,有效实现了接处警工作以动制动、以快制快。该局还在进入普陀的4个主要路口设置治安卡点,每天晚上8点到次日早上8点,都会有民警在上岗执勤。期间,民警除了要对过往的可疑车辆、人员和物品进行盘查外,还要根据110指令,迅速开展堵控查缉,同时接受群众紧急口头报警,做好先期处置。

[责任编辑:刘琳]
相关报道

·足迹见证——“枫桥经验”50周年视频报道
·专题:纪念毛泽东批示“枫桥经验”50周年
·身体力行——“枫桥经验”平安人物尽展风采
·推广创新——传承“枫桥经验”给力平安中国
·继承发展——“枫桥经验”平安样本遍地开花
·与时俱进——“枫桥经验”50周年的继承发展

·与时俱进——“枫桥经验”50周年的继承发展
·红旗飘扬——“枫桥经验”50周年的历史变迁
·身体力行——“枫桥经验”平安人物尽展风采
·“枫桥经验”在平安建设中遍地开花(2)
·枫桥经验:50年推广应用历久弥新
·高扬旗帜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