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远安县创新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构建以农村党团组织为依托,“阳光家园”活动室为阵地,社会关爱服务队伍为纽带,关爱基金为支撑的“阳光家园”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模式。农村留守儿童服务管理实现了多方资助“零”辍学、结对帮扶“零”犯罪、委托监护“零”事故、依法维权“零”放弃。
一、搭建人本关爱平台。远安县在认真总结“万千花蕾关爱工程”、“第二家庭”活动帮扶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经验基础上,全面推行“阳光家园”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帮扶从纯粹的物质帮助拓展到情亲关爱、道德教育、心理疏导等精神层面,搭建人本化关爱平台。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制定了《推行“2+X”模式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由县委分管领导任组长,综治、公安、教育、民政、司法等职能部门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帮助和预防犯罪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纳入全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等工作目标考核体系,统一督查考核。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支持、公众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服务关爱格局。二是规范平台建设。从阵地、人员、资金、方案、制度等方面进行规范,做到有活动阵地、有志愿者队伍、有专项资金、有亲情热线、有服务内容、有管理制度。目前全县7个乡镇已全部开办“阳光家园”培训班,统一悬挂“阳光家园”标牌,各组建了一支20人志愿者队伍,落实了2000元专项配套补助资金,全部开通亲情服务热线。三是组建关爱队伍。建立由村级“两委”干部及各级团组织干部为主导,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武汉工程大学等高校大学生志愿者队伍、50余名心理咨询师队伍和青年医师志愿者队伍为主力,总共700余人的服务关爱队伍。
二、构建两种关爱模式。远安县少年儿童15278人,留守儿童1278名,占总数的8%。为了更好的服务管理农村留守儿童,远安对全县25所中小学校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建立了远安县农村留守学生档案信息卡、留守儿童关爱专兼职人员台账,开通了农村留守儿童信息管理系统,对每个留守儿童信息实行动态跟踪服务。一是“阳光家园”关爱。以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为阵地,充分利用农家书屋、党员远程电教设备资源,开办“阳光家园”农村留守儿童暑期培训班,组织高校志愿者、医疗志愿者和心理咨询师为留守儿童提供功课补习、心理辅导、素质拓展和免费体检、健康卫生知识培训、互动游戏等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依靠各驻村单位、县乡两级财政和社会捐助,保证“阳光家园”的留守儿童每天不少于3元的生活费用。二是“代理妈妈”关爱。面向社会招募300余名“爱心妈妈”为留守儿童提供服务,制作了“爱心妈妈”服务卡,倡导“代理妈妈”履行“六个一”职责,即:每周一次与学生联系交流,每月一次与留守儿童父母、班主任、托管人沟通情况,每两个月一次“家访”,每季度指导孩子给父母写一封家信,每学期初制定一份“帮扶计划书”,每学期末撰写一份帮扶工作总结。“代理妈妈”活动使缺少亲情关爱的孩子们普遍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
三、建立四大关爱机制。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弱势群体,是社会管理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远安探索建立四大关爱服务机制,推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长期化、常态化。一是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建立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总结工作经验,研究解决问题和困难,推进整体工作;建立日常工作管理制度,制定工作任务转办制度、定期巡视制度、考核评估制度及信息沟通制度。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二是建立留守接管机制。全县各乡镇中小学全部建成农村保育寄宿制学校,建立留守学生档案联系卡,对每名留守学生落实一名监护老师,确保学生信息不中断、关爱不中断。升学转校将其档案联系卡一并转入新学校,及时补充、变更档案和联系卡的相关信息,学校成为留守儿童的“温馨家园”、“开心乐园”。鸣凤镇南门小学提出“爱在孩子的饭碗里,爱在孩子的被窝里,爱在孩子的娱乐里”。花林寺镇中心小学自己种菜园、建养猪场,免费向“留守学生”提供饭菜。旧县镇安鹿小学在宿舍设置“爱心服务台”,保育员老师随时为留守学生缝补衣物。三是建立教育帮扶机制。在各中小学配备法制副校长,在全县开展政法干警结对帮扶留守儿童活动。通过举办模拟法庭、以案析法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加强对问题学生的帮教转化。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和志愿者的优势,深入开展“希望工程”、“春蕾计划”、“春风行动”,组织县直机关团组织定向帮扶农民工子女,劳动部门定期开展招聘会,帮助部分留守儿童父母就近择业,营造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四是建立工作保障机制。县乡两级财政设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专项经费,设立农村留守儿童“阳光家园”关爱基金,通过社会募集资金200万元。夯实了“阳光家园”工作基础,定期开展“阳光家园”专题业务培训,组织全县农村基层团干部和志愿者队伍现场教学,不断提升关爱服务水平。(宜昌市委政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