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温婉女子或“铿锵玫瑰”
不同“身份”都诠释了啥叫“检察官”
身材娇小、柔声细语,可只要走上法庭,这个江南水乡的温婉女子,就会化身为一朵“铿锵玫瑰”,执正义之剑惩治犯罪、维护公平;以恻隐之心挽救失足者、化解纠纷。她就是杭州余杭区检察院副检察长沈亚平。
为办案自学成“电梯专家”
从检22年来,沈亚平养成了一个办案习惯:自己没有完全搞明白的案子,决不起诉至法院。
余杭曾发生一起“电梯伤人事件”。虞某明知自己只能承接1.5米/秒梯速电梯的安装及维修保养业务,为赚钱却承接了1.75米/秒梯速的业务,还指派无上岗证的宋某进行电梯维修保养。由于没能及时发现事故隐患,一名17岁的少年失足坠下电梯身亡。
对于是否追究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司法机关意见不一致。时任公诉科副科长的沈亚平主动揽下了此案。她一边阅卷,一边列出几十个“为什么”,到书店买来专业书籍“啃”,还特地赶到上海电梯生产厂家,了解事故电梯的设计特点与维护要求,又到北京咨询电梯行业协会的专家。
“法庭上,公诉人的目的不是打败律师,而是通过对事实、证据、法理的正确运用,揭露犯罪,让旁听的群众明白法理。”这是沈亚平的“公诉观”。
开庭时,辩护律师为被告人作无罪辩护,提出“电梯的安装资质并不等于维保资质”、“电梯门不按常规开启是设计缺陷”等观点。对此,沈亚平宣读了由电梯生产厂家、电梯行业协会等提供的6份相关材料及证词,有力地证明了电梯伤人事故与电梯安装、维护中存在问题之间的联系,让被告人与辩护律师都听呆了。
经过6个多小时的庭审,合议庭采纳了公诉意见,法院以重大责任事故罪对两名被告人依法定罪处刑。庭审后,辩护律师对沈亚平说,“你都快成电梯专家了,不服不行啊!”
多方调解赢得多方信服
惩治犯罪时,沈亚平绝不手软。但面对因邻里纠纷等引发的轻伤害案件时,她总是尽量选择以和解化解双方的纠纷。
沈亚平曾办理过一个轻伤害案件,嫌疑人是一对老夫妻,他们的女儿挪用邻居所开公司的资金,被邻居举报并获刑,两家从此结怨。一天,双方发生争执,老夫妻打了邻居一耳光。由于夫妻俩都不承认打人,派出所以共同犯罪进行立案。社区居民都很同情二老,一度认为派出所乱抓人,联名写了求情书。
“简单起诉无法让群众信服,也解决不了矛盾,和解是最好的出路。”沈亚平决定启动轻微刑事案件和解程序。可双方的态度都很强硬,一方认为,你女儿害我公司受损失,现在我又被打,不赔10万就去坐牢吧;另一方认为,你举报害我女儿坐牢,还想我们赔钱,没门。
沈亚平和同事分头做工作。她们劝那位邻居:“二老的女儿已经坐牢,怎么忍心再让二老也受牢狱之灾?”与此同时,积极调查取证,找到打人的监控视频,向居民证实老夫妻确实触犯了刑律,从而平息民怨。而后,又劝导老夫妻,不要逞一时意气,积极赔偿,争取从轻处理才是正确选择。
经过多次说服,双方逐渐松动,同意调解,并达成赔偿协议。拿到邻居出具的谅解书后,沈亚平终于松了一口气。之后,检察院据此作出相对不起诉决定。
一次次聊天叩开孩子内心
未成年刑事犯罪案件关系着孩子的前途。多年来,余杭区检察院始终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为未成年嫌疑人撑起一片希望的蓝天。
有一个孩子至今让沈亚平无法忘怀。因频繁盗窃,刚满16岁的他被公安机关抓获。每次提审时,男孩的态度都很好。可让沈亚平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他家庭条件很好,为什么要去偷东西呢?”
“不找到原因,就找不到帮他的方法。”沈亚平一次次找他聊天。终于,男孩开口了:父母经常吵架,这么做是为了报复父母。
“一定要解开孩子的心结。”经过反复沟通,检察院和法院决定让孩子的母亲到法庭上陈诉。在沈亚平的引导下,母亲袒露心扉,说起了争吵的原因及苦处。孩子一边听一边痛哭流涕,终于理解了父母,当庭承诺绝不再犯事,父母也因此解开了心结。孩子被判缓刑后,终于完成学业,踏上了社会。
从这个案子获得启发,余杭区检察院在全省率先建立了社会调查制度,由社会调查员对全区涉罪未成年人的性格特点、成长环境、现实表现、犯罪背景、帮教条件等非涉案因素进行调查,形成多方面、深层次的道德和品行调查报告,为依法公正处理和帮教挽救涉罪未成年人提供了重要依据。
(记者 仇健 通讯员 余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