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大总管”国事家事都要管
“枫桥经验”在舟山有了海上版
李朝颖(中)在向船老大了解情况
“在我们那里,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海上‘大总管’,大事小事都要管。”说这话的人叫李朝颖,是舟山群岛新区基层综治干部的优秀代表。
渔业是舟山的传统产业。那里的基层综治工作者把“枫桥经验”从陆上“嫁接”到海上,依托“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平台,构筑起了“小事海上就地解、大事陆上联合调”的“海上枫桥”模式。
帮船老大和外地同行牵线搭桥
李朝颖是舟山普陀区东港街道副书记、综治办主任。整个街道共有300余艘渔船。综治干部们按渔船作业区域和方式,划出25个网格,每个网格就是一个编组,都有一艘“娘舅船”。
“我负责联系其中一个编组。渔船出海时,我会到海上综治工作中心,通过对讲机同他们聊上几句,提醒他们注意安全;渔船回港时,我会去他们船上转一转,聊聊海上陆上发生的事;每到月底,我会召集他们开一次议事会,听听他们有什么需要我们帮着做的。”
海上作业,不同地方的渔船间的摩擦时有发生。于是他思索着,怎样才能减少甚至避免这类跨区域纠纷的发生。
“我的父亲就从事渔业管理工作,所以从小到大,我看到过太多因为海上矛盾纠纷给渔民带来伤痛的例子。人与人之间,都讲究个熟悉和信任。我就想着,带上我们这儿的船老大,主动去和外地的同行交流、联系。”
可是,李朝颖把这个想法和船老大们谈的时候,过程却并不顺利。
“有几个不愿意的。他们说,我们在自家门口捕鱼,凭什么要去讨好外来‘和尚’?我就告诉他们说,现在你们出门捕鱼,家里人除了要担心恶劣的天气,还要担心你们会不会和外地渔船发生冲突。捕鱼的人,都求个平安顺利,如果我们和他们熟悉了,矛盾自然就少了,家里人还能少一些担心,多好。”
李朝颖朴实的话语很快就说服了渔民,于是在今年的休渔期,他们带着20多名“娘舅船”的老大赴苍南、象山、奉化等渔区开展“联心、联谊、联利、联事”结对活动。
“通过走访互动,船老大之间的感情加深了,矛盾纠纷真的就明显减少了。现在,在作业的休息期,船老大还会邀请对方到沈家门吃吃大排档,成了很好的朋友。”
替遇难者家属找律师又砍价
在基层干综治工作,李朝颖既是组织者也是“老娘舅”。去年4月2日,他们辖区有一艘渔船与新加坡籍货轮发生碰撞沉没,造成7名船员全部遇难的惨剧。而这一船人,彼此之间都是亲戚关系。这场灾难给这个家族带来的伤痛可想而知。
从事故发生到搜救宣告失败的七天七夜里,李朝颖和工作组的20来号人几乎没有回过家。“我们是守着遇难者家属度过的。看着白发人送黑发人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我们想为他们多做些什么。”
于是,他们辗转联系到了北京一位处理涉外海难事故很有经验的律师,希望他能帮遇难者家属争取到最大的权益。
然而,综治干部们的好心却遭到了遇难者家属的质疑。“他们觉得,我们舍近求远去请北京的律师,肯定有猫腻。如果说之前七天搜救,是身体上的劳累,而这时候的质疑,让我们心里特别难受。但这是我们的工作,我们问心无愧。”
于是,综治干部邀请律师来现身说法,律师的专业素养总算让遇难者家属吃了定心丸。之后,李朝颖又作为家属的“娘家人”,和律师砍起了价。
软磨硬泡之下,律师被他们的工作态度感动,律师费打了对折。最终,遇难者家属获赔总额达1061.7万元,整个事件得到妥善处理。
李朝颖说,基层综治工作如果“摸不清情况、找不对路子”就“搭不上边、办不成事”。“实行海上网格编组,是我们与渔民兄弟交朋友、增进感情的好途径,能有效化解海事渔事纠纷、维护海上安全。”
(记者 陈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