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长安传真

贵州遵义创新社会管理回应"三化同步"新课题

2013-10-10 15:39:02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法制生活报 

    核心提示:贵州省遵义县县委书记穆嵘坤曾经说过:“社会管理是一个‘老课题’,也是一张‘新试卷’,对于在激情追求贵州‘中国梦’中走前列、作表率的遵义县来说,无疑是一场紧迫而艰难的‘大考’。”

    贵州遵义县是全省23个社会管理创新示范县之一,如何在社会管理上不断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的环境?这是近年来遵义县政法、综治部门结合“把遵义县建设成为遵义市‘三宜’城市示范区、贵州‘三化同步’示范县”等目标,不断摸索、思考的课题。

    一直以来,遵义县政法、综治部门开展的一切创新活动始终紧扣县委、县政府各项中心工作,以深化“平安遵义县”建设为载体,以增加群众福祉为根本,搭建平台,完善机制,创新方法,强化服务,依法妥善化解了大量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问题,充分体现了政法、综治部门保驾护航的职责,出色地完成了当前的历史使命。

    “平安村寨”示范带 “八进”为新农村建设系好“安全带”

    遵义县是农业大县,近百万农村人口决定了农村的平安建设是“平安遵义县”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该县一直重视对农村“平安工程”的谋划,尤其在2012年,该县县委、县政府提出要“把遵义县建设成为中国西部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黔北经济协作区农业科技先行区、黔中经济区农业产业化重点发展示范区、贵州现代农业引领区”的目标后,对农村平安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赋予了农村平安建设崭新的内容。

    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遵义县综治部门站在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的高度,紧紧依托“四在农家”建设的核心内容,以不断创新的思维推进打、防、管、控各项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去年以来,在该县253个村(居、社区)中进一步落实“八进村寨”措施,将平安建设的各项工作前移至村民组,构建了一个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积极参与”的群防群治综治工作网络,将过去诸如打击偷牛盗马等盗窃行为、落实巡逻守护职责、完善防范措施等内容拓展为提供便民利民服务、组织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推进整脏治乱等,使得农村平安建设紧扣“新农村建设”要求,从单一走向立体,从管理走向管理与服务并重。在构建农村治安防控网络体系的同时,更注重为农民增收致富想办法、出主意,注重为提高农民思想文化水平、追求健康的生活娱乐方式、崇尚良好的道德行为等创造基础条件和浓烈氛围,务求平安建设以更高的质量、更优的水平惠及农村,服务于民。

    创新工作思路——依托“党群之家”推进“八进村寨”。从2010年11月开始,遵义县相继建起了集党员群众活动阵地、基层党组织服务阵地、平安创建工作平台于一体的“党群之家”。2012年,遵义县综治委提出了“依托片区党员群众之家主阵地,抓点、联线、扩面、提档、升级,集中连片打造覆盖面更广、受益群众更多、环境更加优美、功能更加完善、有产业支撑、有良好生态的大型平安村寨”的工作思路,并结合农村平安建设实际,实施“八进村寨”创建措施,即综治工作站点、矛盾纠纷化解、政策法规宣传、便民利民服务、文化娱乐活动、特殊人群管理、治安防范措施、整脏治乱工作,通过“党群之家”平台,以最近的距离、最直接的方式、最便捷的服务让农村群众享受到平安建设带来的福祉。

    截至目前,遵义县已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创建“党群之家”77个,“1+7+X”模式得到不断完善。目前,该县每个“党群之家”都具备了党群组织活动室、组务议事室、平安创建工作室、远程教育学习室、留守儿童之家、便民服务店、文化(老年)活动室“7个功能”,“X”则是各地根据产业发展及群众需求,拓展建立的一个或多个符合地方特色的功能室,而“八进村寨”的措施就是在党群之家“7个功能”基础上,对“X”的延伸及丰富。

    着重打造精品——平安村寨示范带打造沿线公路别样风景。去年,遵义县围绕“抓点、联线、扩面、提档、升级”的思路,按照“八进村寨”的要求,着重打造了杭瑞高速公路沿线、贵遵高速公路沿线、南楠公路及205省道沿线三条精品“平安村寨”示范带。目前,这三条“平安村寨”建设精品示范点和示范带范围已覆盖南白民主——龙坑梳池,乐山鸭院——鸭溪团结——枫香何家寨,南白马桥——三合毛坪——乌江核桃菁,三岔红光——龙坪红村——团溪白杨坝等乡镇、村。

    在遵义县枫香镇何家寨,镇政府支持村民进行新农村建设。村民修建房屋改善居住环境时,由镇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在外墙设计上统一样式,并修建进村进寨路,解决群众出门难问题。因种种措施得到实惠的群众参与平安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不法分子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空间不断受到挤压。

    在遵义县南白镇民主村、龙坑镇梳池村,当地都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落实“八进村寨”措施,通过建立农民文化家园、打造休闲舒适的人居环境,使群众享受到城市般完善的社区服务功能,在增加幸福指数的同时,提升了群众安全感。

    今年,遵义县继续围绕产业、工业园区、重大项目建设情况,打造了鸭溪——枫香——平正——泮水、龙坑——南白——三合——乌江、三岔——龙坪——团溪——尚嵇三个平安建设示范带。

    注重教育引导——以健康的文体活动提升平安建设的文化底蕴。在“平安村寨”创建过程中,遵义县除了不断改善农民群众生活的硬件设施外,更加注重对群众思想意识的教育引导。比如该县枫香镇去年举办了“农民运动会”,以极具农村生产生活特色的运动项目促进村民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化解矛盾纠纷,增进邻里之间感情,促进村民和睦相处;南白镇则开展了“创建平安文化书画作品展”活动,所展出的50余件作品宣传了平安建设的各项内容;其他乡镇分别组织开展了“农民文化家园建设”、“乡村旅游节”、“文艺家创作基地捐赠活动”、“四进社区”、片区篮球运动会、平安创建有奖知识竞赛等活动,教育和引导群众文明生活,遵纪守法,共创平安。

    该县各乡(镇)还充分整合“农村书屋”、“党员群众之家”等阵地,为群众学习、休闲、娱乐、说事等提供平台,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体育生活,培育了淳朴的乡风民风,提升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平安建设的文化品位。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以舒适的人居环境浸润群众生活。遵义县县委、县政府提出,要“促进城乡共发展、共繁荣;组织引导群众搞好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共同建设大美乡村、幸福家园。”旨在让生活在农村的群众享受城区的人居环境,为平安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遵义县各“平安村寨”创建点紧紧围绕“四有五通三改四建”狠下功夫,通过整合高标准农田项目、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和村庄整治、水利建设项目等,使农民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突出产业支撑 平安建设也为群众创造经济效益

    遵义县在开展平安创建的同时,积极扶持产业发展,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赵文其是遵义县枫香镇土坝人,也是“文奇农家乐”的老板。2007年之前,他和乡亲们一道外出打工,有点积蓄后,他就在苏州开起了餐馆。2007年,土坝新农村建设逐渐展开,赵文其欣喜地发现了自己返乡创业的商机,于是,他毫不犹豫处置了苏州的餐馆,回到老家,修建了一幢漂亮的黔北民居。

    2011年4月,在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赵文其投资20多万元办起了现在的“文奇农家乐”,并开起了乡村旅馆,满足重庆客人每年盛夏时节避暑的需求。

    经过这几年的建设,赵文其所在的土坝村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漂亮的黔北民居,通了水泥路,喝上了自来水,使用了沼气池,窜寨路上安装上了太阳能路灯。最让人振奋的是,政府一直在为村民致富找项目、规划发展特色产业。赵文其说:“搞乡村旅游是政府为我们找到的一条致富好路。我的乡村旅馆从开业以来,生意都特别好,一年多时间净赚了30多万元,重庆、贵阳等外地客人比较喜欢,一住就是十天半月的,最长的还住了一个多月。”

    赵文其说:“乡亲们富裕了之后,以前那些容易引发矛盾纠纷、甚至打架斗殴的小事在现在看来,都已经不是什么事了,现在条件这么好,大家都想着如何赚更多的钱,过上更幸福的生活;同时,参与村里义务巡逻、调解矛盾纠纷的人也多了起来。毕竟,大家都不希望现在这种安定的环境受到破坏。”

    将“平安村寨”创建与帮助群众增收致富结合起来,这是遵义县农村平安建设的特色之一。去年以来,经过认真谋划,遵义县先后在枫香镇举办了“乡村旅游节”,在乐山镇举办西片区文化旅游节,把乡村旅游业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该县涌现出了枫香苟坝会议、枫香温泉、平正仡佬文化园、三岔现代农业示范园、乐山大坝风光、龙坑梳池土司文化庄园以及红色产业带等一系列新农村建设示范景观。

    目前,该县已建成乡村旅馆300多家,住宿接待能力达4000多人,每户月纯收入均在20000元以上。除乡村旅游外,在每一个平安建设示范点,都有一个相对较好的项目支撑,比如泮水遵金的苗圃和餐饮、龙坪中心的提子、乐山大坝的烤烟、三岔红星的辣椒等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成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一个重要经济增长点。

    富裕起来的农民群众尤其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积极参与平安创建、共同守护平安家园的热情空前高涨。目前,该县共有人民调解组织307个,共建人民调解室353间,有人民调解员1725人,每年平均排查化解民间纠纷1万件以上。该县共有262支义务护村护寨队,治安志愿者达3756人。他们已成为“平安村寨”创建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平安和谐企业”效应 非公经济组织和群众实现“双赢”

    近几年来,遵义县通过开展“平安和谐企业”创建,紧紧围绕“政府提供优质服务”这个核心,实现了“企业赢得发展,一方百姓赢得实惠”的“双赢模式”,特别是遵义绿色产品交易中心和贵州金义磨料有限公司的成功进驻及良性发展,为遵义县创新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管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综治全覆盖奠稳企业平安基石。遵义县在创建“平安和谐企业”的过程中,严格落实“人民调解、政务服务、巡逻防范、治安管理、视频监控”等综治措施,在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同时,全力把为企业营造一个更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作为“平安和谐企业”创建的主要任务来抓。

    遵义绿色产品交易中心是目前贵州省规模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该中心从进驻遵义县之日起,综治、公安、司法、工商、农畜、质检等相关部门迅速在市场设立服务平台,为企业排忧解难,提供快速高效优质服务。三年多来,人流、物流、资金流巨大的市场内没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大大小小的矛盾纠纷在市场内就地化解。

    2006年开始建设,2007年8月建成投产的贵州金义磨料有限公司在创业之初,便通过两件事意识到创建“平安企业”的重要性:一是建厂初期,公司所在地——尚嵇镇毛坪村、清水村少部分群众认识不到企业可能带来的发展机遇,有过激行为,阻碍建设;二是部分人想趁机捞取个人私利,阻碍企业发展壮大。这两件事让该公司负责人深刻体会到了“稳定压倒一切”的真正含义。因此,该公司坚持高起点谋划、高强度推进、高标准落实,召开专题工作会,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的“平安企业”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将治安防范、安全生产、矛盾化解、法制宣传、外来人口管理等工作分解到各个职能部门,落实专人负责,使创安工作有人抓、有人做、能落实、有实效。

    该公司自成立以来,共解决各种纠纷26件,没有发生过刑事案件、较大治安案件、投诉事件,没有发生过劳动纠纷和上访事件。

    企业为群众开通家门口的致富路。要构建良好的企业周边关系,在企业赢得发展的前提下,让群众致富是核心——这是遵义县近几年创建“平安和谐企业”过程中得出的宝贵经验。

    贵州金义磨料有限公司生产一线工人90%以上都是当地周边农民群众,职工人均年收入达4万余元;该公司除为职工购买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大病统筹,还为从事高危作业的人员每人增买了“意外保险”;每年为职工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女职工每年还增加一次“妇科五项疾病”体检,每年为职工缴纳各种保险和为贫困职工家庭解决实际困难经费达110余万元。同时,该公司还认真办好一年一次的企业和职工及其家属亲情活动。在2011年百年不遇的干旱中,该公司筹集资金35000元帮助清水水库沟渠沿线的农民抽水。去年,该公司在用水紧张的情况下,主动停产,出资15000元给沟渠沿线的农民保丰收。收割完毕后,农民主动为该公司蓄水保生产。如此和谐安定的周边环境,使该公司受益匪浅,至今未发生一起厂群矛盾。

    遵义绿色产品交易中心进驻南来北往的商户近千户,直接从业人数3500余人,间接从业人数上万,周边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8000元以上。该市场也因此被相关部门授予“市级扶贫龙头企业”、“外来人员创业明星”、“内贸工作先进企业”、“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等称号。

    “四大工程”为特殊群体撑住腰杆

    遵义县在不断摸索社会管理创新之路的进程中,始终紧紧围绕“民”这一根本,以群众视角,审视创新工作,积极转变观念,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群众工作方法,最大限度为民排忧解难,最大限度增加群众福祉,最大限度回应群众的期盼。

    “双亲”活动拉近干群距离。以“干部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把干部当亲人”活动为载体,遵义县政法干警共结对认亲765对,投入帮扶资金16.5万元,为挂帮乡镇争取帮扶项目271个,协调资金300多万元。遵义县三合镇通过开展“双亲”活动,在东南大道建设征地拆迁过程中,创造了一个月顺利搬迁231户、征地75430平方米、拆迁房屋6万平方米的“三合速度”。

    “五小工程”真诚为民办事。为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遵义县公安局实施了“侦破小案件、调解小纠纷、消除小隐患、平息小信访、解决小难题”的“五小工程”,为增进警民关系探索出了崭新途径,也为做好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提供了方法。“五小工程”和“六心”活动得到了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的充分肯定。

    “三关工程”解决群众难题。遵义县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近20万,这部分庞大的外出务工群体离开家园后,产生了留守儿童2万余人,空巢老人9811人,重点对象1104人。

    几年前,遵义县县委、县政府就敏锐的发现了因外出务工而产生的问题。为此,从2005年开始,该县大力实施“三关工程”,通过行政的、组织的、法律的综合治理手段,切实帮助群众解决最现实难题。

    几年下来,遵义县不断完善了“三关工程”的相关举措,成立了农民工工会联合会273个,建立农村老年协会371处,建成爱心医疗点199个,建立留守儿童之家215处,设立留守儿童亲情信箱571个,安装亲情电话777门,发放亲情电话卡500张;举办农民工培训班90期(次),培训农民工15600多人次,召开农民工座谈会150场,参会民工达7500人次;建立村级农民工维权点273处,在外设农民工法律维权点6个,聘请维权信息员360名,办理“三关对象”维权案件363件,涉及金额467万元。此外,该县县委还出台了《鼓励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试行办法》和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鼓励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返乡创业人员达3777人。

    特别是“三关工程”的发源地——新民镇还将低收入家庭纳入“三关工程”的帮扶对象,为在校的431名留守儿童聘请了代理家长,开设“亲情晚餐”;以“农家书屋”为载体,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和良好引导。

    “阳光工程”建设全省领先。全省“阳光工程”首个集中安置点——遵义县阳光飞龙电子厂,是遵义县投资120万元所建。几年来,该厂相继安置脱毒人员、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人员、残疾人员等特殊群体97人。目前,该厂已更改生产项目,从事服装生产。作为全省“阳光工程”的首个集中安置点,其做法为加强重点人口管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和经验,也为曾经吸过毒、犯过错的人员提供了一个找回自我、自尊、自信的平台。

    目前,遵义县第二个“阳光工程”——占地30亩的鸭溪集中安置点建成投产,已集中安置吸毒人员52名,想到企业上班的吸毒人员络绎不绝。

    做牢基层基础,让群众少跑路、少花钱

    党委政府以及各级干部怎样到群众中去,怎样去做群众工作,怎样更好地为群众提供便捷服务,一直是遵义县在思考的问题。近年来,遵义县建立三级综治网络、“党群之家”等,目的在于做强基层基础,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生活、法律服务。

    综治中心、站、点将综治关口前移至村民组。从乡镇到村,再到村民组,遵义县在27个镇(乡)全部建立了综治工作中心,在222个村(居、社区)全部建立了综治工作站,在90%以上的村民组建立了综治工作联系点。可以说,延伸到群众家门口的三级综治网络的建成,为群众反映问题创造了一个畅通无阻的捷径,无论群众走到哪一级,都有部门受理,有人员接待,有单位办理,真正建起了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

    综治工作联系点最大的优势在于开展群众工作。遵义县以鸭溪镇为例,该镇明确规定联系点的职责是帮助本村民组群众向上级相关部门联系和咨询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组织本组群众开展义务治安巡防,当群众受到不法侵害时,及时上报,积极排查了解本村民组矛盾纠纷隐患,在获知不安定因素、事故隐患、违法犯罪线索等治安信息时,迅速向综治工作站和派出所报告。

    遵义县南白镇充分发挥综治工作中心及村(社区)综治服务站的功能,规范工作流程,健全村级信访接待制度、超前排查制度、目标管理制度和回访制度。同时,该镇利用综治服务站贴近群众的优势,以服务站为阵地,采取培训班、现场宣传等方式,大力宣传《国家信访条例》和农村法律法规。

    “党员群众之家”破解农村管理难题。创建党员群众之家破解了农业副业化、农村空巢化、农民涣散化的问题。党员群众之家的建立,为片区党群组织开展工作搭建了阵地,使之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常态化、系统化、机制化有了平台,能切实把党员群众凝聚在片区党组织周围,形成党群关系的良性互动。

    “网格化”管理工作重心下移服务群众。遵义县人口多,交通便利,社会治安形势复杂,刑事案件特别是“两抢一盗”案件长期高位徘徊。为此,遵义县在治安形势严峻的南白、龙坑、鸭溪三镇推行社会治安“网格化管理”。

    遵义县财政投入经费300万元,在南白、龙坑、尚嵇三镇建立了“遵南”、“象山”、“龙坑”、“尚嵇”4个警务综合平台,14间标准化警务室,负责辖区街面巡逻防控、治安管理、接处警、突发性案(事)件前期处置、交通安全管理、服务群众等工作,实现了警务工作前移。

    去年8月,遵义县龙坑镇政府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开始试行“网格化”社会管理工作,推进了社会治安数字化、信息化进程。按照“网中有格、按格定员、人在格中、事在网中”的要求,建立了以镇为大格,以社区为中格,以小区或居组为小格的无缝化社会管理网格,将全镇划分为5个中网格和1个郊区中心警务室,每个中网格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和治安状况划分小网格。

[责任编辑:刘琳]
相关报道

·贵州遵义县创新乡镇案件查办机制
·贵州遵义完成自行车赛消防安保
·贵州遵义:红色经典战例激励官兵苦练打赢本领
·贵州遵义县公安局破获一起特大贩毒案
·贵州遵义新蒲建立警务综合执勤平台
·贵州遵义两民警被追授二级英模称号

·贵州遵义两民警被追授二级英模称号
·贵州遵义红花岗为群众送水送物资
·贵州遵义开展“万人生命通道体验活动”
·贵州遵义警方创新流动人口管理堵疏新模式
·贵州遵义检察机关介入环保行政执法监督
·贵州遵义新蒲警方四小时快速侦破一起命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