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问政,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个新鲜名词。不过,在宁波镇海区,市民早已习惯于在网上向政府“拍砖”,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与职能部门“面对面”对话。“线上听民意,线下办实事”的做法被大家喻为“不下班的网上政府”。
从2008年开办网上“民声快递”栏目,到省内首推网络发言人制度,再到开通网络问政平台,镇海运用新媒体网络问效平台,从群众反映的小事入手,化解矛盾,疏导民怨,凝聚民心,打造“网上枫桥”。
“一帖灵”还百姓安枕眠
“每天凌晨4点不到就来摆摊买菜,让我们附近居民如何休息?”今年8月,网友“梦幻宝贝”在镇海网络问效平台发帖“声讨”:这个原本用来休闲的鼓楼广场,如今却成了露天菜场,从而引发了附近居民的不满。
帖子中说,每天凌晨,不少菜农便会“涌”进鼓楼附近的广场,设摊卖菜,吵闹声、叫卖声不绝于耳,影响居民正常休息。“难不成我要每天用被子捂着耳朵睡觉?”在懊恼之余,“梦幻宝贝”觉得有关部门也应该行动起来。
网友没想到的是,“噪音”第二天就消失了。原来,城管部门在得知情况后,专门派工作人员凌晨上岗,劝离前来卖菜的农户。
在镇海网络问效平台上,像这样快速回应、高效处理的事例随处可见。在这里,网民不但可以全天候、无障碍地反映各种问题,而且还能在第一时间获得权威部门的解答,同时通过“镇海网络问效”官方微博,能随时和政府进行“面对面”交流。
“网民发帖后,我们会在3小时内受理,并在3个工作日内在线答复办理情况。”镇海网络问效平台负责人干剑松告诉记者,在镇海,上网发帖解决问题已逐渐成为百姓的一种习惯。
作为省内首个网络问效平台,这里不仅整合了政府门户网站“区长信箱”、96178廉政(效能)投诉电话、区长值班电话、81890市民热线电话等服务平台,还有136家单位在此设立了网络发言人,围绕问民、问效、问责,打造“24小时不下班的网上政府服务平台”。
自2010年以来,该平台已累计受理网民咨询、求助、投诉23800多件,办结率达98%以上。针对各个时期网上舆论热点,平台还组织开展每月一场以上的领导干部与网民对话的在线直播,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发发帖就能监督政府效能
“近日去镇海龙赛医院配药,结果被内科告知只能去方便门诊,而门诊里只有一名医生,等待的人足足有三四十人,等了近一个半小时才轮到……”9月26日下午4点55分,网友“雨中人”在镇海网络问效平台上发帖,讲述了自己看病难的经历。仅仅35分钟后,龙赛医院网络发言人便跟帖作出了详细说明,得到了大家的理解。
“网络是民意的体温表,百姓发帖一旦得不到回应,问题不能得到解决,久而久之,矛盾便会越积越深。同样,作为网络问效平台,回应百姓监督也是一项重要工作。”干剑松说。
“有一辆载有两个大水箱的货车,通过消防栓在接水,也不知道干什么用!水费怎么计算?”网民“招宝脚下”的帖子一出现,就引来不少网友的围观,很快就有网友认出这是一辆园林施工车辆。
“招宝脚下”说,原本镇海用水就紧张,现在还拿自来水白白地去浇灌树木,希望有部门能去管一管,“我总觉得消防栓不能乱用,而且每天来这里取水,岂不是都由老百姓埋单了?”
“前几年,招宝山街道曾与镇海自来水公司达成协议,使用消防栓进行灌溉水源补充,并承担相关费用。”第二天上午,网络问政平台的工作人员在给出回复的同时,还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当地自来水公司正在积极推出供市政绿化等使用的专用水表,这样,用“救命水”来浇花的现象将彻底解决。
“百姓需要解决的事,就是职能部门先要做的事。”干剑松说,网络问效平台设置了“红绿灯”和网民评分制度,结果与机关效能、作风建设考核直接挂钩。对于逾期不办或敷衍推托,将亮“红灯”,并根据情节,给予效能告诫直至免职、辞退等责任追究。3年来,已有20余家网络发言人单位或个人被效能问责。
问题得以解决,事事都有回音,百姓间的矛盾纠纷也就少了。据统计,自网络问效平台开通以来,镇海区信访量每年同比下降36%,而平台的网帖也越来越火,同比增加了200%,这也让平台成了名符其实的“民意减压阀、民情警报器”。
创新亮点:
2008年,宁波镇海利用新闻网推出了“民声快递”为民办事平台和“雄镇论坛”网民议政平台,并逐步建立起网民评价系统、网络发言人短信自动催办系统、网络问效监管系统,进一步打造智慧型的网络问政问效平台。目前,网络发言人单位已增加到136家,其中二级网络发言人为75家。
·浙江宁波法院扎实推进破解“执行难”
·浙江宁波:外来人员平等适用逮捕措施
·浙江宁波司法建议助企业防范外贸风险
·浙江宁波打造立体化社会治安巡控体系
·浙江宁波当街驾车撞人割喉案告破凶手已自缢
·浙江宁波北仑区检察院:行贿行为将被记录和公示
·浙江宁波北仑区检察院:行贿行为将被记录和公示
·浙江宁波规范刑事案件侦查人员出庭
·浙江宁波市江东区检察院:利用“网上窗口”与网民互动
·浙江宁波江东法院:专款支持大面积悬赏执行
·浙江:宁波法院审理大标的案件实现“三无”
·浙江宁波市江北区法院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