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是百姓的期盼,平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平安,更是全市政法综治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追求。
日前,从北京传来消息,本市2012年综治工作考评取得了92.39分的好成绩,比2011年有了新进步,再次刷新了中央综治考评以来本市的最好成绩,实现了本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工作持续走在全国前列的工作目标。
细化目标任务狠抓责任落实
平安稳定是人民群众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更是党委、政府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责任。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指导思想,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来抓,不断强化各级党政领导抓平安建设的政治责任。市委常委会每年多次专题研究平安天津建设和综治工作,将平安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为强化平安建设考核权威机制,市委书记、市长自1994年起每年与区县、系统党政一把手签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书》,年内检查推动、年底考评验收,通报考核结果,兑现奖励。市委组织部将平安建设考核结果作为年度评价各区县党政领导班子的重要依据,为平安建设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领导支持和组织保障。同时,各区县、各系统按照中央和市委精神,层层签订《责任书》,将压力传递。通过《责任书》这一有效载体,真正把会议说的、文件写的转化为各级组织、领导干部心里想的、实际干的,真正把维护稳定的第一责任转化为自觉行动。各区县、各系统主动适应新形势,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造,积极探索社会管理新模式,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天津特点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工作格局,有力推动了综治各项工作一年一个新台阶,不断取得新进步、实现新跨越。市综治委79个成员单位积极履职,通力协作,齐抓共管,发挥了工作合力。经过全市上下的团结奋斗,天津社会大局持续稳定,没有发生在全国有影响的重大政治事件、重大恐怖事件、极端暴力事件、严重群体性事件、重大治安案件,始终保持了全国最安全稳定的地区之一。在2012年中央综治考评88个项目中,本市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矛盾排查调处、打击电信诈骗、食品安全监管等36项工作获得满分,比2011年增加了9项。今年6月从全国深化平安中国建设工作会议上第三次捧回“长安杯”的西青区区委书记周家彪深有感触地说,“西青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是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也得益于多年来扎实推进综治工作和基层平安建设的工作实践。”
服务人民群众保障改善民生
发展为了人民,平安就是民生。
主动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贯穿在全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实现了平安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取得了一批群众摸得着、看得见、得实惠的新成果。各区县、各系统、各单位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抓好273个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建设,构建起三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形成了具有天津特色的管理模式;建立了市、区县两级协调劳动关系机制,形成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新模式。
市政府每年将平安天津建设列为20项民心工程,至今已完成100个大项、722个子项。70%以上的财政收入用于民计民生,累计增加就业人口204万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了覆盖全体居民的收入、就业、医疗、住房等一系列民生保障机制,全市930万人享有医疗保障,参保率超过90%,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523.8万,覆盖率居全国前列。逐年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累计解决了41万户中低收入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在保障范围、建设规模、群众受益户数等方面位居全国前列。
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建设者之家”,为180万建设大军提供食宿、文娱、保安等全程配套服务,14.7万外来人口子女全部享受义务教育,193万外来建设者参加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1.3万困难流动人口得到及时救助。
大众参与建设大众分享平安
平安不平安,群众说了算。平安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群众对平安的需求为导向,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家住河西区68岁的高丽敏是一位普通退休市民,但她却比许多上班的年轻人还忙碌充实。除了像大多数老年人一样,外出买菜、串门、照顾外孙子,高丽敏每天都要到家门口的汽车站、地铁站呆上一两个小时,不是来坐车,而是作为平安志愿者维护站区内外的秩序。发现有人携带易燃易爆或危险品准备上车,或地铁站内逃票、乞讨、吃东西等行为,高丽敏都要进行劝阻。像高丽敏一样的公交、地铁平安志愿者全市有15000多名,他们每天带着红袖标,身着印有志愿者标识的统一服装,在全市各个公交车站和地铁站区为人们提供服务,倡导文明出行、平安出行,为平安天津、法治天津、美丽天津建设奉献着自己的力量,成为这个繁忙而富有活力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市综治办主任马广智告诉记者,警力有限,民力无穷,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天津建设的不竭源泉和生力军。全市在大力加强警防网、技防网建设的同时,坚持加强基层基础和综治组织建设,组织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平安建设,进一步夯实了平安建设的根基。全市像高丽敏这样的平安天津志愿者共有20余万。警防、民防、技防有机结合,使全市形成了立体化、网格化、信息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市4124个社区(村)被评为“平安社区(村)”,5300多个机关企事业单位被评为“平安单位”,创建率达到82%。通过积“小平安”,实现了“大平安”。
·三门峡创新平安建设思路机制
·贵州习水政法机关全力深化平安建设
·河南社旗法院激发正能量打造平安建设新平台
·甘肃政法委调研酒泉市平安建设工作
·河南:评价平安建设不看汇报看民意
·鞍山铁东平安建设在全市率先步入“微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