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决策部署,我们的做法之一就是探索基层普法的有效途径,创新贴近群众的普法形式,把普法重心移到基层,把普法力量放在基层,把普法保障落到基层。”一听《法制日报》记者要了解广东省司法厅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和普法宣传工作的关系及做法,广东省司法厅厅长严植婵的话匣子立时就打开了。
严植婵掰着手指向记者介绍,为增强基层普法针对性和有效性,广东各级普法部门通过全力推进基层司法行政“三进”(进村居、进学校、进企业),基层普法工作得到全面加强,“一村一法律师顾问”、“一户一法律指南”、“一县(区)一法制宣传车”等普法载体应势而生,基层普法已成为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
分管普法工作的广东省司法厅党委副书记、副厅长杨日华说,他们经过不断摸索和实践,创造出了一整套既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又契合广东实际的“面对面、点对点、心贴心”基层普法“广东模式”。以贴近群众为标准基层普法有活力
打开车厢的一个侧面,8吨重的大卡车瞬间变成一个流动舞台,银幕、LED显示屏、激光投影机、电脑、音箱、DVD播放器等设备一应俱全,这是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司法局“研发”的法制宣传车,当地群众给它起了一个昵称——“普法大篷车”。
“从局长到科员,轮流开着 大篷车 下乡给村民播放我们自己制作的法制宣传片,因为形式新颖,我们很受欢迎!”徐闻县普法办工作人员郑智告诉记者,他们常常会应群众要求,在播放完预定的5个教育片外,再额外加播一两个片子,回到局里经常是深夜一两点钟。不过,郑智坦言:“累并快乐着!每次看着村民们聚集在车前,聚精会神地盯着屏幕观看教育片,再苦再累都值了!”
记者了解到,自从有了法制宣传车后,徐闻县司法局上上下下都忙得不可开交:把发生在本县范围内的典型案例录制成法制教育片,然后以法制宣传车为载体,派员到县城、社区、乡镇、农场、学校、农村、海岛等人员密集地播放,每天工作都安排得满满当当。今年以来,该县法制宣传车已送法下乡200多场次,预计在年内走完全县1264个自然村。
“我们都很希望司法局能常来村里放映法制教育片,大家看过都觉得很受教育。”徐闻县下洋镇南尾宫村村委会主任郑新朝向记者讲述了一宗发生在他们村的纠纷案例,直言是“大篷车”的普法宣传化解了这场矛盾纠纷。
南尾宫村邻村后村准备在村边打一口村民饮用水井,就在选定井址准备开工之时,南尾宫村的老人因为井位风水问题出面拦阻,双方均聚集上百名村民在施工现场对峙。剑拔弩张间,县司法局的两辆法制宣传车开进村子。他们对村民宣传有关法律政策,灌输“打井是解决民生大问题的公益事务,是一件大好事,大家应该支持”。看到村民们的对立情绪有所松动,法制宣传车当晚就在村里为村民播放相关典型案例法制教育片。看完教育片后,两村村民二话没说就达成协议,一宗村庄间的群体性事件就此被化解。
“我们采取以案说法、送法下乡的模式,通过一个个发生在身边活生生的案例,把枯燥、抽象的法条融入教育片,让群众更乐于接受、易于接受。”湛江市司法局局长黄文龙告诉记者,在徐闻县法制宣传车普法“火车头”引领下,湛江市今年开始全面推广“一中心三平台”基层普法模式。
据介绍,“一中心三平台”包括一个“法制教育片制作中心”和多媒体法制宣传车、电视普法专栏以及普法网站3个法制教育片播放平台。其基本运作模式是:制作中心采用近期发生在当地的事故、案件,配上律师点评,用当地方言或普通话,摄制合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以案说法”法制教育片,然后通过多媒体法制宣传车、电视普法专栏以及普法网站3个平台播放这些普法教育片。
值得关注的是,用发生在群众身边的案例、听得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的普法教育,凭借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在引导农村(社区)群众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方面更容易被群众接受。
“有的地方和单位花了很大力气普法却普不到实处,搔不到痒处,触不到病处,基层干部不依法依规管理、群众不懂法不信法现象时有发生。”杨日华认为,根子在于针对性不强,没有贴近群众实际开展普法。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密切联系群众,关键是要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普法也要有生命力! 以“三进”为平台基层普法有实招
记者了解到,为满足不同群体法律需求,广东的基层普法工作以“三进”(进村居、进学校、进企业)为平台,各地因地制宜推出普法新举措,通过“靶式”、“定单式”、“以案说法式”等普法模式深入开展基层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广州市萝岗区在基层普法中实行“订单式”普法。 在法制宣传活动开展之前,通过派普法人员进村(居)、入企业、到学校、去单位,与普法对象座谈交流、问卷调查,发放普法订单表等形式,及时了解法律服务对象对学法的需求,确定普法内容,再由区普法办统筹安排预约服务,实现普法双向互动。
惠州市惠城区创新普法载体,首创利用自动售货机电子显示屏助推普法宣传,通过在自动售货机电子屏上滚动播放法制宣传图片,提升法制宣传吸引力、感染力和渗透力,实现普法“实”、“活”、“广”、“频”、“快”、“俭”特点。
记者在惠州市采访时了解到,该市在探索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新机制、新举措中,率先在各村(居)推行“法制副主任”制度,全市1242个村(居)实现全覆盖。目前这一基层普法制度正在广东全省推开。
“我自己就住在这个小区,每次值班都会接受一些居民的法律咨询,感觉社区居民崇尚法律,社区还被省里评为 民主法治示范村 ,住在这里安全、幸福。”身为律师的杨建华是惠城区江北水北社区的“法制副主任”,她向记者介绍,法制副主任的主要工作是每周一天到社区接受村(居)民法律咨询,免费为他们提供法律服务,发现矛盾纠纷苗头,现场进行普法宣传和调解。
英德市(县级市、隶属清远)在开展基层普法工作中,动员所有政府职能部门参与普法宣讲,组建农村普法宣讲组分类普法,探索出一条符合山区市(县)实际的基层普法新路子。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经费有限情况下,该市仍然统筹安排226万元购置21辆专用车,解决了当地农村普法“用车难”问题,同时累计投入约200万元普法经费,成立了由市委牵头、29个市直单位组成的法制宣讲领导机构,分设安全生产、信访维稳矛盾排查、山林土地纠纷、打黑除恶、青少年法制教育、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劳资纠纷以及干部职工(含村居干部)法律学习培训等10个法制宣讲工作组。以案说法警示人基层普法见成效
“探索最适合基层的普法方式,采取以案说法模式更为大众所接受,效果会更加明显。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基层群众矛盾纠纷少了,群众无理闹事少了,治安案件少了,基层社会安定和谐了。”杨日华介绍说,广东多地采取以案说法方式开展基层普法取得了良好成效,佛山市顺德区就是其中之一。
据了解,顺德区在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受利益格局调整影响,社会进入矛盾多发期,不少镇街接连发生大规模越级上访事件,特别是陈村镇,一度成全省信访重镇。为扭转群众信访不信法局面,该区以法治镇街、法治区创建为契机,加强法制宣传和教育,一改过去高压说教式普法模式,转而广泛运用“以案说法”,通过广泛宣传案例,注重公民法律素质提升,有效将矛盾纠纷引入法治化解决渠道,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以案说法最能提升人们学法兴趣,也更利于群众对法律的理解和运用。”顺德区普法办负责人介绍,在解决陈村镇上访问题方面,区、镇两级普法部门联合制作10多集“以案说法”电视专题片,在镇内和各村居循环播放,并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媒体宣传平台作用,广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
据悉,通过有力的基层普法,陈村镇信访问题渐渐得到平息。截至目前,60多个重大信访案件全部依法处置,信访重点镇一改往日旧貌。
“在加强基层普法针对性和实效性上,广东正努力探索走出联系群众的基层普法之路。”杨日华表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法治化进程推进,广东各级领导对基层普法工作也越来越重视,在今年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14名省级领导带队检查督导全省普法工作,这在广东普法历史上尚属首次,也释放出省级层面领导重视基层普法工作的信号。
·寿光普法凸显科技文化民生三大主题
·山东寿光普法凸显科技文化民生三大主题
·山西省“六五”普法中期检查汇报会召开
·云南:普法由独唱变全社会大合唱
·福建厦门翔安警方借网络“漂流瓶”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