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建设、基础工作、基本素质是整个政法综治工作的根基,是推动平安建设的前提。“没有强有力的基层基础工作作支撑,深化平安建设就只能是一句空话。”重庆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综治委主任刘学普表示,近年来,重庆市委、市政府,着眼机制创新,着重效能提高,全力推进“平安重庆”基层基础建设。
建成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平台
同往常一样,每天下午重庆市南岸区花园路街道南湖社区的干部邓月总要在社区里转一转,用她的话说,这样可以直接听到辖区老百姓的声音。
其实,邓月还有一个身份——网格长。南湖社区面积约1平方公里,辖区内有企事业单位300多家,居民6000多户,现有人口22000多人,其中流动人员达到10000余人。根据街道占地面积、人口等实际情况,南湖社区划分了5个服务网络。每名网格长下到具体网格中,肩负宣传员、信息员、服务员、联络员和协调员工作职责,每个人承包一块网格“责任田”,领取一张群众工作“责任状”,形成“人到格中去,事在网中办”的工作机制。
网络的建立,使社区内各类情况能直接上达,建立起了社会管理触角直达社会最基层的构架。
“在实施网格化管理以来,我们要求网格长每天在社区巡逻,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大大提高了居民的满意率。”南湖社区副书记张琦告诉《法制日报》记者。目前,南岸区已在全区146个村(社区)划分了网格352个,由社区两委成员担任网格长,每个网格配备警员、流动人员协管员和城市管理员,发动党员、热心群众参与,组成网格化管理“1+3+X”队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重庆市已全面实施了网格化管理。在科学划分网格的基础上,整合服务要素资源,每个网格配备专兼职网格管理员,促进网格化管理落到实处。与此同时,大力开展“红袖标”工程,积极有序发展多种形式的群防群治队伍,充分发动群众参与平安建设。
近年来,重庆市在乡镇(街道)建立了“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在村(社区)建立“社会服务管理站”,将同级综治、信访、法庭、警务、司法等力量纳入中心,实行“一站式”办公和“一条龙”服务,让老百姓进一个门、办所有事。
拓展延伸职能加强基础工作
“楼下麻将馆经常有陌生人出入,能不能规范下小区里的私人麻将馆哟?”“我孙子的户口还在老家,可不可以把他的户口迁过来,方便以后读书呢?”近日,在九龙坡区石坪桥街道冶金村社区,几十位居民向来社区接访的政法干警提意见,谈问题,摆心事。
为了加强平安重庆的基础工作,重庆市各政法机关通过下访、建立便民网络等多种形式延伸了服务职能。
“一个电话,20分钟就来了。辛苦三天,法官把事情解决了。”家住重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农民刘国香说,设在家门口的便民诉讼网络既好用也管用。
刘国香的儿子在工地务工时因事故不幸身亡,刘国香与用工方对赔偿金数额不能达成一致,于是她拨打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发放的“便民诉讼联系卡”上的电话。20分钟后,该院法官到场审核立案,并组织庭前调解。三天的时间,经法官耐心调解,双方达成和解。被告方一次性赔付刘国香32万元,并当庭兑现。
近年来,为切实解决边远山区群众打官司不方便的问题,按照“审判理念为民、审判程序便民、审判结果护民”的总体思路,重庆法院大力推进便民诉讼网络建设,覆盖全市所有乡镇农村的便民诉讼平台基本建成,“老百姓不出乡镇就能打官司”的目标基本实现。
作为一名建筑工人,来自重庆武隆县的付小东每天进入工地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工地的“平安卡专用刷卡机”上刷一下卡。
“我们都叫它‘平安卡’。”付小东对记者说。一张小小的“平安卡”不仅存有付小东的个人基本信息,如年龄、籍贯、工作单位等,还有付小东上岗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劳动合同、出勤情况、民工工资支付情况、诚信记录等相关综合信息。
在渝北区建筑安全管理站,工作人员唐均只要在计算机输入“付小东”的名字,相关信息就会马上显现出来。
“城市建设领域安全管理,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特别是农民工薪资拖欠、施工安全隐患,各类事故纠纷等。据统计,以前全区每年建筑行业都要发生数十起欠薪纠纷,因缺乏相应的考评依据和领薪凭据,农民工在讨薪时,总会或多或少遇到不公平待遇。为切实维护建筑从业人员合法权益,渝北区从2008年初就在建设施工现场实施了‘平安卡’管理制度。”渝北区政府副区长吴德华道出了推出“平安卡”管理制度的初衷。
事实上,渝北区在建筑系统推出的“平安卡”制度,是重庆市创新社会管理持续深化平安建设的一个缩影。(记者赵阳徐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