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新瑜
戴军出生在新疆天山脚下,扎根西北四十年,乐守清贫,足迹踏遍新疆的山水,执著于用画笔写意警察人生。无论是穿着七彩裙唱歌的维族少年,还是荒寒美丽的高原,或一望无际的戈壁沙漠,还是雄浑壮阔的大山,在戴军的画笔下,都成了美丽的画卷。
戴军的油画作品日臻成熟与洗练,其作品先后被多家媒体专题刊出,1995年油画《老城》获纪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40周年美术作品展三等奖;2004年油画作品《火焰山下》《赈灾情》荣获第三届卫士之光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美术作品类二等奖。2005年在庆祝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50周年暨迎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中,他的油画《火焰山下》获美术作品一等奖。同年《喀什老屋》获得公安部第八届金盾文化艺术工程二等奖。由于其在绘画专业方面成绩突出,先后三次荣立三等功。2013年4月23日,戴军书画摄影艺术工作室在湖北警官学院挂牌成立。
或有一派苍茫壮美的气韵扑面而来,慑人心魂;或有丝丝宁静安详的气息氤氲而出,绕人怀抱;或有一片暖暖的人间温情弥漫,撩人情怀……每次读戴军的油画,总让我心潮起伏,感念不已。我感觉到,他在用一颗朴实、真诚而敏锐的心灵,搜天地之大美,与世间万物对话,诉说着他心底最真挚的赤子之情。
艺术家的作品,往往渗透着作者个人生命的独特体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往往越是独特的一方水土,越是能够养育出优秀的展现这方水土的艺术家。戴军与祖国大西北的特别情缘,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他出生在新疆天山脚下,扎根西北四十年。想象得出,年少的时候,他一定曾经在青翠的牧场上往返流连过,在茫茫戈壁上奔跑呼喊过,也一定曾经在神秘宁静的天池湖畔凝思发呆过,在维吾尔族少女曼妙的歌舞中深深沉醉过……于是,艺术之芽悄然萌发,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绘画的年轻人逐渐成长开悟。于是,在激情驱使下,山川灵气与民族风情汇于笔端,锦绣大地与琳琅风物呈现于画布。对他而言,这一切,实在是太自然亲切而又娴熟自如了。
在他的油画里,我领略着《火焰山下》的热情奔放,在阳光照射下,一大片红色山岩触目而来,绵延无尽,熠熠发光,仿佛热浪滚滚;我感受着《喀什老城》的古朴沧桑,黄土高崖上,光影交错的小巷,斑驳千年的土墙和木门,土屋层层叠叠,波浪起伏,小巷中的人们安居乐业,使得沧桑中透着生机;我享受着《天山小景》的清新宁静,雪峰围绕中,一片牧场青青,安静的牧民小屋旁,有墨绿的森林和鲜艳的野花,清清的溪水,温驯的奶牛和勤快的挤奶大妈。当然,我也爱他画中的茫茫戈壁、幽幽天池、漫天白雪、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我更爱他对各种景物细节的敏锐捕捉和微妙感受,比如《雪;芦苇》中,冰封的湖面透着光滑的质感,零星的冰块晶莹剔透,而那被积雪压弯的芦苇丛,则仿佛传递着一种坚韧不屈的力量。“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大西北的瑰丽壮美,在他的画布中尺幅尽现。
戴军的风光景物画天趣自然而饱含深情。正因为他是嗅着大西北泥土的芳香长大的,对那里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深切的爱恋。对大西北的土地,有着深深的情感的共鸣,因此,看他的这些画,会不由得让人精神振奋,感情激越,同时也对画中的美丽境界心驰神往,沉醉不已。画家自己说过:“随同我的画,走进了西北的土地,一下子就好像投入了一个温暖的怀抱,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福感。”
他的一些人物画作品,则处处充溢着人类之间的和谐与温馨。这也是一位重情重义、感情细腻的画家对人性美的必然观照和努力呈现。
戴军油画的色彩,色泽绚烂,光芒四溢,却没有厚脂涂抹与矫揉造作之嫌。因为,那是画家用一颗诚挚的心灵,用一双多情的慧眼,捕捉并呈现的世间最美、最本真的颜色。
戴军油画以写实为主,保持着一种不事张扬的拙朴本色。朴实,是他永远的风格。在物欲涌动、人心浮躁的当今社会,这种朴实确实难能可贵,也恰恰有着更加震撼人心的力量。
当画家,其实是个劳心伤神,消磨筋骨的事。“作画平生万万千,抽筋折骨亦堪怜”(范曾语)。而作为一个以写实为主、追求唯美的油画家,尤其如此。戴军每一幅画作背后的汗水心血,可以想象。正因为心中对美的不懈追求,他才能做到勤奋如斯,数十年霜晨夜雨,焚膏继晷,苦心孤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期待着他更好的佳作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