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监狱是个带着些许神秘又与社会隔绝的地方。在高墙电网之内,究竟是个怎样的世界?服刑人员如何生活,民警如何展开工作?
本报今日起开设专栏“小文看监狱”,陆续登载记者赵文深入一线、探访我省各个监狱发回的新闻报道,全方位展示我省监狱工作的特点、亮点,带领读者了解高墙里的另一片天地。
今(10)日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崇州监狱女民警周娅收到一份礼物。一张手绘的贺卡上写着“老师节日快乐”。和其他教师不同,周娅的三尺讲台在高墙内,她的学生是犯过错误的服刑人员。
2009年,崇州监狱率先在全省监狱系统成立了一支专职女民警教师队伍,女民警走上讲台,用女性独有的特质在教育改造服刑人员上发挥光与热。
讲台上的“铿锵玫瑰”
“当时在坝子里支起一块黑板就开始上课了。”女民警陈文容仍记得第一次上课的情形。当时,崇州监狱教育中心还没修好,只能在坝子里和监舍内给服刑人员上课。
2011年,教育中心修好了。监狱要求民警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民警在挑战中进步,“刚开始课件上只有文字,后来开始加一些图片,再后来我们学会了动画,现在能加视频和音乐了。”直观的教学方式也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陈文容回忆,一次播放汶川地震画面后,一名平时改造不是很积极的服刑人员主动找她谈,“他说自己很受触动,想到了自己的家人,他说他要好好改造,争取早日出狱。”
每周,“班主任”要上两次思想道德课,一次半天。陈文容说,“现在准备一个专题课需要1周时间,作业则要改一天才能改完。”
注重思想道德的引导
在教育中,女民警张韺有自己的方法,“我更注重对服刑人员心理上的疏导与教育。”每周一上课时,张韺会用5分钟的时间帮这周要过生日的服刑人员庆祝生日。服刑人员说,“没想到这里还有人记得我的生日。”
慢慢地,服刑人员开始主动找她谈话,给她讲自己的故事。
像张韺这样的专职民警教师,崇州监狱共有42人,其中34人为女民警。2006年以来,全省监狱系统从事教育改造工作民警人数从937人增加到 1500人,尤其是承担“三课”教育工作的主体已转变为以专职民警教师为主,兼职和外聘教师为辅,服刑人员文化教员为补充的模式。
昨天还是崇州监狱服刑人员的“教育日”。2011年,省监狱管理局在全省推行“1+5+1”教育改造模式。所谓“1+5+1”是指各监狱保证每周安排 1天作为“教育日”,1天作为休息日,5天进行劳动改造。在“教育日”这天,服刑人员以监区为单位集中开展教育活动,上午是思想道德课,下午是技能培训。 本报记者 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