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壮大的力量从哪里来
西藏军区总医院勤俭办院节约惠民启示
“与共和国同步,与新西藏同行,穿越硝烟风雨兼程。在圣地拉萨建院扎根,心系战友安康,情暖藏家百姓。英才辈出,屡建功勋,历史丰碑铭刻着热血忠诚。”
“与新时代共舞,与雪域共存,坚定信念不辱使命。在光辉旗帜下开拓前进,坚持三个服务,维护三个稳定。勇攀高峰,精益求精,辉煌成就闪耀着万丈豪情……”
西藏自治区唯一的军队“三甲”医院——西藏军区总医院刚刚度过64岁生日。那天,一曲雄壮的院歌《雪域天使》响彻云天,唱出了该院一个多甲子的辉煌历程。
这所从风雨中走来、矗立在世界屋脊的军队医院,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路径?其快速成长壮大的力量又是什么?《法制日报》记者试图探寻其中的秘诀。
一任接着一任苦干
一张蓝图大家同绘
大山纵横、雪峰耸立、人烟稀少、高寒缺氧……
上世纪50年代,根据中央军委命令,医院第一代“白衣天使”历经千难万险,奉命挺进西藏。山高路远的艰辛,缺氧导致的头疼,把大家折磨得死去活来,人人都像闯了一趟“鬼门关”。
然而,他们没有以“艰苦”为借口,躺在“艰苦”上守摊子。“正因为艰苦,所以更要奋发图强,干出个样子来!”首任院长张维庶的话,深深印刻在医院官兵的脑海里。
因为环境艰苦、资源缺乏,官兵们每干成一件事情,与内地相比都存在着不是困难的困难、不是问题的问题,有时候需要付出几倍、十几倍、甚至上百倍的努力。
尽管现状严峻,但时任院领导以“知苦不畏苦、苦干不苦熬、苦中求作为”的精神状态,带领全院官兵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养猪种菜,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全院医护人员宁愿自己住帐篷,也把仅有的几间平房腾出来作病房,立足艰苦条件完成医疗保障任务,使医院逐步得到发展。
为改善医院的工作、生活环境,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时任院领导以“走前人未走之路,创前人未创之业”的胆识和魄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大力改善官兵办公、生活条件。
当时,医院大门通往生活区、病区的几条主干道,加起来有5公里长。有人建议将这个“脸面工程”承包给专业施工队。院长李素芝一算账,需要100多万元。他说:“还是我们自己干吧!”
为了节约经费,李素芝亲自协调兄弟单位的挖掘机、翻斗车以工代训,他整天泡在工地上现场指挥施工作业。只要一有空余时间,他就和官兵们一起挖路基、捡石头、铺路面,饿了吃方便面,渴了喝白开水,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那时候,官兵们都戏言:“推土机在哪个地方,李院长就在哪个地方。”
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大家绘。近年来,面对营房破旧、设施简陋、资金缺乏的窘况,院党委“一班人”不等不靠,在依靠自身解决的基础上,积极寻求上级机关和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如今,医院座座新楼拔地而起,多数临床科室都有了像样的“新家”,官兵们也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宿舍楼。
进藏半个多世纪,西藏军区总医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已经从当初临时组建、性质单一的小型医院发展成为集医疗、科研、教学、保健及平战时卫勤保障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
当现任官谋后任事
高效益才有高水平
院长李素芝经常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长远者,不足以谋一时。”而政委唐明文则反复讲:“发展的动力从哪里来?一要讲科学,二要盯长远。”
2009年,随着门诊量、住院病人量的持续增大,院党委研究提出了“紧贴实际、瞄准前沿,满足需要、规划超前”的建设目标,计划扩建、新建住院大楼。
院党委提出:面对医院建设发展一日千里的形势,必须牢固树立“当现任官,谋后任事”、“功成不一定在我任期”的观念。
本着“20年不落后、20年不翻修”的原则,院党委迅速定下决心:新建外科大楼、内科大楼、医技楼、门诊部,新增创伤中心、眼科中心、高山病中心、康复理疗中心,还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了国内领先的重症监护室,配备先进的医疗器材设备,使医院“医疗窗口、科研样板、训练基地”的功能日益凸显。
要实现超常发展,就要有长远眼光。近年来,医院先后对“高效低耗”的管理模式、“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观念、“人性化护理”的服务模式等进行细议,一个大胆务实的设想应运而生,那就是创建“高原一流数字化研究型医院”。他们围绕医院环境如何实现零污染、医患关系怎样实现零距离、服务保障能不能达到零障碍以及医疗业务、科研水平如何再上新台阶等问题,开始了紧锣密鼓的论证和筹划。
医院党委提出:在涉及医院建设和发展的重大决策上,发动大家集思广益。此后,全院先后有200多名干部战士就营房建设、医疗质量、服务态度、科研水平等问题提出50多条建议,其中30余条被采纳。
院领导们认为,我们建设的是“一流”的医院,而不是“一般”的医院,要重点抓好科研和人才培养。经过10多年的持续努力,医院涌现出了一大批医疗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现有5名博士后、18名博士和48名硕士研究生,临床一线医生100%达到本科学历。
而大批专业技术人才的涌现,也使医院的科研创新之路越走越宽广,医院先后创造了500多项高原医学研究第一,为“高原一流数字化研究型医院”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群众满意才是标准
共同圆梦方能共赢
这十多年,是西藏人民享受医疗保障最多、健康水平提升最快的十多年。
西藏军区总医院在兑现“白内障复明”、“心脏康复”、“肢体残疾儿童矫治”等惠民工程的基础上,近两年又与西藏各地县卫生部门签订《医疗合作意向书》、《农牧民住院治疗费用结算协议书》,向全西藏人民作出郑重承诺:广大贫困群众只需要凭当地卫生局或各乡镇卫生院出具的就医证明,携带本人身份证、户口本、合作医疗本,就可直接到总医院接受免费治疗。
今年7月3日下午,院长李素芝带着胸心外科副主任吴前进和几名医护人员来到位于拉萨市嘉措路的多布吉家进行回访。一行人到达多布吉家三间藏式建筑风格的平房时,院内的格桑花开得正欢。
看到李素芝,多布吉的儿子拉巴次仁一阵惊喜,跑过来和李素芝来了个紧紧拥抱。今年17岁的拉巴次仁在拉萨市柳梧中学读书。谈到他与李素芝的不解之缘,拉巴次仁一脸感恩之情:“没有李叔叔和西藏军区总医院给我做手术,我可能活不到今天,是他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原来,在13年前的一次体检中,当时还不满4岁的拉巴次仁被检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这让拉巴次仁的父母犯了愁,不光手术费没着落,更让他们担心的是,当地的藏族群众还没有做过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
李素芝了解到他们的情况后,带着医护人员主动找上门,承诺免费给孩子做手术。做完手术后,他们还经常来家里看望,免费给孩子做检查。“在总医院的关心帮助下,我儿子的身体状况一直非常好,现在打篮球、踢足球样样都在行!”多布吉激动地说。
拉巴次仁的经历,得益于数个关键词——医者仁心、群众视野、医疗扶贫。而这些,无不与党、国家和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执政理念紧紧联系在一起。
几十年来,总医院积极开展医疗“进寺庙、进学校、进乡村、进牧区”活动,已为4000余名白内障患者、3200余名先天性心脏病患者、520余名肢体残疾儿童免费实施手术,先后为西藏52个重点寺庙、2.5万名僧俗群众办理免费医疗卡,为1.8万余名僧尼建立健康档案。
医院还在每个双休日派出医疗队,深入拉萨周边的乡村、学校、牧区、寺庙,为广大僧俗群众防病治病,提供免费医疗服务。成立“为兵便民流动医院”,在“五一”、“十一”、元旦、春节等长假期间,抽调医疗骨干奔赴艰苦偏远地区巡诊。目前,医疗队已出诊1336次,“为兵便民流动医院”已出征117次,足迹几乎遍及西藏所有连队、边防哨所和县乡,乘坐汽车行驶记录超过130万公里。
一切发展为了人民,所有效益回馈社会,这是西藏军区总医院64年不变的承诺。据统计,仅1996年以来,医院光在巡诊中就已免费服务群众195万余人次,占西藏常住人口的64%;2007年以来,医院逐步加大投入,每年为贫困群众减免医疗费5000多万元。而这些钱,大都是全院官兵从指甲缝里省出来的,从日常工作、生活中“抠”出来的。
(陈丽平 许凌康 张立军)
·西藏军区总医院勤俭办院节约惠民
·西藏检察官专业培养工程合作项目举行签字仪式
·西藏:细化目标转作风
·西藏:推动"文明西藏·文明交通行动"示范活动
·西藏公安边防137名干部下基层“正衣冠”
·西藏消防救援力量徒步挺进震区搜救
·西藏消防救援力量徒步挺进震区搜救
·西藏为派出所配发295辆业务用车
·[视频]西藏:扩大文明交通法规宣传
·西藏:践行群众路线 努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实
·西藏政法委:全力确保节日期间社会和谐稳定
·西藏全区公安机关开展健步走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