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区检察院检察长蔡世葵:文化是优化机制的润滑剂
●济宁市检察院检察长王宜海:融合儒家文化,反映和谐要求
●汉阳区检察院检察长陈重喜:文化育检树立核心价值观
●洛阳市检察院政治部主任王朝宏:文化建设是灵魂工程
●大冶市检察院检察长王红英:用文化唤醒干警心中力量
●渝北区检察院检察长钟勇:挖掘本土文化底蕴
●酒泉市检察院检察长蒋昱程: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
■海珠模式
文化是优化机制的润滑剂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检察院是全国较早开展检察文化建设的基层检察院,他们将“法治服务”作为检察文化的第一要义,注重创新法律监督方式,创造了“卓越文化、和谐文化、学习文化和细节文化”等做法,逐步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富有“海珠”个性的,以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为亮点,以学习文化、科技文化、党建文化与物质文化为着力点的检察文化体系。
在“海珠模式”检察文化的助力下,该院检察工作始终保持稳健发展的态势。该院先后被授予“全国模范检察院”、首届“全国十佳检察院”,并两次荣获“全国文明单位”、两次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两次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四次荣获“全国先进基层检察院”荣誉称号。
精神理念层面,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来构筑检察文化基石,以“法治服务,人本发展”作为共同愿景,形成服务的价值取向;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检察职业道德培育与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坚持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卓越文化理念作为全院检察干警推进事业发展的共同精神动力。
行为方式层面,坚持将规范执法行为作为检察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促使干警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形成科学的执法意识,用文化的魅力培养干警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为检察业绩持续一流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物质形态层面,该院提倡无形的文化理念有形化,在大堂、电梯、接访室、讯问室等办公场所,格言、文化墙、座右铭、名言警句随处可见,或倡导一种行为准则,或宣传一个哲理,或温馨提示一些注意事项,或委婉警示某种危害,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海珠区检察院检察长蔡世葵:在“海珠模式”强有力的文化感召下,我院紧紧围绕服务大局的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打击、预防、监督、教育、保护职能作用,全力护航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发展需求。如我院大力配合海珠区“3156”战略性发展平台建设,常态化开展“暖企预防”工作,服务重点建设项目。
我们以赠送“廉洁大礼包”等形式,推进廉洁文化传播、职务犯罪警示、劳动权益保护等。2011年以来,我院检察工作报告连续三年获得95%以上的电子表决通过率,位于广州市检察系统前列。
检察文化是优化机制的润滑剂。在“海珠模式”的带动下,我院更加注重机制创新,为检察业绩持续一流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如我院创建了“执法关爱人”制度,为每个侦查对象指定一名办案人员作为“一对一”执法关爱人,在人权保障、生活帮助和心理抚慰等方面对犯罪嫌疑人给予人文关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执法对象、内容、方式,形成了柔性检察新模式,带来了执法办案零投诉。
在检察文化的激励下,我院形成了优秀人才层出不穷的良好局面。我院深入创建学习型检察院,成立10个学习专业小组及兴趣小组,定期开展“海检讲坛”、“修身论坛”、“古诗文词赋朗诵会”等活动,提升了干警的执法能力和道德品质。我院还大力实施“优才培育”计划、开展多种形式技能竞赛活动等方式,培养行家里手和业务专家。
在“海珠模式”的孕育下,我院涌现出全国十大杰出检察官、全国优秀公诉人、全国优秀侦查员、全国监所检察业务标兵、全国检察机关职务犯罪预防素能比武优胜标兵等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被誉为“海珠制造”。
■济宁模式
融合儒家文化,反映和谐要求
山东省济宁市检察院是高检院确定的全国检察文化建设基地与全国检察文化产业发展基地。该院发挥地域文化优势,积极寻找儒家思想与检察文化的结合点,确立了“融合儒家文化、践行法治理念、突出检察特色、反映和谐要求”的检察文化建设定位,形成了“两自、两为、双百、创品牌”的检察文化建设发展思路和以“理念文化、管理文化、素质文化、环境文化、网络文化、和谐文化”为内容的检察文化建设体系。
精神理念层面,济宁检察文化建设把儒家思想融入检察文化,提出了“和谐检察”的理念;结合儒家的“仁政、民重、修身、正己、和为贵”等理念,提炼了“公正、清廉、和谐、卓越”的济宁检察精神。
行为方式层面,济宁检察文化建设以“落实科学发展观绩效考核机制”为总抓手,大力加强自身监督制约机制建设,制定了“十二个不准”,以刚性约束保证廉洁从检;健全外部监督制约机制,在市县两级院设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络工作室,深入推进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强化对执法活动的监督。
物质形态层面,该院在办公大楼的每层楼道内都精心设置了“法制长廊”,在检察文化展室内陈列了书法、绘画作品、挂图等,并建造了体现济宁儒家文化与象征检察官精神风貌的检察文化大型壁画,集中展现济宁检察文化底蕴。
近年来,该院先后被高检院授予“全国检察机关基层检察院建设组织奖”,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人民满意政法单位”,连续两年被省检察院荣记“集体一等功”等。
济宁市检察院检察长王宜海:我院的文化建设之路自2006年起步,经历了7年的不懈实践,全市检察文化建设从摸索破题到逐步成熟,步入了健康持续的发展道路。
几年来,我们始终把检察文化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纳入检察整体工作之中,采取有力措施,统筹谋划安排,全面深入推进。
检察文化建设伊始,我院把目标定在争创一流上,也正是由于争创一流目标的引领,推动我们从理论上的探索破题到实践上的丰富拓展,一直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检察机关的前列。我们推动拍摄的102集大型儒学电视纪录片《演说论语》获得了一系列重要奖项;2010年,全国检察机关文化建设工作座谈会在我院召开;我们多次在全省全国文化建设会议上介绍经验,并获得了首批全国检察文化建设示范院的殊荣。
与此同时,文化建设对检察工作的巨大推动力也进一步彰显。
回首济宁检察事业近年来的发展历程,从全面工作有提高、单项工作争一流,到冲刺全省第一方阵,从保位晋级,到争创五连冠,我们实现的一次又一次超越,与我们检察文化建设常抓不懈有直接关系。检察文化已经成为推动检察工作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检察工作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汉阳模式
文化育检树立核心价值观
2003年,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检察院确定了“文化求素质、文化求质量、文化求发展”的工作思路,出台了《检察文化建设实施纲要》,擂响了检察文化建设的“战鼓”。该院将创建活动、文化育检、创新发展三项工作相结合,将检察文化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相结合,将检察文化渗透于执法思想、工作理念、思维方法、管理方式、行为模式、工作习惯等方面,不断强化目标引领、精神导向、制度管理、环境渗透、行为约束,开创了内容完备、体系严谨、内涵丰富的汉阳检察文化建设模式。
汉阳检察文化建设起步早、标准高、影响大。该院打造出的“汉阳检察文化”、侦查活动监督“汉阳模式”等,是全国闻名的品牌。短短几年内,该院从“后进院”跃为“全国模范检察院”、“全国十佳基层检察院”,并荣获了全国“学习型组织先进单位称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
精神理念层面,该院引导干警树立“监督的权力观、神圣的地位观、淡泊的名利观”;提倡学习理念、反思理念、质量理念、管理理念、发展理念和自我超越的“泥鳅精神”、凝聚团队的“红衫精神”、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精神”、刚正不阿积极向上的“翠竹精神”、共同远景聚焦忠诚的“向日葵精神”、任劳任怨的“老黄牛精神”等。
行为方式层面,该院运用“规范化管理系统软件”对执法办案进行流程管理、质量控制与全程监督,用“六字文化理念”规范干警行为,即“肃”的法治理念、“爱”的德治理念、“智”的工作理念、“辨”的思维理念、“水”的管理理念、“容”的待人理念。
物质形态层面,该院充分利用办公大楼走廊、会议室、办公室等地方,设置体现不同检察文化主题的各种书法、绘画、雕刻、雕塑、标识、书籍,营造浓厚的检察文化氛围。
汉阳区检察院检察长陈重喜:2003年到2013年,十年磨一剑,汉阳检察文化由探索到丰富,不断创新发展历程,使我们深切感受到文化的力量。
强化目标引领,以文化育检推动检察工作。我院提出打造学习型、文化型、效能型、创新型、和谐型检察院,勇当基层检察院先行先试者的发展愿景,将检察文化建设纳入检察工作的总体规划,研究制定了《检察文化建设实施纲要》,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考核细则。
强化精神导向,以文化育检树立核心价值。我院秉承优良传统,紧扣时代脉搏,科学提炼、不断完善精神文化内涵,形成检察人员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一致的精神纽带。
强化制度管理,以文化育检提升执法公信。积极探索绩效管理,积极探索人本管理模式,激发干警的工作活力;积极开展“以纠正违法办案,保证案件质量为中心”的案件督察,“以执法作风、工作作风为主要内容”的检风检纪督察,保障检令畅通、检纪严明、执法高效。
强化环境渗透,以文化育检搭建基础载体。加强检察基础设施、技术设备、物质装备建设,健全执法保障机制,为干警履职提供良好的条件;通过文化壁画、文化雕塑、文化长廊、文化标识等文化设施,使干警在受到哲学、美学、文学熏陶的同时,不断加深对文化理念精髓的理解和把握。
■洛阳模式
文化建设是灵魂工程
洛阳市各级检察院把检察文化建设作为检察机关的灵魂工程,明确提出“文化的核心内涵是和谐、价值追求是和谐、至高境界也是和谐”,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文化育检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确立了八项文化建设内容。该院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接待室”、“全国基层检察院建设组织奖”、“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
精神理念层面,该院坚持用新的政治理论成果武装干警头脑,用文化活动培育良好的精神风貌。很多下属院提出了特色鲜明的检察工作理念:孟津县检察院从当地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中提炼出“龙马精神”;栾川县检察院把检察文化与道家思想结合,提出了“养德、守道、有为、和谐”的文化育检思路……
行为方式层面,该院注重创新管理文化建设模式,制定了《检察人员行为规范》,用温馨化提示、关怀式告诫、文明化用语,将管理文化细化于每个执法细节;建立完善了《干警八小时内外行为准则》等制度,从行为、仪表、言谈举止等方面规范干警行为,使其养成良好习惯。
物质形态层面,该院不断改善办公办案条件,两级院全部建成了三级通信网络和计算机局域网,实现了办公办案无纸化的目标。该院还从环境文化入手,营造积极向上、和谐优美的氛围。
洛阳市检察院政治部主任王朝宏:2009年,我院要求全市检察机关以繁荣检察文化为载体,狠抓检察文化建设,为各项检察工作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
对于检察文化在队伍建设、业务工作发展中的作用,我院曾组织了一次全方位、多层面的研讨,最终在两级检察院党组和全体检察人员中形成了共识,确立了“文化建院、理性司法、科学发展”的洛阳检察工作发展模式,“维护法制统一、坚守公平正义、文明廉洁司法、实现社会和谐”的洛检人核心价值观,以及“与时俱进、敢为人先、勇争一流、科学发展”的洛阳检察精神。
在此基础上,我院用各种方式搭建检察文化建设平台,为检察文化建设的开展创造条件,把每三年一届的“洛阳检察官文化艺术节”作为推动检察文化繁荣、扩大检察文化影响的载体,巡礼检察文化建设成果,活跃干警文化生活;建立了小浪底法治论坛,与中国政法大学、清华大学法学院、北京大学法学院等6大法学院联系,建立了法学院洛阳教学科研基地,作为人才培养平台。
此外,我院还充分发挥榜样文化的作用,以我市全国模范检察官程建宇先进事迹为原型创作的电影《火红的杜鹃花》,被推荐为迎接十八大重点影片,在全国公映后引起了巨大反响。
■大冶模式
用文化唤醒干警心中力量
2010年3月,湖北省大冶市检察院以新办案技术综合楼建设为契机,强化检察文化建设。该院以“铜鉴之光”为主题,以青铜时代、大冶传奇、红色记忆三个版块为特色内容、以“继承、创新、发展”为原则,以“专文结合”(检察专业工作和检察文化建设)和“检地文化共建”为路径,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大冶检察文化建设引起全国检察系统的广泛关注,并在推动检察工作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司法警察编队管理示范单位司法警察大队”、“全国文明接待示范窗口”,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模范检察官等,各种荣誉接踵而来。
精神理念层面,该院通过包括世界五大法系、中外法制典籍、中西方法制名言及故事等内容的法制文化长廊,增强干警的法治意识;通过“铜鉴之光”展厅,教育干警展开“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检察工作追求。
行为方式层面,该院结合实际推出了“九求理念”,即工作求为、学习求博、管理求序、法治求度、侦查求睿、监督求格、反思求鉴、安全求慎、待人求和。该院还注重积极探索统一指挥的扁平化管理和评价客观的“痕迹化”管理,并加强制度的执行力。
物质形态层面,该院以二楼大厅主题浮雕“铜鉴之光”为依托,逐渐向各楼层辐射,形成以“两个展厅、五个文化长廊、三个文化墙”为主体,各个场馆、室中花园、庭院为补充的检察物质文化建设格局。
大冶市检察院检察长王红英:对于大冶市检察院来说,检察文化已经成为唤醒干警内心力量,提升检察队伍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的不竭源泉。
“大冶模式”的构建经历了四个过程:统一思想认识阶段,院党组和全院干警形成检察文化建设共识;先进文化理念引领阶段,博采兄弟单位先进经验,并联系自身实际挖掘文化内涵,形成特色主题“铜鉴之光”;检地文化共建阶段,将检察文化与地域文化融为一体,促进检地文化力量互融,凸显不一样的检察文化建设;文化引领推进工作阶段,让检察文化的精神理念入脑入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潜移默化到检察工作实际中。
我院虽然获得了“全国检察文化示范院”的殊荣,但检察文化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正积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结合检察工作创新发展的需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文化建设:突出精神效应,全力打造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智慧”品牌、诉讼监督“格力”品牌、群众工作“人和”品牌、内部规范管理“有序”品牌,进一步提升这些品牌的成色和含金量,让文化品牌建设的过程成为检察干警综合素能、业务技能提升的过程;突出责任效应,以检察文化为导向,探索建立人岗相适、人适其岗、责权利一致的工作机制,激发干警自身动力;突出奖惩效应,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人文化关怀,实施人性化管理,形成积极向上、干事创业的文化氛围。
■渝北模式
挖掘本土文化底蕴
重庆市渝北区检察院处于两江新区开发、开放高地的最前沿,拥有底蕴丰富、独具特色的红岩资源,该院充分利用特色资源,精心打造“制度、行为、符号、价值”四大文化工程。
该院通过检察文化建设,有效提升了干警的综合素质,推进了检察工作,先后荣获“全国模范检察院”、“全国先进基层检察院”等称号,获得“中国十大杰出检察官”、“全国模范检察官”、“全国十佳侦查监督检察官”等个人荣誉。
精神理念层面,该院注重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紧密结合每年的工作重点,确定一个活动主题,有针对性地开展革命传统、理想信念、职业道德、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等经常性教育;面对荣誉,有针对性地开展“模范院前找差距、一等功前找不足”专题教育活动等。
行为方式层面,该院把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融入行为文化建设中,发掘和宣传先进典型,以身边的榜样,引导干警不断进取;在重大节日、表彰活动、新人入职、干部任命、老干部退休时,均举行简朴而隆重的仪式,体现人文关怀;围绕热情服务群众,严格实行“六个一”的接待守则,规范干警八小时以外的言行。
物质形态层面,该院精心构思,重点投入,打造独具特色、饱含检察韵味的文化环境;打造“四室一廊”文化载体,建成健身室、党建室、阅览室、荣誉室和检察文化长廊;通过制作工作亮点宣传册、渝北检察标志(LOGO),设置检察文化石等,营造浓郁的检察文化氛围。
渝北区检察院检察长钟勇:2009年初,我院开始了建设特色检察文化的探索与实践,在深度挖掘内在文化资源和精心打造四大文化工程的双向驱动下,初步形成了检察文化建设的“渝北模式”。
我院充分挖掘来自地域环境、历史底蕴以及检察干警自身的资源优势,为打造富有特色、品位的本土检察文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检察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检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正义”。为此,我院在大力进行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符号文化建设的同时,努力实现精神理念、思维方式的革新和突破,摈弃检察文化就是“文化体育活动”和“队伍管理手段”等陈旧观点,以“正义”为价值导向,凸显检察文化的“正义”主题。
我院从法律信仰、职业道德、思维方式、执法理念、工作方法以及与之相协同的组织原则、组织氛围、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要素着手,进行“正义”文化意蕴的塑造,培养出一批富有正义理想和法治理念、执法能力过硬的检察官,实现了检察文化建设与法治建设、检察形象塑造的良性互动。
■酒泉模式
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
甘肃省酒泉市检察院将检察文化建设作为队伍建设的突破口,提出以先进的检察文化推进检察队伍建设,以锐意进取的精神文化鼓舞人,以积极探索的学术文化熏陶人,以严格规范的行为文化约束人。该院充分发挥检察文化具有的激励、约束、导向功能,形成了“忠诚、公正、清廉、文明”的检察文化氛围,为各项检察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保障。
在“酒泉模式”的推动下,该院检察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被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并涌现出“全国模范检察官”、“全国检察机关纪检监察工作先进个人”、“全国检察理论人才”等典型个人。
精神理念层面,该院坚持抓政治学习,倡导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把学习与兴趣爱好、职业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把学习与提高自身能力结合起来,把学习与自身人格完善结合起来;坚持把专业化检察队伍建设作为一项永久性工程来抓,形成了一种“人才兴检、人才强检”的独特文化与精神。
行为方式层面,该院注重建章立制,建设“规范型”检察院。自侦部门制定了《民主生活会制度》等五项工作制度,检察技术部门制定了《关于检察技术部门与检察业务部门建立协作配合的暂行规定》等,规范了干警的执法行为。
物质形态层面,该院注重文化环境建设和文化氛围营造,在办公楼内装饰了体现不同检察文化主题的书法、绘画、照片、廉政格言,建设了检察文化长廊,使无形的文化有形化、环境化。
酒泉市检察院检察长蒋昱程:近年来,我市检察机关把检察文化建设作为凝聚士气,提升素质,推动检察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做到以德强检、文化育检、制度建检、活动聚检、廉洁从检、和谐塑检,构建了“敢为人先、务实进取、自律清廉,敬业奉献”的酒泉检察精神。
只有常树检魂,才能增强单位的整体合力。结合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我院把职业道德教育、廉政教育、警示教育与日常性管理教育相结合,做到“毛毛雨常下,警示钟常敲”;组织开展“一个党员一道关,一个党员一面旗”等创先争优活动,引导干警“把单位当家建,把工作当事业干”,激发干警的内动力,增强了单位的凝聚力。
只有创新载体,才能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开办“道德讲堂”、“酒检论坛”等活动,为干警提供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并构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见红旗就扛,见第一就争”的酒检文化氛围,6名干警在省院组织的业务竞赛中取得荣誉,3名干警入选全省检察业务专家。
只有严管厚爱,才能强化干警的归属感。我院探索出台了“下管一级、上连一级”的连带责任制,构建了逐级管理的责任网络体系,使干警动有规、行有矩。同时,我院构建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
我院通过检察文化建设,培育和树立了具有地域特点的检察精神,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
·检察文化颇有“时令”特色
·河南三门峡检察文化墙:开启灵动的精神之旅
·三门峡检察文化墙:开启灵动的精神之旅
·中国检察官文化论坛:加强检察文化理论研究
·广东深圳:发挥检察文化引导凝聚作用
·云南昆明检察院:弘扬检察文化 传递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