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理论频道> 理论文丛

问题意识与法治思维

2013-08-26 16:19:55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北京日报 

  

《法律人的理性与沉思》,张军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

    有人曾开玩笑说,知识分子就是那些把大家都听得懂的事情或道理用大家听不懂的话说出来的人。这种玩笑其实暗含着对当今文风、教风和科研风气的某种批评与调侃。细细思之,不无道理。

    博大精深的理论文章,立意高远而论证充分,自有其价值所在,但相对于普通人的生活和体验而言,难免曲高和寡。由此而言,法学随笔对生活的切入较为自然和广泛,更容易为公众理解、接受和喜欢。其实,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一刻也不能停止理性思维的。这种理性思维不仅体现在高深的理论研究中,而且体现在对日常生活的认识和反思上。真正的大家或大师的文章是能够融会贯通和深入浅出的,即能够用大家都能听得懂的话语把深奥的道理表达出来。

    张军教授这本法学随笔汇集了作者多年执著的思考和心灵的激荡,在转型社会法治意识普遍不高且误区重重的今天殊为可贵。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能够感受到此书的可贵之处:

    一是可贵的人权意识和法治思维。无论哪篇随笔都浸透着这样的基本思维,如《上访与“闹事”》一文中作者运用法治与人权的思维分析、解读了其中的问题和规律,结合实际澄清了人们对“上访”现象的认识误区和思维局限。

    二是问题意识和问题思维比较浓厚。随笔中所涉及的内容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有时却又熟视无睹的现象和问题,张军教授能够敏锐地抓住这些现象和问题,深入浅出,层层道来,足见作者不仅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较为深刻,而且能够保持学者和法律人的那份独有的敏感,如《中国人的法治与中国人的“面子”》、《行车与人生》、《域外“中国制造”的忧乐之思》等。

    三是理论与实践结合,“顶天立地”。随笔层层剖析,大问题不显得空洞和浮泛,小问题不显得繁琐和浅薄。其切入点和落脚点是现实的和可操作的并有一定理论支撑,作者务实的写作态度与方法比起单纯的批判性话语而言更为可贵也更具可操作性。

    国内每年出版和发表的高水平的法学理论著作和论文为数不少,而既能切中时弊又能提出建设性意见的随笔文集相对较少。纯粹的理论研究是一种功在长远的奉献,“随风潜入夜”式的法学随笔又何尝不是另外一种奉献呢?如果能有更多的学者既能潜心于书斋从事理论研究,又能走出书斋勇于实践和思考并以严谨的专业态度进行调查、研究和科学总结,再以浅显的文字予以阐释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则于中国之法治和文明进程善莫大焉!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