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有”为镜查看群众观念
重庆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 林育均
贯彻落实好党的群众路线,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是前提和关键。近年来,重庆市司法行政系统在工作实践中总结提炼出“五有群众观”,为广大干警树立群众观念、践行群众路线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照标准。有没有群众观念,群众观念是深是浅,是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五有”为镜查一查、看一看,十分必要。
一看眼里有没有群众。了解群众,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眼里有群众,就是要做有心人,要把群众的利益看得更重,把群众的疾苦看得更细,把群众的诉求看得更深。我们常讲,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如果连群众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疾苦冷暖、所欲所求都不清楚,怎么去依靠、怎么来服务呢?要深入到群众中去,细致入微地体察实情,把群众的情况看在眼里,装在心中,落实在具体工作中。要将心比心理解群众的诉求,找准问题的根源,真正为群众排忧解难。那些不能深入群众、不知群众实情、漠视群众疾苦的人,群众意识值得怀疑。
二看嘴里有没有群众。贴近群众,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前提。嘴里有群众,就是要说得了群众的话,吃得了群众的苦,管得住自己的嘴。如果不学会群众的语言形式和思维方式,和群众怎么沟通交流、打成一片?要多说通俗、正派、实在、负责任的话,不说伤害群众的话,不放哑炮和空炮。要善于将“书面文字”转化为“群众语言”,当好政策“宣传员”,也要当好群众“代言人”,为民呼吁,为民谋利。机关干部下访、调研要走农家屋、吃农家饭,从生活上融入群众,绝不超标吃请、豪华接待。那种满嘴高调、吃拿卡要、养尊处优的人,群众是不欢迎不待见的,怎么能做得好群众工作呢?
三看手里有没有群众。立足本职,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根本。手里有群众,就是要真抓真干、敢抓敢干、善抓善干。说一千、道一万,解决问题是关键。能不能切实把惠民利民为民的各项措施抓好抓实,是对践行群众路线的最好检验。群众工作千头万绪,不少问题可能还比较棘手,要敢于担当、直面矛盾,努力化解群众所急、所怨,做到理脉顺气、舒心暖情。要始终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在服务群众中团结群众、动员群众,运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解决群众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要始终牢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绝对不能乱伸手、乱插手、瞎折腾,做出损害群众利益的事。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四看兜里有没有群众。服务群众,是共产党人的天职。兜里有群众,就是要在兜里装“爱心”、装“民情”、装“点子”。在群众遇到急难危困时,要能慷慨解囊、尽力相助。要对社情民意、民生问题、百姓需求了然于胸,想得到、说得清、理得顺。要积极为群众出谋划策,帮他们出主意、想办法,为他们送技术、送法律、送信息、送服务。能及时解决的问题绝不拖延,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也要时刻牢记,在条件成熟后迅速办理。是把自己的兜变成群众工作的锦囊,还是作为谋取不义的后院,反映了两种群众观念、两种思想品质,最终也必然会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
五看车里有没有群众。公务用车,是群众感受政府的一扇“窗口”。车里有群众,就是行车要存敬民之心、有助民之举、留便民之意。路上行驶慢三秒,遇到群众让三分。途遇突发事件或群众有急难事故,要停车救助,而不是视而不见,漠然处之。机关车辆下基层、走农村,在交通条件不便的地方,遇有群众顺道搭车,要尽量提供乘坐便利,坚持“善小而为之”,在“积小善”中促进社会的“大和谐”。行车无小事,行为看素质。在交通日益发达、车辆日益增多的社会条件下,驾乘出行表现已经成为了有效检验群众观念的一面镜子。违规使用警车、开车搞特权耍霸道等不良现象,折射出驾乘人员公仆意识和群众观念的缺乏,值得警惕。
“五有群众观”紧贴日常工作和生活实际,从五个方面对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进行了细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切实可行的操作性,是有效检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立场、群众观点、群众方法和群众感情的试金石。我们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当以“五有”为镜,时时对照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是否站在群众立场想问题,是否立足群众观点出政策,是否运用群众方法帮群众,是否带着深厚感情在服务,进而更加摸准民意脉搏,更加顺应人民期待,更好践行为民宗旨。
·重庆大渡口区司法局:法律服务进工业园区
·重庆大渡口区司法局:以“四个助推”服务发展大局
·重庆忠县:多元路径提升司法公信
·重庆大足法院:规范司法行为 回应民生关切
·重庆五中院:廉政短信正能量 打造司法新品牌
·重庆一中法院召开司法监督员座谈会
·重庆一中法院召开司法监督员座谈会
·践行群众路线 重庆二中院打造司法为民升级版
·重庆司法局将加强党员干部“八小时”外监督
·重庆高院:纯洁司法作风解决突出问题
·重庆二中院打造司法亲民、便民、利民服务
·重庆召开司法警察工作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