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 恪尽职守 公正司法

  ——翟树全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成员报告内容摘登

  编者按:8月22日,“翟树全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京举行。当前,全党正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翟树全同志为民务实清廉的先进事迹,为全国法院广大干警提供了一份生动的学习教材。最高人民法院把组织翟树全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作为全国法院系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现将报告会成员的发言予以摘登,以飨读者。

  扎根基层为百姓

  中共吉林省农安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徐志成

  翟树全同志始终保持忠诚本色。心有所忠,行有所循。翟树全把忠诚作为法官职业生涯的精神支柱,在履行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职责使命中彰显忠诚。他常说,一个党员干部不忠诚于党,就会丧失党性原则;不忠诚于人民,就会脱离群众;不忠诚于法律,就会违法乱纪。他曾经写过四句打油诗:“扎根农村20年,不为名利不为钱,愿得万家皆和睦,个人得失何须谈。”这是翟树全忠诚的生动写照。事实也是如此,无论生活多么困难,条件多么艰苦,工作多么劳累,他始终做到政治觉悟不退、精神追求不退、模范作用不退,用行动坚守忠诚。

  翟树全同志始终保持为民情怀。翟树全出身农村,与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他几乎天天和百姓打交道,日日都在解决百姓发生的矛盾纠纷。在这一过程中,他以职业法官的敏锐洞察,用农家子弟的朴素感情,把法律权威契合到传统价值观里,融入到朴素的人文关怀之中,变成百姓认可信服的普遍遵循。尽管这一过程很辛苦、很麻烦,甚至招来不解,但他不言败、不服输,既娴熟地运用法律,又综合地运用法理和情理,在“案结”的同时兼收“事了”与“人和”,让法治信仰内化于百姓之心,折射出他浓厚的为民情结。

  翟树全同志始终保持廉洁情操。在翟树全眼里,名利淡如水,奉献重如山。23年来,他从没喝过当事人的一杯酒、从没收过当事人的一份礼、一分钱。尽管家境贫寒,但他穷不丧志,始终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他常说:“做人可不能扭曲了脊梁骨,困难是暂时的,经过努力会克服的,如果丢了人格,毁了声誉,坏了形象,那可是一辈子的事。共产党员不能一边听党话,一边给党抹黑。”说心里话,因为清贫,家人跟他没过上一天富足的日子;因为清贫,他忍受过亲属当面的讥讽和羞辱;因为清贫,母亲为了减轻他的负担,强忍病痛走完了最后的人生路程。生活的困难,没有压倒这位坚强的汉子,面对高薪聘请和组织调动帮他解决困难,他从未动摇,一心一意地工作在执法办案第一线,毫无怨言地为百姓解决烦心事、闹心事、挠头事。

  翟树全同志始终保持敬畏心理。他时刻谨记权为民赋、责重如山的道理,没有丝毫懈怠和放任,始终怀着敬畏之心。这种敬畏就是对公正的追求存有执著,对人民的安危存有忧患,对法度的规则存有敬畏。他常说,一个法官一生中可能会审几千个案子,但作为案件当事人,很多人一辈子可能只进一次法院。如果就是这一次受到不公正对待,在当事人心中就会永远留下一个伤痕。伤害了一个当事人就增加了一个不相信法律的人;而维护了一个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就收获了人们对法律的一份信任。在这种心理的驱动下,他大力推进诉前调解和诉讼调解,使许多案件基于当事人之间的合意得到解决,不仅增强了当事人和社会成员对司法审判的信任和信赖,也更有利于社会和谐。这是翟树全的品格,也是他服务百姓的真情实感。

永远做一名公正爱民法官

  吉林省农安县人民法院哈拉海人民法庭副庭长 翟树全

  作为一名基层法官,能够在这里向大家汇报我的思想和工作情况,我感到十分荣幸!

  1989年,我有幸经组织调入农安县法院哈拉海法庭工作。当上法官后,面对的案件大多数是婚姻家庭、债务纠纷、邻里矛盾等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就是这些看不起眼的小事,却事关百姓的切身利益,他们看得很重、很在意。因此,我经常告诫自己,不能有丝毫马虎,小事也要当成大事解决。正因如此,我在处理这些矛盾纠纷时特别谨慎,既要依法办案,解开“法结”;又要尽可能化解矛盾,解开“情结”;还要搞好普法宣传,解开“心结”。

  农村发生的矛盾纠纷,看似简单,但处理起来有时也很难,老百姓认准的理要拉回来还真得费一番工夫。所以,调解的过程不是和稀泥,而是讲法理、讲政策、道人情的过程,尽最大努力让农村群众朴素的正义感转化为对现代法治精神的认同,使传统乡土价值观与现代法律制度充分契合。

  来法院告状,当事人都是带着情绪来的。为了让他们形成一致意见,我会认真地听当事人把话从头说到尾讲完,让他们情绪充分释放,然后,再从双方的谈话中入情入理地分析,抓住要害,把难以理解的法律条文和术语用群众听得进、听得懂的方式讲出来,将情理风俗融入到调解之中,这样,他们就容易接受我说的道理,对我产生信任,自然就会接受我的处理意见。

  1991年的春天,家住哈拉海镇头道沟村的张王氏来到法庭,她说要告自己的儿子。我经过深入了解后发现,这个案件没有调解的可能,必须按照法律程序进行立案审理。这起案件已经历经几任法官,性质是家庭纠纷。由于母子二人各执一词,两个人说的相差甚多,要想理顺这个案件需要费时费力。我在审理时发现,张王氏的儿子是一个怕老婆的人,每次他在庭上说话时,都要看一眼旁边的老婆。由于儿子和儿媳妇都不说实话,气得张王氏痛不欲生。我经过多方走访,调查取证,终于拿到证据,我让法警把张王氏儿子的媳妇“请”出了法庭。然后,态度严肃地问张王氏的儿子:“我来问你,你管这个老太太叫什么?”他低声说:“叫妈!”“你妈妈生了你,养了你,你和媳妇一起,编一个瞎话骗你妈妈,你还是男人吗?”一听我这么说,他低下了头。我接着问他:“你有儿子吗?如果你的儿子也学你们夫妻骗你们,你们会怎么想?”这句话,说得他落泪了。他终于承认自己怕媳妇,编造了一个瞎话,想多向妈妈要一点钱。我根据案件的事实,对此案进行了宣判。

  没过几天,我在回家的路上,发现张王氏提着一个土篮在路的僻静处等着我,我走近一看,里面装着大鹅蛋和200元钱。一见到我,张王氏显得十分激动,他拉着我的手诚恳地说:“你为我老太婆主持了公道,我是来专门感谢你的,东西太少了别嫌弃。”听了老人的话,我心里热乎乎的。我急忙对老人说:“您的心意我领了,但是这些鹅蛋和钱我绝对不能收,鹅蛋卖点钱留着补贴家用吧!大娘,法官就是为老百姓主持公道的,这样做是应该的,用不着说谢!天要黑了,我给您打个车,快点回家吧!”老人看我态度坚决,只好坐上我给雇来的三轮车,眼含热泪地走了。望着老人离去的背影,我的眼睛也湿润了,更加感到肩上的责任沉甸甸的。我们只有服务人民的责任,绝没有贪图享乐的权利。我是一名法官,必须恪守公平正义;我是一名党员干部,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这样做,才能算称职合格。23年来,像这样的事情有多少次,我确实记不清了,但我的原则是坚决不收。曾有人对我说,“老翟,你给百姓公道判案,人家感谢你,这不是很正常吗?你这样做,是不是太不近人情了?”说心里话,我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但我不能闭着眼睛办案,更不能用权力去偿还人情债。

  2005年,我岳父去世了。小姨子从本溪市来奔丧。她觉得我是法官,应该有很多朋友帮忙。可在去殡仪馆的路上,只有两辆旧车,都是亲属家的。一看到我如此“寒酸”,她认为我是对她娘家人不孝顺,心里憋着一股火。

  老人火化后,需要买骨灰盒,小姨子对我说:“姐夫,我不让你买一万元的,你买3000元的总可以吧!”看了看在自己旁边的媳妇,我心里想:“咱们家啥条件你还不知道吗?你妹妹提要求了,你得说一句话啊!”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媳妇也想让老人“体面”地入土,所以没有吱声。当时,我一个月只有600多元钱的工资,根本无力支付这么昂贵的骨灰盒,无奈只好硬着头皮坚持买了一个价钱很低的骨灰盒,小姨子很是生气。

  三天圆坟,我怕麻烦人,也没有找车,小姨子更生气了,故意找茬和我拌嘴。为此,我俩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小姨子一气之下,拉着她姐回她家了,一去就是三个月。这三个月里,又当爹又当妈的滋味,真难受呀!后来,在别人的劝说下媳妇才回来。这件事让我记忆很深,如果我立场不坚定,可能让家人满意,但却损害了法官形象。风光一时,看似有面子,可后悔一辈子是无法挽回的。

  最让我心痛的是我的母亲。老人家一辈子养了八个孩子,中年丧夫,一生过得十分艰辛。晚年还患上癌症,疼痛难忍,需要杜冷丁止痛。但按规定,杜冷丁必须住院才能开,可母亲为了给我减轻压力,坚持不住院,忍痛走完了最后人生路程。母亲去世后,我哭了好几天,这成为我心中一直无法抚平的伤痛。每当想起这些,我既感到愧疚,又感到欣慰。愧疚的是对不起母亲,欣慰的是我没有辜负母亲对我的期望,她老人家可以以我为荣,因为作为一名法官,我没有玷污法律的尊严,实践了“人民法官为人民”的庄严承诺。

  回想自己走过的人生路,有过辛酸,有过挫折,但更多的是收获。我收获了各级组织给予的荣誉,收获了人民群众对我的信赖。今后的路还很长,我会珍惜荣誉,加倍努力,不辱使命,不负众望,永远做一名公正爱民的好法官!

  百姓心中的好法官

  吉林省农安县哈拉海镇榆树村党支部副书记 崔向彬

  翟树全来哈拉海法庭时,我正在哈拉海法庭担任人民陪审员。我和他在一起工作了9年。9年时间里,翟树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深深地感染着我、激励着我。

  刚来法庭时的翟树全,虽已成家,但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到处打游击。我心里很纳闷,一个拿工资的人,生活怎么如此寒酸?我有些费解。后来,在一起共事了一段日子,我才发现这是真的。因为他刚来,对这里还不十分熟悉,我们便帮他借了个土房,搬家时,除一对箱子和两套行李外,再也没别的了。我禁不住问:“就这些吗?”翟树全脸红着说:“就这些,日子过得不好,让你笑话了。”看到眼前的情景,我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贫困没有影响翟树全的工作热情。他是个办案有勇有谋的人,不管什么棘手的案子都敢接,不管多么复杂的案子都能办,不管什么样的当事人都会耐心对待。每逢佳节倍思亲,家家团圆过大年。可一到这个时候,翟树全总是主动向庭长提出自己值班。我和老翟相处这么多年,感受最深的就是他不仅有较高的法律水平,而且更懂风俗人情,善于借助外力来调解。

  当事人到法庭打官司,常有找办案法官拉关系、表示表示的想法,认为那样,法官就会偏向自己,案子就会对自己有利。办案法官如果想从中获利,也确实很容易。可翟树全从来没有。他常说:“做人要有原则,做事要讲良心,办案要遵循法律。”1997年,我们那里的人几乎都用上手机了,可老翟没有。有的当事人主动要出钱给他买一部手机,他是坚决不要,并严肃地对当事人说:“你的好意我领了,但做法我坚决反对。如果今天我收了一部手机,明天就会有人送钱给我,看似对我好,想要帮我,其实是害我。”一席话,入情入理,说得当事人无话可说。在当地,有人曾打过赌,如果当事人能请翟树全吃顿饭、给翟树全随份礼,我服他,因为大家都知道那不可能,翟树全是个清官,是为百姓做事的。

  1998年,我离开了法庭,被组织派到榆树村做党支部副书记。在法庭都是和当事人打交道,很少知道百姓心里是咋看法官的。来到村里后,许多人听说我和翟树全一起工作过,都对老翟大加夸赞。有人说:“翟法官好,他公道。”有人说:“翟法官公正,总是为百姓着想。”还有人说:“翟法官判案,我们信服!”不但我们的村民这样说,哈拉海镇所有干部群众都这样说。听了大家的话,我心里热乎乎的。一个人能让百姓这样褒奖,一名法官能让百姓如此信服,一名党员干部能让百姓有口皆碑,这是怎样的人格魅力,又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爸爸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

翟树全同志的女儿 翟全一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爸爸总是来去匆匆,一天忙个不停。我曾天真地问妈妈:“为什么很少见到爸爸?”妈妈总是说:“爸爸是法官,事多。”我懂事后,感到爸爸仍然那么忙,家人总是聚少离多。因为爸爸忙,家里活自然就都落在妈妈一个人身上。看到妈妈那么辛苦操劳,我感到很不公,时常在爸爸面前抱怨,可爸爸常常一笑了之。妈妈却安慰我说:“孩子,妈妈把家操持好,爸爸就会安心干工作,我们不能影响爸爸的工作。”听了妈妈的话,我似懂非懂,但内心里对妈妈十分佩服。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从1996年开始,我走进了学校。上学应该说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可对于我来讲,却不是那么乐观,学费就是一大难题。小学、初中时学费需要600多元,那时,爸爸工资才800多元钱;高中时,我学费2000多元,而爸爸工资虽然涨了,但也不过1700多元,妈妈又没有工作,这点工资维持基本生活开销都困难,无奈只好去别人家借,以后慢慢还。

  哈拉海是生产毛葱、大蒜、辣椒的“三辣”基地。秋天一到,为了补贴家用,爸爸和妈妈有时会用手推车从村里种植户家拉回好几大袋子毛葱,晚上就用剪子剪掉毛葱的头,之后再送回去。剪一斤两毛钱,剪几百斤,才能赚到几十元。我从不吃零食,上学时除了书包,还随身带着一个袋子,碰见矿泉水瓶子、废纸壳等就捡起来卖钱,补贴学习费用。

  家里虽然很清贫,但爸爸有时会给没人赡养来告状的老人回家路费,或者直接领到家里住两天。曾经有人提出给爸爸提供物质帮助,都被爸爸婉言谢绝了。我也曾看到过有人到我家扔下钱、放下东西就走的事情,可爸爸妈妈总是追出去,撕撕扒扒地硬是还给人家。

  说实话,当时我很不理解,认为爸爸胆小,法官当得窝囊,让我们的生活过得如此艰难。我曾经问过爸爸:“你为什么这么做?”爸爸深有感触地对我讲:“法官是为老百姓主持公道的,收了人家的钱,拿了人家的东西,案子怎么办?谁还相信法律?苦点、穷点不怕,只要我们自己努力,一定会改变的。”虽然爸爸说得在理,可我心里还不是特别舒服。说真的,在同学面前,我有个法官爸爸,确实很有面子,但我羞于领同学回家;有段时间,我最想有个MP3。特别是看到同龄人有些东西我没有时,心里很难受。我从来没有出过远门,大学报到的那天,为了节省路费,爸爸妈妈没有送我,我是只身一人来学校的。在校园中看到别的新生一家三口,爸爸拿东西,母女牵着手,说说笑笑,我真的好羡慕!

  2012年毕业参加工作后,我才真正了解了爸爸的工作,特别是媒体的报道和人们的赞扬,让我更加理解了爸爸。20多年了,爸爸不仅承受工作的压力,也承受心灵的压力,这种感受,虽然藏在爸爸心里始终没有说,但我能读懂,更感同身受。

  我为有这样的爸爸感到骄傲!我为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感到自豪!

  用奉献书写崇高

  吉林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李 月

  初见翟树全,他黝黑的脸庞不时挂着憨厚的微笑,穿一件破旧的工作服,言语不多,见人还有些害羞。庭长告诉我说:“翟树全是全省唯一一个住在农村的法官,20年来,从没给组织添任何麻烦。“他平时话不多,可在法庭上办起案子来却滔滔不绝,这里的老百姓特别喜欢他。”庭长好像还有好多话要说。这时,法庭来了一群人,非要找翟法官。当时我心想,这是好机会,正好看看翟树全是如何判案的。翟树全接案后,仔细听当事人陈述,待双方当事人说完后才有条不紊地进行分析。先说明案情性质、再分析利害关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语言亲和有力,合情合理合法,说得当事人心服口服。在我的印象中,当事人陈述完后,法官根据事实情况应该进行判决,可他却不是,硬是靠自己高超的调解技巧迅速化解了一场纠纷。如果不是亲眼目睹,我还真不能相信。我看了看庭长,会心地笑了。

  庭审结束后,我直接采访了翟树全。我问他:“翟法官,你靠什么能把一场纠纷调解?”他回答得很干脆:“农村发生的矛盾纠纷,多数都是赡养、离婚的事,从本质上讲还没有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如果加以教育引导,就有可能化解一场危机。”我又问他:“这样做不是很辛苦吗?”他深有感触地说:“调解如果没有耐心、不出于公正、缺少信心是很难成功的。今天这个调解是快的,有的需要好几个反复,好几天,甚至一个月。说实话,这样做确实很辛苦,但为了万家幸福,苦我一个,也值了。”质朴的话语,富有哲理,充满了深情。

  这次采访虽然短暂,但印象极为深刻。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好跟踪报道,好好宣传这位公正爱民的好法官。

  2012年10月19日,省委、省政府授予翟树全“公正爱民法官”荣誉称号后,省直媒体要组织集中宣传。听到这个消息后,我主动请缨参加。

  再次看到翟树全时,他基本没有变,还是那个憨厚的样子。看到我,他主动握手,嘘寒问暖。我直奔主题。“你家庭困难,可面对高薪聘请,组织调动解决困难,你为什么不为所动?而且一干就是23年?”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过上幸福生活,这是所有人都期盼的。但为了别人,自己吃点苦算不了什么。这里条件是艰苦,但总得有人干。再说,我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了解这里的风土人情,最重要的是对这里的农民群众的感情太深了。”我急忙问他:“能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吗?”他深情地说:“我从小家庭贫困,是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才完成学业的,没有乡亲们的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当上法官后,和他们接触更多了,百姓的淳朴、善良、信任都深深地打动了我,这种感情是纯洁的。”听了这话,我陷入了沉思之中,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战争年代,血与火的考验,我们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和平时期,面对执政的考验,不更需要像翟树全这样,对人民群众怀着深情厚谊吗?采访翟树全,让我心灵震撼,走近翟树全,让我感怀终生。

[责任编辑:朱诗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