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宁
之前,相对宽泛的禁令被某些擅长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人钻了空子。只有堵住那些大大小小的潜在缝隙,断绝暗度陈仓的通道,禁令才会更有威慑力。媒体无疑应该紧盯不放。而那些或多或少抱有侥幸心态,或明目张胆或暗度陈仓的顶风违纪者,该好好掂量掂量自己行为的后果了。
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相关禁令一道接着一道下达。继两办发出“党政机关5年禁建楼堂馆所”通知之后,中宣部等五部门日前“叫停奢华晚会”。不难觉察,改进工作作风,整治“四风”,落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向着求实效的目标扎实推进。
立即开会,马上表态,认真总结,可就是迟迟不见行动和成效,一些地方和部门反“四风”停留于表面,不乏观望之态,甚至担心“给自己出难题”:如果反“四风”太积极,会不会反过来说明之前自己工作作风有问题,面子上不好看?
在此现状下,自上而下的禁令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效用。
大场面、大投入、大制作,讲排场、比阔气、竞奢华,近年来一些地方动用财政资金或摊派资金举办豪华文艺晚会和高成本节庆活动,助长奢靡之风,损害政府形象。8月14日《人民日报》关于五部门叫停奢华晚会的报道,以提示性文字突出强调:不得使用财政资金举办营业性文艺晚会;不得使用财政资金高价请演艺人员;不得使用国企资金捧“明星”、“大腕”;不得与企业联名举办文艺晚会和节庆演出;不得向下级单位、企业及个人摊派经费;不得借办晚会之机发放礼品、贵重纪念品——可谓刀刀切中“痛处”。
禁令严一分,“侥幸”少一分。反“四风”道道禁令正在扎紧篱笆,其实际效果值得期待。比如,五部门叫停奢华晚会的通知,多有明确的现实指向。“原则上不得使用财政资金为公祭、旅游、历史文化、特色物产、行政区划变更、工程奠基或竣工等节庆活动举办文艺晚会”;“不得与企业联名举办文艺晚会和节庆演出”;“不得利用行政权力向下级事业单位、企业以及个人摊派所需经费”;“中央和国家机关及其所属机关、事业单位等原则上不得与地方联合举办文艺晚会和节庆演出”——之前,相对宽泛的禁令被某些擅长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人钻了空子。只有堵住那些大大小小的潜在缝隙,断绝暗度陈仓的通道,禁令才会更有威慑力。
同样,日前两办“5年禁建楼堂馆所”的通知,比起2007年“严格控制楼堂馆所建设”的说法,力度再度提升,而且,诸如“严禁以建技术业务用房名义,搭车新建楼堂馆所”;“严禁改变技术业务用房用途”;“严禁以城市改造、城市规划等理由,在他处重新建设楼堂馆所”;“严禁借企业名义,搞任何形式的合作建设、集资建设或专项建设”等若干规定,可谓“事出有因”,设计周到。无疑,这是吸取了以往某些教训,力图彻底断掉某些人“打擦边球”的冲动。
反“四风”的禁令要令行禁止,离不开公众监督。有报道显示,停建楼堂馆所的严令下,一些地方和部门玩花样,以“商务中心”、“综合业务大楼”、“市民服务中心”等名义继续兴建豪华办公楼。很快,不少网站相继曝出某些地方疑似豪华办公楼的照片,甚至包括不敢挂招牌的个别政府办公楼。可见,舆论监督让某些地方感到了压力。
公众监督多一分,违规胆量少一分。停建楼堂馆所的严令中说,“各部门各单位年终应把楼堂馆所建设和维修改造项目实施情况作为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对此,媒体应乘势而为,紧盯不放。而那些或多或少抱有侥幸心态,或明目张胆或暗度陈仓的顶风违纪者,该好好掂量掂量自己行为的后果了。
当然,禁令之后,釜底抽薪的制度性约束必须快速跟进。无论是公款大吃大喝,还是大建楼堂馆所,以及动用财政资金办奢华晚会,一个共同的重要原因,即财政预算监督不到位。如果公款招待、办公用房等涉及动用财政资金的每一项开支,都有包括人大在内等监督者的火眼金睛盯着,奢靡浪费及贪腐现象便有望得到有效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