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脚步丈量民情 用真情温暖民心
山东省检察机关“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纪实
2012年10月26日,吴鹏飞检察长赴郓城看望“第一书记”黄莹 摄
207名检察官走出机关,融入群众,扎根到农村广阔的天地,身子往下沉,眼睛向下看,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甘共苦谋发展。
坚持民生为重,服务为先,从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真心实意为社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真心和村民交朋友,做村民的贴心人。
把促进帮扶村脱贫致富作为根本目的,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和扶贫政策落地,发展一批特色产业,夯实农村发展根基,为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8月11日,顶着37℃高温,记者驱车赶往齐河县马集镇郑庄社区采访赵亮时,远远看到他浑身湿透,正在社区电网改造现场与工人一起忙碌。“赵书记来我们这里后忙调研、忙规划、忙协调……一天都没停歇。”社区村民郑庆金73岁的老母亲看着汗流浃背忙着协调电网改造的赵亮眼角浸出泪花。
赵亮是德州市检察院派驻齐河县马集镇郑庄社区的“第一书记”。2012年以来,山东省检察机关207名检察官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背起行囊,走出机关,融入群众,扎根到农村广阔的天地,身子往下沉,眼睛向下看,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甘共苦谋发展。
沉下身子接地气
选派优秀党员干部担任“第一书记”,抓党建促脱贫,是山东省委落实中央部署,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扶贫开发的重要措施。
阎军、栗东宇、王庆亮、邱元民、李锐5名同志,经过层层推荐、审核,成为省检察院第一批选派的“第一书记”,到菏泽市郓城县郭屯镇的大屯、东张楼等5个贫困村开展驻村帮扶。
“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在为他们送行时,省检察院检察长吴鹏飞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作为省检察院的挂职干部,老百姓对你们寄予了期望。你们要带着感情和责任去做好工作,加强组织建设,发展集体经济,改善村容村貌,还要注重发挥检察职能优势,积极配合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大法律宣传和司法服务的力度。”
他们到任后,坚持吃住在村,真蹲实驻、真帮实扶,身影走遍了村中的家家户户,足迹踏遍了社区的角角落落。对村办公场所、学校、道路、水利、饮用水、村容村貌、生产生活等设施进行了实地查看,对村里的党组织建设、党员队伍、贫困户、五保户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重点了解,并到田间地头与村民一起劳动,吃农家饭,话农家常,认真倾听群众的困难以及提出的希望和要求,摸清了社情民意,也一步步拉近了与群众的感情。
“第一书记”从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入手,采取召开全体党员会议、推选入党积极分子、加强基层党员教育培训等方式,推动基层党组织活动的规范有序,有效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
潍坊市检察院派驻临朐县柳山镇马庄村“第一书记”王宝宗,定期组织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 党小组会,引导制定党员“ 三会一课”、党务村务公开、村民代表议事、财务公开、村干部承诺践诺等10余类管理制度,班子管理村庄的能力和水平得到提升,支部各项工作有了很大起色。
邹平县检察院驻西杨村“第一书记”牛伟任结合驻村帮扶工作实际,建立了“一本一卡一簿”制度,民情日记走到哪记到哪,便民联系卡走到哪发到哪,帮扶工作的重要情况在“包村联户记事薄”随时反映。“只有摸准了情况,心里才有底,干工作才有目标和方向”。他根据走访了解的情况,筹资15 万元为村里新上了200千伏变压器,对路灯进行了维修和更换,方便了村民的生活。
“常去老百姓家里坐坐,听听烦恼牢骚,出出主意点子,老百姓就会很暖很知足;在老百姓家同吃一锅饭、同喝一壶水,很多老百姓会记一辈子。”一年多来,“第一书记”坚持以脚步丈量民情,用真情温暖民心,先后走访农户、企业、学校14393家,填写走访表、发放便民联系卡、调查问卷5200余份,召开座谈会 1538场次,答复各类法律咨询3230 余次,发放宣传资料7000 余份,向基层单位送政策、送法律、送信息、送建议 2249件次,帮助群众解决司法诉求 283件,化解矛盾纠纷536起。
排忧解难聚民气
2012年10月26日,伴着朗朗读书声,吴鹏飞检察长一行来到郓城县大屯小学。在四年级教室,吴鹏飞亲切地问一个男学生:“你们的课桌椅子是什么时候换的?”学生回答:“是省检察院的叔叔刚给换的。”
“ 第一书记” 阎军介绍,原来这个小学的学生课桌是土台子,他们了解情况后,利用省检察院捐赠资金,组织加工了450套课桌,极大地改善了五个村办小学的条件。吴鹏飞非常欣慰:“你们做得好,就应该这样,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重点,紧紧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真心实意办实事、满腔热情做好事,在农田灌溉、电网改造、创业培训、道路交通、学校建设等方面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乐陵市郭家社区后灶张村的黄土路狭窄坑洼、年久失修,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村民出行十分不便。自来水设施也早已损坏,村里因为没有资金一直未能修缮,村民只能喝又苦又咸的井水。德州市检察院帮扶该村的“第一书记”赵义杰了解情况后,多方筹资70余万元,为该村实施了“民心路”、“放心水”两项“暖心工程”,帮全村 140户村民解决了长期困扰的出行难、饮水难问题。
“组织派咱当‘第一书记’,就要把群众冷暖挂在心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全省检察机关选派的 207 名“第一书记”,坚持民生为重,服务为先,从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真心实意为社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真心和村民交朋友,做村民的贴心人,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了来自检察机关的关心和温暖。
在东营市东营区六户镇田庄村,“三堆一沟”等农村环境老大难问题成了群众的心病。驻村帮扶的“第一书记”董海波组织200余人次,彻底清除了道路两旁多年堆积的杂物,并组织规划了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和柴草、 物料集中堆放场,添置公用垃圾箱 10 个,对村委会、幼儿园、 卫生室进行了翻修改造,内外墙进行了粉刷。制作标语、标牌、宣传画等30 余幅,打造了一条生态文明典范乡村景观街道。
2012年初,威海市检察院控申处干警范继超到文登市高村镇二甲村任“第一书记”。一进村就碰到一个难题:两户养貂场主因排放污水问题闹得不可开交。他了解情况后,便和村委主任立即到养貂场实地查看路面情况。随后,充分发挥自己的工作特长,向双方摆事实讲道理,取得了双方的理解和支持。并积极筹资,帮村里开挖了一条排水沟、修建了一条引水沟,既化解了长期以来养殖户因此引发的矛盾纠纷,又解除了附近村民行路难的问题。
“小范”的努力迅速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吃过晚饭,他们便三三两两地来到“小范”的农家小院,把家里的烦心事找这位“第一书记”聊聊。一壶热茶,几张小马扎,他住的小院已经成了村民吐露心声的“接访室”。
菏泽市单县张集镇张庄寨村的彭胜福和妻子都患有智障,四个孩子因为遗传,也有智障表现。一家人不能外出打工,只靠几亩地艰难维持生活。驻村帮扶的“第一书记”肖彦军与他家结成了“亲戚”,帮他们一家六口全都办理了低保,隔三差五就买些米面粮油到彭胜福家看看;逢年过节,肖彦军就为四个孩子买新衣服送去。村民们高兴地说:“有了肖书记,彭胜福家算是晴了天了……”
驻村帮扶以来,全省检察机关“ 第一书记”共与社区老党员、 鳏寡孤独人员结成帮扶对子254个,捐赠款物 54.3万元,为群众办好事、实事859件;帮助群众修筑公路 268公里,打井45 眼;为218名无劳动能力的孤寡老人协调办理了低保。
服务发展树正气
济南天桥区检察院派驻药山街道小鲁社区“第一书记”张君,通过调研发现辖区内黄河滩区有一片荒地,建设新型生态园的新颖想法开始浮现在他的脑海中。经过与市、区两级农业、渔业部门专家的反复交流论证,最终促成一个集蔬菜种植、水产养殖、休闲垂钓、特色餐饮、林下养殖、黄河观光等项目为一体的小鲁社区生态园项目正式开工。不仅实现了对荒地的高效利用,更为小鲁社区居民提供了增加收入、拓宽就业的发展平台,留下了一支不走的工作队。
吴鹏飞检察长在基层看望慰问“第一书记”时要求:“ 要把促进帮扶村脱贫致富作为根本目的,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和扶贫政策落地,发展一批特色产业,夯实农村发展根基,为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菏泽市牡丹区李村镇左庄村“ 第一书记” 翟建林,积极推介所在村发展高效农业。经多方争取,由山东鲁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 2.5亿元的“牡丹区鲁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落户李村,着力打造千亩有机生态蔬菜示范基地。目前,已经建成34 个标准化高效生态农业大棚,每个大棚面积都在6000 平方米以上,年产值2亿元,安置劳动力400余人,村民人均年收入2万元以上。
“第一书记”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帮扶社区发展。从进驻社区的第一天起,大家就将自己与社区的发展紧紧捆绑在了一起,深入开展“五进两服务”大走访活动,结合检察职能,帮助研究制订社区发展规划 316份,争取支农发展项目124个,协调帮扶资金3200余万元。
费县检察院任职胡阳镇玉米庄村“第一书记”王智泉带领该村“两委”班子成员及村民小组长共十二人,组成考察团到寿光市实地参观学习蔬菜大棚种植技术,到泰安、济宁等地观摩调研社区建设及发展集体经济工作情况,开阔了眼界,学到了社区发展的经验,增强了带领村民快速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庆云县小屯社区的灌溉支渠18 年未进行规模清理,水位偏低,水流不畅,3000余亩耕地灌溉不通、逢雨就涝。庆云县检察院驻村帮扶的“ 第一书记” 田辉积极与县国土局、 农开办协调,为小屯社区争取到50余万元的土地整理和沟渠清淤项目,挖掘土方 8.5 万方,清淤干渠4800 米,新增五条沟、一条道,增加有效灌溉面积800 余亩,使社区3000 多亩农田实现了“浇水不愁、涝水不留”,群众欢欣雀跃,拍手称赞。
记者采访了解到,一年多来,全省检察机关“第一书记”在驻村帮扶中坚守为民情怀,做了大量的实事好事,在面对面的沟通中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在心贴心的交流中增进了与群众的感情,在实打实的服务中提高了为群众服务的本领,扩大了检察机关的社会影响,提高了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共收到群众感谢信227封,锦旗、牌匾163面。贾富彬 高忠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