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地方动态> 上海

上海市司法局党委下基层听意见 现场承诺升级法律服务便民惠民

2013-08-09 13:26:23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文汇报 

    8月8日,9名来自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基层一线的代表,就各自在法律服务中感受到的酸甜苦辣,以及如何让法律服务更加便民惠民时遭遇的现实难题,直言不讳地向下基层听意见的上海市司法局党委索要解决方案和时间表。在徐汇区康健街道的小会议室里,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郑善和当场表态,司法行政部门下半年将针对法律服务如何更加便民惠民作出专门安排,对最迫切的法律服务诉求即知即改,并承诺今年年底对部分问题出台具体解决方案。

    基层声音:遗产不管几千还是几千万,公证程序都一样复杂。

    局长回应:年底出台简易程序指导意见。

    遗产公证办理时间较长、手续复杂、证据要求较高。去年,上海公证行业主动将涉及房产等较大标的的继承公证收费下调50%。“收费是少了,但在办理继承公证业务时,仍有不少群众向我们提意见。”卢湾公证处副主任张丽丽讲了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我曾办理过一起标的仅为2000元的遗产公证业务。老人子女多,且居住在国内外多个城市;为了这2000元,几个子女花费了大量精力物力,事后算了算,光为办理公证所花的交通费都超过了这笔遗产。”

    “按照目前办理继承公证的模式,对公证机构来说,无论遗产标的是几千元还是几千万元,办理公证的手续都是一样的。从便民惠民的角度出发,上海能不能研究制定小额遗产继承办证流程,简化当事人办证程序?”

    张丽丽话音刚落,郑善和就接过话茬:“这个问题的确比较迫切,不分事实简繁、金额大小,一律适用一样的办理程序和流程,确实不太合理。”与其他几位党委成员交换意见后,他当场表态,“对事实简单、标的较小的继承公证申请,在程序规则上与事实复杂、标的较大的公证申请采取不同程序,是可行也是合理的。下一步,市局将与行业协会商讨对策,设计出便捷、高效、科学的简易办证流程,年底前出台《小额继承类公证办证简易程序指导意见》。”

    基层声音:要打破法律援助重数量轻质量的形式主义。

    局长回应:年底试行质量管理三项机制

    2012年,全市法律援助案件数量突破1.8万余件。“以黄浦区为例,2006年法律援助案件全年才200多起,今年上半年就已经超过了300起。案件数量激增,质量管理却明显滞后。”黄浦区司法局法援工作指导科科长王碧娟提出,如果法律援助只有量没有质,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就无法得到有效保护,法律援助也会失去其应有之义。

    王碧娟认为,法律援助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只有不断提高其办案质量,才能有效解决社会矛盾,促进司法公正和正义,维护社会的平衡与稳定,“上海应打破法律援助重数量轻质量的形式主义,从机制上强化对法律援助的质量管理。”

    “你说的问题,市局党委已经注意到了。今年年初,市局下发了就完善法律援助质量管理三项机制的征求意见稿,目的就是要构建上海法律援助案件‘风险评估、分类动态监管’的新管理模式。”郑善和表示,市局前不久专门召开现场会,对上半年案件质量评估工作进行了总结,年底市局还将对三项管理机制修订完善后正式下发试行,“目前市法律援助中心已经在组织开展民事法律援助服务标准的调研,将对法律援助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进行梳理,计划在明年6月前初步形成标准体系并在全市实施。”

    基层声音:“老娘舅”多为退休人士,人少活多吃不消。

    局长回应:医患纠纷预防与处置办法年内出台。

    普陀区自2006年起在全市率先试点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如今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已越来越被人熟知,今年以来,普陀区医患纠纷案件有95%是被移送到医调委来调解。”案件数量多了,调解办公室副主任刘军却心生焦虑,“目前普陀仅有7名专职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员,他们在处理纠纷时,既要赶到现场处置,又要负责沟通调解,最后还得制订调解文书。这些调解员大多是退休医生或退休法律工作者,如此大的工作量,很难满足老百姓的期待。能否通过制度化设计,让医患纠纷人民调解更加专业化、职业化?”

    针对刘军提出的建议,郑善和回应:“这几天,由市司法局牵头起草的政府规章《上海市医患纠纷预防与处置办法(草案)》正在网上征求社会意见。这部规章对人民调解组织在医患纠纷化解工作中的法律地位予以了明确和肯定,并明确了保险理赔与人民调解衔接机制,还对人民调解员的遴选作出了规定,预计年内将会通过并实施。到那时,你的这些担心都将会从制度机制上得到解决。”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上海市司法局党委认真做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上海市司法局公告
·让爱的黄丝带在全社会飘扬——访上海市司法局局长
·上海市司法局扎实推进平安上海建设
·上海市司法局传达贯彻落实全国政法工作会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