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理论频道> 理论文丛

政治哲学视野中的公正问题

2013-08-06 17:22:45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北京日报 

    公正从来都是制度性的,既是一种公共规则体系,又是一种社会价值——

    政治哲学视野中的公正问题

    公正是人类争议最激烈、分歧最大的话题之一。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的《公正》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思考社会公正问题。

    市场促进了个人自由和社会福利,但是也导致了公正的缺失。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理性经济人”假设,利益最大化成为经济主体的理性追求。但是,每个人的利益最大化肯定构不成整个社会的公正。桑德尔说:“贪婪是一种恶,是一种不道德的存在方式,尤其是当它使人们觉察不到别人的痛苦时。它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恶,它还与公民德性相冲突。”一个公正良善的社会必然要以推进公民德性为目标,而不是一味攫取财富。那些一心抢占经济先机的人很少考虑到是否占有了他人的机会和选择的可能性。道德考量是一种滞后的反思。

    桑德尔指出,关于公正的考量,似乎不可避免地使我们思考最佳的生活方式。公正意味着权利的合理配置、利益的相对平衡和生活的安宁和谐。一个健康的社会不会拒绝道德的滋养、法律的控制和文明的浇灌。公正是一套复杂的机制,牵涉社会的各个层次。政治国家的功能也已经从阶级统治向社会治理转化,社会治理的本质在于提供公正,没有公正就没有秩序和活力。公正是政治生态的核心。秩序可以通过强力来维持表面上的稳定,公正却无法阳奉阴违,因为它关乎社会的深层结构。

    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必然带来政府、市场、社会之间关系的复杂化,公正关系到国家的合法性、社会的和谐性、市场的稳定性和个人发展的可能性。社会资源的占有和控制不仅关系到利益的调整,也关系到不同价值观的调和。法治既要约束政府权力,又要约束经济人行为,一个放任的社会是没有公正可言的。不公正感极易激起公众的愤怒,使他们对社会失去信心。财富的增长与公正的提升并不成正比。桑德尔说,经济繁荣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有益于我们的幸福。他所说的经济繁荣不是疯狂逐利的结果,而是公共利益增长、公共领域拓展、公共行政改善的过程。

    没有公正和道德的经济繁荣因为有悖于社会德性而难以长久持续下去。与公共利益无关的经济增长只能是少数利益集团的成就,而个人私利的积累并不能相应地增进公共利益。公共领域是正义的寄身之所,公共资源枯竭就会导致正义的缺失。在日益固化的利益格局中,公正成为一种分化的话语、分歧的目标。如果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利益需求、话语霸权和阶层偏见来追求公正,公正就会死无丧身之地。桑德尔认为,我们生活中充满了关于公正的争论,这些看似民主的争论“不过是一连串教条的主张,或者是一种意识形态的食物大战。”以公正的名义吃掉对方从而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实质上是一场残酷的战争。谁之公正,比公正本身更加重要。

    市场经济带来了机会平等,但是如果没有完善的法治体系和社会保障机制,就会造成权利的分化。完全靠市场的自发的调节不可能带来一个良善的社会。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中也出现政府与民争利、弱势阶层固化等问题,显示社会公正出现危机。穷人阶层向上流动的渠道变得狭窄,“屌丝”是一种自嘲,也表达了对不公正现象的无奈。人的正当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不公正感。桑德尔认为,把公正看作幸福最大化是典型的功利主义逻辑。“这种功利主义逻辑能够被扩展至支持一种非常激进的、关于财富的再分配,它可能让我们把钱从富人那里转给穷人,直到我们从盖茨那里所拿走的最后一美元,对他所造成的伤害与跟它对受助者的帮助一样多。”公正从来都是制度性的,既是一种公共规则体系,又是一种社会价值。没有公正,整个社会就没有共识、共享和合作,这样的社会充满了风险和危机。公正不是浪漫主义理想,而是一种正当性诉求。社会公正观是多元的,公正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也难以量化,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抽象地谈论公正问题,往往让人厌烦。人们更关心特定语境中的遭遇与选择,更关心自身的行为能否得到社会的正当评价和认同。

    桑德尔提倡亚里士多德的“共同政治”模式,通过公民参与政治来提升社会良善。在他看来,政治是人类本性的一种表达,是一个展现人类能力的场合。公正是每个人寻找适合自己本性生活的一个过程。笔者认为,桑德尔所说的参与固然是个好东西,但是,这并不能代替制度安排和法律治理。公正是国家理性和社会目标,而不只是单个人的内在道德。(作者丁国强 单位:公安部)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