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长安播报

关注:让真相跑赢谣言

2013-08-02 10:35:07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中国长安网综合 

给谣言贴上“识别码”解析辟谣平台运行机制

打开1日推出的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网页,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曝光台”栏目,由各大网站提供的数十条辟谣信息不断滚动发布。

这些辟谣信息从哪里来?经过怎样的过程汇集于此?除了发布辟谣信息,平台还有哪些功能?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对辟谣平台运行机制进行了一番探究。详细>>

网络谣言何其多——专家解析网络谣言种类与传播

    为什么有些事情真相还“没出门”,谣言已经“传千里”?为什么很多谣言A网站辟谣B网站传、这个月辟谣下个月重来?……

    对于互联网上大量存在并且快速传播的谣言和不实信息,专家认为,谣言之所以常常跑得比真相快,是因为谣言的焦点多是网友关注的人和事,内容多吻合大众思维逻辑,简言之,是大家觉得“很可能发生或者宁可信其有的事情”。

    搜狐新闻中心总监吴晨光将谣言大致划分为4个种类。

    第一是常识类。这类谣言在生活中比较常见。比如高铁辐射引乘务员流产、手机SIM卡会被诈骗电话复制并被窃听等。这一类谣言往往硬伤比较明显,但因为多数人不具有分辨这些谣言的知识储备,而“宁可信其有”。

    第二是时政类。这种谣言多是由个人网站或者微博发出的声音引发,涉及人物多是“有身份的人”,容易引发网友关注和讨论。

    第三是图片类。这类谣言在微博上十分常见,比如北京7·21大雨和江西校车事故中都有人把旧图片大量在网上传播,此外,像吴仁宝曾经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图片则是使用PS手段移花接木的典型。

    第四是伴随突发事件而大量出现的谣言,因为事发突然,现场情况又比较混乱,所以信息也真假不一,很多人经常会选择先转发再求证,一旦有人恶意传谣,造成的恶劣影响也比较广泛。比如在今年四川雅安芦山地震中就出现诸如“5年前有人预测到雅安地震”“198名俄罗斯救援人员赴灾区”等谣言。

人人都能成为谣言“终结者”——专家教你“慧眼”识谣言

    网络时代,每天都有海量的信息铺天盖地而来,真伪并存、泥沙俱下,即便是被认为文化水平较高的“智者”也难以明察秋毫。那么,广大网民如何增强辨谣素质,提高识别和抵制谣言的能力?

    清华大学伊雷尔·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君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网民在谣言面前并非无能为力,只要掌握几种“武器”,就能提高对谣言的辨识能力。

    “武器”之一:看信息来源。有些信息来源于道听途说,有些属于个人臆想式的“孤证”;有些媒体发布的信息也没有明确的信息来源,只好标明“网传”,类似信息经过进一步的核实,其可靠性都值得怀疑,不能轻信。

    “武器”之二:要善于搜索、比对。一些谣言属于“旧闻翻新”,也就是将老掉牙的“旧闻”虚化了时间、地点重新上传以误导网民;还一些谣言的内容情节离奇,都可以用关键词搜索的方法,将不同的说法进行比对,以判断不同信息的可信度。

    “武器”之三:有条件尽量直接核实。对于发布在微博、微信上的“原创内容”,联系到发帖者本人只是举手之劳。对于类似“山东男子电死外星人”这类虚假信息,完全可以通过发布者公布的个人手机号码,与本人及他宣称的“鉴定单位”进行联系、核实。

    “武器”之四:多画“问号”,多问几个“为什么”。在面对各种信息时,多在心中画几个“问号”和多问几个“为什么”。对于貌似“科学”的谣言,需要再了解相关科学知识,或请教有关专家后才能做出判断,不能盲目轻信和随意传播。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