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月18日起,西安市总工会困难职工援助中心又多了一个称谓——西安市工会职工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就全国而言,将司法调解机制引入工会职工纠纷处理并成立专门机构的,西安市尚属首创。
有关业内人士指出,由过去单一的“法律援助”,再辅以今天的“人民调解”,这种看似简单的创新工作方式,实际上却蕴含了西安市工会工作者太多的心血和汗水。尤其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此举对于工会工作的创新和精细化管理,无疑具有示范作用甚或涟漪效应。
引入人民调解 打牢维权基础
在西安市工会困难职工援助中心服务大厅接待职工投诉已有多年的张来周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在没成立工会职工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之前,工会的法律援助是有限的,仅以协调劳动关系、调处劳动争议为重点,以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职工为主要对象。
“像职工有其他合同纠纷,女职工劳动权益维护纠纷、婆媳矛盾、婚姻官司等,咱只能说对不起。因为咱工会的法律援助只有这么一点援助权限。但是现在不同了,有了人民调解委员会,由司法局授权,像上述这些纠纷,在咱这里现在都可以得到协调解决。职工再不用东奔西走,愁着没处解决自己的困难了!”张来周说。
业内人士指出,通过法律援助手段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国家法律援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会维权工作的重要抓手。工会具有组织体制健全、联系职工广泛、熟悉基层情况、了解职工意愿等特点,在组织引导职工参与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责。而西安市总工会此次成立职工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无疑使这一职能更加凸显。
西安市总工会常务副主席蔡全发称,在工会建立人民调解组织,引入人民调解机制,填补了工会人民调解工作的空白,对于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职工带着困惑来找上门,是对工会的信任,我们一定要怀着深厚的感情,努力提高调解纠纷的本领,真情地为职工群众服务。”
创新工作方法 增强维权实效
已经拿到“人民调解员(司法员)结业证书”的西安市工会困难职工援助中心法律援助工作者暨西安市工会职工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许大龙告诉记者,以前在困难职工法律援助过程中,每一起援助案件都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有的案件耗时甚至在十年以上。现在有了职工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给职工维权的周期可以大大缩减,同时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规定: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双方当事人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对调解协议进行审查,依法确认调解协议的效力。
几年前,许大龙曾经处理过一起职工工伤保险赔偿案件。这名职工是西安市长安区某造纸厂的农民工,有一次冒着酷暑清扫厂里的淤泥池时,被淤泥里的有害气体熏倒致使肺部感染,后经医院诊断为吸入性肺损失,但单位拒不赔付。尽管许大龙他们多次介入,可这家单位根本不理会。最终经过长达一年多的拉锯战,这起农民工的工伤案件才以赔偿当事人20万元画上了句号。
许大龙说,以前他们为职工维权之所以困难重重,除了工会援助中心的力量薄弱,用人单位无视法律之外,他们在维权过程中也只能依照《工会法》、《劳动合同法》提出协商意见,不能够对用人单位造成威慑。现在有了人民调解机制,具备了法律所赋予的调解职能,完全可以依照《人民调解法》的有关条款执行,这使得他们在职工维权实践中又多了一个筹码,维权实效大大增强,职工的诉讼又多了一条更为通畅和便捷的渠道。
加强机制建设 提升维权水平
西安市工会职工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成立,是西安市总工会创新工作方法的一次大胆实践。全国总工会法律部副部长杨汉平表示,西安市工会职工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成立,在全国城市工会是第一家,是西安工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进一步有效发挥人民调解工作在工会系统中所起的作用、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
据悉,早在2010年3月,湖北荆门市总工会也尝试与当地司法局联合建立工会劳动争议调解和职工法律援助工作制度。但其工作方式、工作范畴和西安市工会职工纠纷调解委员会还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为司法局指定律师事务所派遣律师到同级工会维权维稳工作机构定期值班,代理工会履行与工作内容相对应的工作职责。而后者则是由市总工会直接管理,设有专门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并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史南征出任领导小组组长,市司法局局长郭秦林、市总工会常务副主席蔡全发任副组长。这样的团队、阵容无疑使得这一机构的权威性、专业性大大增强。困难援助中心8名具有丰富工会工作经验的工作者和法律援助工作者为专职调解员,都经过专门的培训,并拿到了由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陕西警官职业学院颁发的“人民调解员(司法员)结业证书”,其工作行为也得到了西安市司法局的授权。可谓机制健全、人员到位。
在此基础上,西安市还将构建四级工会职工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网络体系。第一级为调解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调委会主要工作;第二级为职工纠纷调解委员会,设在市总工会困难职工援助中心。第三极,设立劳动纠纷、婚姻邻里纠纷、合同纠纷、女职工劳动权益纠纷人民调解室以及3至5个驻会产业工会综合纠纷人民调解室等。第四级,逐步指导十三个区县工会建立综合性职工纠纷人民调解室。
省司法厅副厅长刘俊昌在参观完西安市工会职工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之后称赞道,西安市工会的创新做法很有意义,对于其他行业引入人民调解机构具有示范带头作用。
工会、司法对接 职工群众受益
在西安市职工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成立之前,调解一直是西安市工会法律援助职工过程中的一大特色。
今年4月的一天,西安某旅馆员工王女士下班后在宿舍因琐事和同事发生争执,进而发展到动手厮打。公司领导对双方进行了教育批评,但事情发生后次日,王女士在上班期间昏倒在接待大厅,领导认为她心里有怨气,故意给企业找麻烦,遂对王女士作出开除处理的决定。而王某家里条件很差,老公长期有病,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孩子正在大学就读,仅靠王某一人打工养活家庭。见被开除,满腹委屈的王女士找到了调解委员会的前身——西安市工会困难职工援助中心。
工作人员随即与该单位工会进行联系并多次沟通调解,单位认为工会的协调合情合理,就专门研究了对王女士的处理情况,撤销了对她的除名决定,并为她安排了另一个工作岗位。
如今,像王女士这样直接找到工会反映其诉求的,每年有100多人次,都得到了相应的协调处理,为职工群众争取了应有的权益。
西安市司法局局长郭秦林称,工会职工涉及的社会范围广、领域多、层面宽、人数众,小到邻里、家庭,大到物业、劳动争议等,矛盾纠纷呈现出逐渐增多的态势。如果这些纠纷不及时调处,极易激化矛盾,甚至会引发群体性事件,将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不安定因素。这次西安市工会职工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建立,为广大的工会职工搭建了一个合法提出诉求的平台,疏通了职工解决矛盾纠纷的渠道。而且丰富了法律援助工作的形式和手段,从而实现法律援助和人民调解的优势互补、共济双赢的良好社会效果。
·河南襄城县:医患纠纷近半载 人民调解化心结
·全国首个工会职工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在西安成立
·江西试点人民调解过程实时动态化信息化管理
·广西大化司法局创新人民调解方式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人民调解过程 江西试点动态化信息化管理
·福建沙县创新人民调解模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