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国门加装“法制保险锁”
吉林:为全省海关做巡回法律宣讲
“没有接到布控指令而漏检,致使法律明令禁止进口的物品流入境内的行为是否构成渎职犯罪?”“由于知识更新不及时,检测设备落后,低估进口货物价值致使国家少收关税且数额较大的行为是否触犯刑律?”日前,在位于吉林省东南边陲的长白海关会议室内,海关工作人员纷纷向远道而来的吉林省检察院反渎局检察官们提出疑问。检察官对这些问题做了细致全面的解答,同时鼓励大家既要严格按照业务操作流程认真履行职责,严守法纪,也要放下思想包袱,大胆工作。
吉林省与俄罗斯、朝鲜接壤,有着1400多公里的边境线。近年来,海关系统渎职犯罪在全国范围内时有发生,引起了吉林省检察院的重视。2012年,该院反渎局与长春海关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查办渎职侵权违纪违法案件协作机制的意见》。今年6月,由吉林省检察院反渎局检察官组成的宣讲团行程3000多公里,走遍长春海关及其下属临江、长白等8个关区,为1000多名海关工作人员做了预防渎职侵权犯罪的专题讲座。
“亲情拉拢型、哥们义气型、物质享受型、拉帮结伙型、来者不拒型、温水煮蛙型。”反渎局指挥中心副主任宋瑞铮以幽默形象的语言,总结了海关人员犯罪诱因的六种类型,引发了在场听众会心的笑声。他针对海关工作人员易发生渎职侵权犯罪的风险环节和可能触犯的罪名,通过剖析犯罪案例,提醒海关工作人员要严格遵纪守法。宣讲设置了互动环节,参会人员踊跃发言,现场气氛热烈。讲座结束后,很多人还单独与检察官探讨起了有关预防渎职侵权职务犯罪的问题。
漫长的边境线上,检察官的宣讲受到各地海关工作人员的欢迎。长春海关监审室主任杨绍泽说,检察机关的讲座贴近实际,帮助海关工作人员筑牢了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为国门安全又上了一道“法制保险锁”。
(记者董奥 通讯员张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