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小微企业 寻道和谐发展
——厦门市集美法院杏林法庭企业“家访”纪实
杏林,福建省厦门市最早的工业区之一,全国最早成立的台商投资区以及数量庞大的小微企业汇集于此。近年来,厦门市集美区人民法院杏林法庭建立“企业家访制度”,将司法助企与基层党建深度融合,促进了企业健康发展,维护了辖区和谐稳定。
寻“病灶”——
对小微企业“集体筛查”
“大企业在法律风险预防上更为成熟,小微企业则相反,许多小微企业还处在起步阶段,存在的问题不少。”杏林法庭庭长张庆东介绍,正是怀着这样的初衷,杏林法庭党支部决定对辖区内的小微企业进行“家访”,开展一次“免疫力大筛查”。
2013年初开始, 杏林法庭的党员对包装、铝合金、服装等行业近百家小微企业进行“家访”。报告出炉,结果不容乐观: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招工困难、产品价格下跌等因素困扰着辖区小微企业,这些企业抗风险能力普遍较弱,而在交易形式、交货方式、付款过程、货物验收等方面都不尽规范,在诉讼中处于不利地位。
法官在调查中还发现,小微企业贷款很难,不少企业因流动资金不足而出现危机,有的濒临倒闭。有些台资企业甚至表示,大陆和台湾地区的生产成本已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部分小微企业甚至开始考虑回流台湾。这些调查结果为杏林法庭开展司法助企提供了直接依据。
开“处方”——
多渠道提供专项服务
针对“家访”发现的问题,杏林法庭积极提出对策。为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岗的示范作用,法庭开展“比技能、比业绩、比贡献”活动,提升党员干警积极投身于司法助企工作的积极性。杏林法庭还专门出台了《关于为小微企业提供司法保障和服务的意见》,对涉小微企业案件快速立案分案,快速送达,审判阶段则实行快审快结,事实清楚的案件做到当庭宣判、当天送达,使企业的诉讼成本得以有效降低。尽力通过诉讼调解、案外协调化解纠纷,减少案件对企业的负面影响。
“就企业主反映强烈的防控民间借贷中连环担保的风险、劳动用工的规范化、合同协议管辖的益处等事项,将相关问题汇编成《企业法律风险提示手册》,累计发放300余份,制作展板开展法制宣传,帮助企业预防和降低法律风险,引导企业理性维权,深受辖区企业欢迎。”张庆东介绍。
在落实“企业家访制度”中,杏林法庭还注重发挥年轻法官的优势,成立了由80后干警组成的“青年法官法律诊疗团”,他们除了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还负责司法助企中的法律培训、法律宣讲等。此外,青年法官们还充分利用微博平台,创办专栏发布防范企业法律风险的博文,发挥了很好的预警作用。
生产模具的陈老板告诉记者,“以往的一些活动,往往针对大中型企业较多,这次杏林法庭的行动,让我们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帮助!”
善建言——
司法建议促规范经营
为了切实提升“企业家访制度”的效果,杏林法庭结合“司法进社区”、法律诊疗等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向辖区商会专门发出了司法建议。
针对有的企业合同管理意识差,对企业公章、合同专用章、财务章的管理不严,甚至出现有的企业为签订合同方便,几名部门经理、业务员手中都有合同专用章,导致合同签约、管理混乱,酿成纠纷等现象,建议加强小微企业内部管理。
在走访企业中,法官发现小微企业目前均无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更没有专门的法务部门,风险管理均由总经理、财务等负责,不能有效控制风险,建议提高企业风险防范意识。
针对一些企业签订合同随意性较大,严格按合同约定全面履行合同义务的意识不强,贪图小利而忽视劳动法律、法规,用工不规范导致劳企纠纷时有发生的现象,杏林法庭建议提升小微企业法律意识、诚信意识。
杏滨商会对该司法建议高度重视,专门回函表示将积极帮助小微企业经营者提高自身素质,经常性地组织企业经营者进行企业经营方面法律常识的学习,及时为小微企业在选择经营项目、引进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提供信息服务,强化行业调解等人民调解工作,加强与法庭的诉调对接工作。
“将基层党建与审判工作结合,杏林法庭通过‘企业家访制度’探索出一条党员干部培养与服务企业发展的双赢之路。”集美法院院长周红岩对记者说。(安海涛 蓝水凤 李 晨)
·福建厦门法院:大学生实习期工伤认定被驳
·福建厦门法院:两被告人因职务侵占被判刑
·福建高院确定2013年小额诉讼标的额
·福建高院传帮带促青年干警成长
·福建高院力推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常态化
·福建高院廉政监督员“改名扩权”
·福建高院廉政监督员“改名扩权”
·福建高院聘请21名人民法院监督员
·福建高院与厦门大学签订法学教育实践基地协议
·福建高院加强过硬队伍建设
·福建高院传达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
·福建高院办理代表建议注重工作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