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地方动态> 安徽

安徽宿松县司法局规范基层司法所建设侧记

2013-07-18 14:36:04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安徽法制报 

“司法所在哪里”、“这一起纠纷案件交由司法所处置”、“经济合同订立前应先交给司法所把关”,这几句话现在在宿松县已日益成为广大群众和基层领导干部的口头禅。而在几年前人们常常会问“司法所是干什么的”、“这件事司法所能办好吗”。

日前,记者在宿松县司法局采访时,谈到这些成绩的取得,该局党组一班人深有感触地说,近年来,宿松县司法局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规范了司法所的组织机构,充实了干部队伍,主动靠前、主动介入、主动服务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是该局对司法所的一贯要求。正是司法所在处理各种疑难复杂的纠纷中有所作为,才在广大群众和党委、政府心目中赢得了地位……

夯实基础 在“规范”上大做文章

司法所是基层政法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部、省司法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司法所建设的意见出台后,得到宿松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此,该县从干部任用、警力配置、物质待遇、经费装备等方面进一步向基层倾斜。

基层基础工作保障力空前。随着乡镇机构改革的实施,该县进一步理顺司法所管理体制,明确司法所为县司法局派出机构。全县22个司法所均设有人民调解室、社区矫正工作室、安置帮教工作室等业务办公室,配备了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照相机、扫描仪、录音笔等设备。目前的各基层司法所的办公环境和办公条件,已较以前有了质的飞跃。

队伍整体战斗力增强。加强司法所建设,首先要加强对基层司法行政队伍建设,一支优秀的司法行政队伍,是创新工作的活力源泉。宿松县司法局注重在引进人才、培育人才、任用人才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严把“准入关”。从2010年开始,该局通过公开招录,22名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政治素质较高的人员充实到司法行政队伍。二是严把“培训关”。首先坚持每年春秋两次综合性培训,并做到学习计划、资料、内容、活动、宣传形式、档案归类“六落实”;其次通过县委和上级业务部门安排开展各项培训活动,加强业务学习。三是严把“用人观”。坚持把品德、知识、能力作为任用的主要标准,2012年司法行政系统内以竞争上岗的形式,继2011年解决了4名司法所长副科级待遇后,又落实6名司法所长副科级待遇。司法助理员岗位津贴全部兑现,从根本上解决了司法干警的后顾之忧,结束了以往心不静、身不稳、想走人的情况再度发生。

身置一线 在“急事”上主动作为

“田所长耐心、细致,真正地为我们老百姓着想! ”想起宿松县河塌司法所所长田定丰为调解自己的工伤赔偿来回奔波时,41岁的新页村村民祝木香满心感激。“村里有什么纠纷找到他们,他们不分昼夜、不分工作日和休息日积极化解矛盾。 ”说起宿松县破凉司法所调解矛盾纠纷的工作作风,新耕村总支书记张和来心生敬佩。“有他们,乡里积极发展经济没有了后顾之忧。我们乡已经连续多年获得全县综治维稳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谈到宿松县五里司法所的工作成绩,五里乡党委书记周建新欣慰不已。

……

这是百姓、村干部、乡领导对司法所工作的赞许。

和上述三个司法所一样,近年来,宿松县各司法所始终以省司法厅开展的人民调解百日会战、司法所“进万村”大服务、司法所“双百日维稳攻坚行动”及司法所深化三项重点工作实战大练兵四大主题实践活动为契机,把多化解一件纠纷、给社会带来多一份安宁作为第一信号。各项工作始终围着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转,始终围着人民群众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转,主动把工作重心向前移,建立三级人民调解组织网络,积极开展“化纠纷、解难题、促和谐”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努力为政府领导分忧,为人民群众解难,尽心尽责做好矛盾纠纷的化解工作。用宿松县河塌乡乡长高良才的话说就是,司法所真正充当起缓解党政领导压力的“减压阀”,架起了服务人民群众的“连心桥”。据不完全统计,仅2012年全县就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506次,调解各类矛盾纠纷7234件,制止和避免群体性械斗96件,制止和避免群体性上访67件,防止和避免民间纠纷转化刑事案件66件273人。

健全机制 在“难事”上大显身手

“矫正一人、挽救一家、稳定一方”是宿松县司法局各司法所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取得成效的生动写照。

2011年3月,宿松县五里司法所接收到一名矫正对象张强(化名),在所长罗良中刚刚接收与他谈话的时候,罗所长发现他总是低着头,不停地叹气,情绪十分低落。通过与他家人交流,才知道他因为被判刑,特别自卑,觉得再也抬不起头来。为了帮助他,罗良中多次与他聊天,耐心的疏导他。当看到他家旁边有个要出租的小厂子,罗良中便动员他做生意,并帮助他办好营业执照。如今,他的石料加工厂是越做越大。

从入矫到解矫,张强不仅收获了工作、更收获了生活的信心。

据了解,宿松县司法局自2007年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以来,面对平安创建中的这项新职能,该局严格按照“矫正手段人性化、帮教力量多元化、日常监督制度化、工作管理信息化、社区影响评估体系化”的工作要求,大力加强了对社区矫正人员的规范化管理。积极创新矫正工作形式,先后总结推广了“三帮一”、“四心”矫正、把好“五关”等行之有效的工作办法,摸索出了组织、协调社会力量共同做好矫正帮教工作的新方式。与此同时,着力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平台建设,建立了社区矫正教育基地,社区服务基地和社区矫正中心,促进了全县社区矫正工作的新发展。开展社区矫正工作6年来,该县累计接收社区矫正人员近千人,累计解除矫正400人。

服务民生 在“民事”上树立形象

“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免费律师,还帮我把拖欠的工钱给要了回来。 ”前不久,宿松县五里乡农民工老李在一建筑工地干了2个月的活却没领到一分钱工钱。随后,他便找到了其所在乡镇的法律援助工作站。很快,他就拿回了自己被拖欠的工钱。宿松县司法局启动的“半小时法律援助圈”工程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了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

法律援助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其对象是弱势群体,其目的是维护这一群体的合法权益。为能让更广大的人民群众了解法律援助事业,让弱势群体求助有门,维权有路,近年来,宿松县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在原有法院、工会、妇联、老龄委、看守所、残联、公证处、律师事务所设立工作站的格局上,大力实施“法律援助村村通”工程,进一步畅通了覆盖全县的县中心——乡镇工作站——村(居)联络点三级法律援助工作网络,把法律援助服务触角直接延伸至村(居),在全县207个行政村(社区)全部建立了村级法律援助联系点,健全村级法律援助联络员制度,将申请法律援助的条件、范围、形式等予以详细公示,使最基层的居民就近、就地获得法律服务和申请法律援助,实现了法律援助直通乡村的目标。

为回应进一步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的社会呼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宿松县法律援助中心还启动了经济困难标准调整工作,除对规定的“五类”人员免予经济状况审查外,将劳动用工、土地承包、征地拆迁、食品质量安全纠纷等与民生问题紧密相关的权益保护事项纳入法律援助补充事项范围;明确对因灾致贫、因病致贫、因学致贫等特殊困难对象给予提供法律援助;对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和农民工适当放宽法律援助标准;对农民工追索劳动报酬以及涉及刑事案件的未成年人申请援助的,免予审查其经济状况,努力做到“应援尽援”,有力地维护了困难群体的合法权益。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安徽省宿松县公安局“五步走”化解矛盾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