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常与公安机关“躲猫猫”,如今刘晓红在帮公安机关“做事”——她是湖北省武汉市禁毒教育基地的一名义务讲解员;入所之初,有10年吸毒史的陈雪琼对自己能不能戒断心存疑虑,通过参加所内大队的“同伴互助”,她转变了观念,如今操守保持将满6年。
采访中,多名操守保持在1年以上的戒毒学员告诉《法制日报》记者,武汉市戒毒管理局在各个强制隔离戒毒所推行“系统式戒毒康复模式”,并将触角延伸到社会,提供长时间的“精神供养”,帮助他们与复吸绝缘。
目前,武汉在强制隔离戒毒工作中实行所内外相结合的“系统式康复戒毒模式”,建立起武汉市戒毒管理局所属的“心桥之家”、各所部所属的“戒毒协会”、各大队所属的“同伴互助小组”等“三位一体”自上而下的“精神供养”平台。
3年来,武汉市戒毒管理局共帮助40余名吸毒人员成功戒断毒瘾(按规定,操守保持3年以上的学员为戒断),戒断率达到40%,高于国际上5%的水平。其中,还有8人回到所内成为戒毒志愿者,16人作为志愿者参加社区戒毒禁毒工作服务。
“心理咨询已成为我们戒毒康复工作的常态,通过所内外相结合的方式,我们能给予学员强大的精神支持,延长他们的操守保持,这也是我们推进这项工作的初衷和目标。”武汉市戒毒管理局局长黄养金说。
戒毒学员成禁毒讲解员
有18年吸毒史的刘晓红,如今成了武汉市禁毒教育基地的义务讲解员,每天接待前来参观的群众。
刘晓红同时是“心桥之家”的学员。曾两次被强制隔离戒毒的刘晓红说,2011年3月出所后,“心桥之家”给了她很多精神支撑,让自己能保持操守两年多,“感恩之余,我也想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做点事”。
2011年4月,参加“心桥之家”组织的参观武汉市禁毒教育基地之后,刘晓红产生了当义务讲解员的念头。
“当时想法很简单,自己是因为不知道毒品的危害而走上歧路,就想把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给社会公众,让他们以我为鉴,不再受毒品戕害之苦。”刘晓红告诉记者。
经过几个月跟班学习,2011年底,刘晓红正式成为一名禁毒讲解员,每周五准时到武汉市禁毒教育基地参加义务讲解。
刘晓红至今对一名参观基地的小学生记忆深刻。“当时,是一所小学组织孩子们来参加禁毒教育。一名4年级的小男孩问公安机关的讲解员:‘你尝过这种东西吗’?”刘晓红说,见状,基地负责同志就让自己上前跟小男孩儿讲解。
“小家伙还继续在那说呢——‘你都没尝过,我都见过我爸爸尝过’。”见小男孩一副向民警刨根问底的认真劲儿,刘晓红上前蹲下身子跟小男孩交流。
刘晓红告诉小男孩,阿姨曾经吸毒,被毒品害惨了,“满口的牙齿都掉光了,这个东西千万不能沾,你回家了也要跟你爸爸讲讲毒品危害。”
听了刘晓红所讲、看了刘晓红的假牙,小男孩一脸惊恐。临走前,小男孩找到刘晓红,说听了她的话,回家一定会劝爸爸不再吸毒。
武汉市戒毒管理局副局长赵凡介绍说,刘晓红只是戒断学员回馈服务社会的一种形式,该所还有很多学员“以身说法”:回到所里与同伴们交流戒断心路历程、参加“6·26”国际禁毒日的大型宣传、帮助社区做好“无毒社区”创建等工作。
心桥之家延续精神供养
武汉市江岸区苗栗路7号,有一座不太起眼的小楼,701室是武汉市戒毒管理局所属“心桥之家”的所在地。
走进“心桥之家”,记者看到活动室的一面墙上贴满了团队介绍、活动体验、家属交流、学习分享等信息牌。
“每周三下午,我们都会举行互助活动,联系出所后加入‘心桥之家’的戒毒学员及其家属来参加,为他们持续提供精神供养。”武汉市戒毒管理局副调研员、高级心理咨询师朱明慧说,有了“心桥之家”,很多学员找到了自己出所后的“精神归属”,面对各种不顺,保持住了良好操守。朱明慧是“心桥之家”的主要负责人。
如今在湖北省麻城市一家养猪公司工作的戒毒学员李明生,是“心桥之家”坚定的拥护者。“现在我已经快3年没碰过毒品了,能保持这么好,与‘心桥之家’给予的精神供养分不开。”他说,出所之后,自己每周三都会到“心桥之家”。
2010年11月,结束在武汉市柏泉强制隔离戒毒所的强戒生活,李明生回归社会。
李明生的母亲已有八十岁。没有工作,自己还能马马虎虎填饱肚子,但要赡养老母亲,李明生犯了难。
2011年12月,李明生向所在社区居委会申请低保。然而,吸毒经历在案,他的低保申请没想象中那么顺利。
“有政策有规定,为什么不给我办?当时很气愤,我就去居委会、辖区派出所闹吵。当时,差点还动了复吸的念头。”回忆至此,李明生语气略显激动。
得知李明生的情况后,朱明慧和“心桥之家”的志愿者张晓等开导他:自己做好,再不沾染毒品,保持良好的戒毒操守,才能最终赢得社会认同。
李明生没再说什么,只是与“心桥之家”的同伴们吐吐槽,缓解内心的焦虑与不平。
“后来,我真的做好了自己,再没沾染毒品,社区居委会的人真的主动上门给我办了低保。我能有今天,离不开‘心桥之家’。”李明生说。
“心桥之家”专为回归社会后的戒毒人员长期提供精神供养、开展开放式戒毒康复工作,得到武汉市禁毒委员会的肯定,该委今年6月正式予以授牌。
“在心桥之家,我可以畅所欲言,平时在外面不能倾诉的事,在这里可以和大家分享。这里就像一个天气预报的东西,根据我们一个星期的喜怒哀乐,专业心理咨询老师都会及时提供帮助,调整我们的心态。”李明生动情地说。
朱明慧介绍,“心桥之家”组织回归社会的戒毒学员开展活动有定期与非定期之分,定期活动包括每半月开展一次读书会、主题沙龙等,不定期活动包括为戒毒学员举办“第二生日”、做公益性活动、组织他们参加学习或郊游等,以此保证他们真正远离毒品,同时回馈社会。
同伴互助点亮戒断心灯
今年4月18日,陈雪琼的婚庆花店正式开张。“开张以来,单子已接到9月份了,还不错。”说起生意,陈雪琼语气中带着欣喜。
自幼父母离异,陈雪琼对亲情产生失望。她很小就开始混社会。1996年,因交友不慎,陈雪琼染上毒品,从此踏上了“吸毒—戒毒—复吸—再戒毒”的漫长迷途。2006年,父亲不堪忍受女儿的“堕落”,主动向警方报案。被父亲送进武汉市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陈雪琼将其解读为“再次被亲情抛弃”。
入所初期,陈雪琼非常不稳定,对人冷漠且较自闭,不愿与人交流,仇恨社会及家人,三天两头打架闹事,在所内考核中也多次表现不合格。
针对陈雪琼的情况,武汉市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六大队为其制定了“同伴互助矫治方案”:采用心理危机干预,运用积极心理学,疏导她暴躁、极端的情绪,促使其养成良好行为;鼓励她参与了向日葵成长团队。通过团队活动体验,她不仅放松了自我,也通过同伴的支持与鼓励坚定了戒毒信念和决心。
“在团队里,我感受到了温暖,也感受到了成就感,要是从今以后我都可以不再吸毒、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该有多好啊!”程雪琼在与大队专职心理咨询师罗静的一次谈话中,曾说出自己内心的向往。
如今,凭借在所内学会的插花技艺,陈雪琼做起了婚庆鲜花生意。
武汉市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副所长陈丽霞介绍说,该所结合女性戒毒学员的特点,在所内大队成立了成长奠基团队、向日葵成长团队与阳光训练营等三个不同主题的精神供养模式;同时,所里还与武汉市妇女联合会等社会力量形成稳定的帮教系统,让学员确立重生信心。
系统康复亟须消除歧视
“对于目前的生活状态,我知足但并不满足。我也想过上正常人生活,朝九晚五地上班下班……”在记者参加的“心桥之家”一次座谈会上,有着18年吸毒史的戒毒学员高峰袒露内心。
从强制隔离戒毒所出来后,高峰一直在用行动来证明自己可以变好,得以让社会重新接受自己。
2011年3月,高峰从强制隔离戒毒所结束强戒。为完全脱离原来的生活圈子,他把自己原来住的房子卖了,重新在其他地方买了房。为尽快找到个稳定工作,高峰去考了汽车驾照、考了出租车从业资格证。“我现在最想做的是能开出租、靠自己辛苦挣钱养家。”他说,由于各种原因,尽管押金、收据都办好了,最终还是没能开上出租。
高峰碰到的现实问题,朱明慧也有体会:老病重人员的低保、工作就业等实际问题难以得到重视和解决;因吸毒人员身份证被全国公安自动报警系统锁定,如果想脱离目前环境,到外地只要进行身份证登记就会自动报警,接受当地公安机关质询等等。
从事戒毒方面研究8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的博士生导师王增珍教授也认为,我国对不歧视吸毒人员的宣传还很不到位,导致很多工作开展起来存在困难。
“禁毒法颁布5年多来,仍然有相当多的人对涉毒人员不信任、不接纳,不能真正把他们当做特殊的‘病人’来对待,认为他们不可能真正戒毒,这是把他们推往复吸道路的一股很大力量。”王增珍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武汉市戒毒管理局正在探索与公安部门配合,对操守保持达到一定年限的戒断学员,屏蔽其身份证中关于强戒的信息,作为一种奖励坚定学员戒断的信心。 (除刘晓红外,文中戒毒学员均为化名)
记者 刘志月实习生 黄月明
·江苏淮安淮阴全面督查社区戒毒(康复)工作
·[视频]阳光工程:戒毒康复人员重回社会的绿色通道
·南宁组织戒毒康复人员谈心 已建92个社区戒毒工作站
·新疆公安厅长调研戒毒康复项目
·重庆市夯实社区戒毒康复工作 基础社区戒毒康复培训覆盖全市千镇
·河南政法委:提高戒毒康复人员就业创业能力
·河南政法委:提高戒毒康复人员就业创业能力
·吉林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现场会在敦化召开
·贵州“阳光工程”开启社区戒毒康复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