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北京市律师协会举办了“情系百姓 法暖万家——法律服务村居行优秀公益律师颁奖典礼”。首批100名“优秀公益律师”受到了表彰。
2012年2月6日,北京市律师协会会长张学兵接过北京市“法律服务村居行”服务总队大旗,标志着北京法律服务“村居行”活动正式启动。一年来,5015名律师直接参与各类法律服务,成为百姓家门口的明星律师。
北京市律师协会计划每年评出100名“法律服务村居行优秀公益律师”,5日受到表彰的是第一批。今后将形成机制,示范并带动更多的律师参与公益法律服务。
全国律协副秘书长冯秀梅等领导出席了颁奖典礼。市司法局、市律师协会、区县司法局、区县律师协会(联席会)的相关负责人,受表彰的优秀公益律师近200人参加了颁奖典礼。
会上,6名获奖律师代表走上台,以化解农村宅基地、耕地纠纷,小区物业纠纷,赡养纠纷等具体案例对首都律师在法律服务村居行活动中的无私奉献精神进行了生动演绎。
从“三进”到“村居行”法律服务无缝对接
启动:2011年,北京市司法局启动了“围绕中心 服务重点 保障民生,法律服务进企业、进社区、进村庄”活动。
深化:2012年,市司法局深化“法律服务三进”活动,在全市开展“法律服务村居行”。整合司法行政系统法律服务优质资源,组织和引导律师、公证员、司法助理员等专业法律服务力量参与政府主导的公益法律服务活动,建立起“一村一居一律师”法律服务工作网络,实现了全市社区、村庄法律服务的全覆盖。
作为市政府折子工程和为民办实事项目,活动开展以来,按照属地为主、全市调剂的原则,为全市6166个村、社区配备了结对服务律师和法律服务工作者,建立了“一对一”的结对服务模式。
通过定期举办普法讲座,结合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法律咨询,结合本地区排查出的重点纠纷开展调解,结合区域多发高发涉法问题对基层人民调解员和法律工作者开展法律培训,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了村居层面基本法律服务的全覆盖。
高潮:2013年,市司法局在坚持既有做法,巩固已有成效的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内掀起深入开展“讲询调训”,全面深化“法律服务村居行”活动的热潮。
“讲”就是现场讲法,开展法制宣传。结对律师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定期、经常向村居民宣传讲解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常用法律法规、新颁布的法律法规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政策知识,引导、教育村居民遵纪守法,不断提高村居民的法律素质和依法监督管理村居事务的能力。
“询”,就是答疑释法,提供法律咨询。结对律师通过面对面、电话、邮箱、微博等多种方式,及时向村居民提供法律咨询,义务解答村居民在生活中遇到的邻里纠纷、婚姻家庭、老人赡养、房屋拆迁、财产分割、遗产继承等各类法律问题,使村居民不出辖区就能及时享受到高质量的法律服务。
“调”,就是调解析法,化解矛盾纠纷。发挥结对律师了解社情民意、掌握法律专业知识的优势,积极主动参与村居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涉法涉诉信访工作。
“训”,就是培训明法,提升能力素质。邀请和组织结对律师对辖区新执业律师、基层人民调解员和法律服务工作者开展“一对一”的业务、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提升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与此同时,市司法局还推出了“北京司法大讲堂”活动,围绕司法行政职能和全市中心重点工作,分幸福北京、法治北京、和谐北京和美丽北京四个阶段举办千场大讲堂,为首都市民就近、便捷提供基本公共法律服务。
打造“村居行”首都公益品牌
在深化“法律服务村居行”方面,市司法局今后将从三方面着手,将“法律服务村居行”打造成首都公益法律服务的品牌。
一是全面深化“一对一”结对制度。及时调整、动态补充结对律师,确保“一村一居一律师”工作网络健全;每个律师结对村居不超过5个;律师资源不足的区县,实行“AB角”制度。同时要深化法律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结对律师要提供规范的法律服务。
此外,要探索建立经费补贴保障机制和奖励激励机制,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律师提供的公益法律服务给予适当补贴。
二是扩大宣传,推树一批典型。举办首届“法律服务村居行”颁奖典礼,推树一批优秀律师先进典型,宣传一批工作组织有力的区县司法局和司法所,示范和引导更多的律师进社区、进村庄开展“法律服务村居行”,调动区县主导、推动活动深入开展的积极性。
三是打造品牌。组织和推动结对律师拓宽法律服务领域、深化法律服务内容。同时还将聘请社会调查公司,对各区县“法律服务村居行”活动开展情况、社会认知度和群众满意度进行全面调查评估。
代表发言
董梅:以点带面惠泽群众
作为北京市炜衡律师事务所的高级合伙人,董梅带领她的团队积极参与“村居行”活动。在海淀区上庄镇,董梅成立了“上庄法律服务村居行”律师团队,为8个村提供“门对门、户对户、一对一”的结对服务。
每到一个社区,他们开展普法讲座,组织面对面法律咨询、调解纠纷、代写法律文书、受理法律援助案件。每次董梅都提前一周就把活动简介张贴在村委会的布告栏上。
董律师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带动了所里其他律师,更多的人加入到“村居行”活动中。由于村里大部分年轻人白天上班,律师们就利用周末时间开展法律服务,对行动不便的村民还上门,实现了“日常有联系、经常有活动、定期有服务”。
董梅创建的“一手硬一手暖”调解工作法已经得到推广,成为培训调解员的“教材”。她结合“村居行”活动实践,撰写了《法律服务村居行调研报告》,将“村居行”活动上升到理论层面,保证活动长久坚持,惠泽群众。
张华:
没有惊天动地但体现人生价值
2009年,北京华佳律师事务所主任张华担任了朝阳区望京街道地区的法律顾问,成为望花路西里和望京西园四区两个社区的法律服务人员。
多年来,张华倡导和坚持以促进国家法治建设为宗旨,不以赚钱为第一目标的执业理念,对当事人的需求,能通过咨询、代书解决的,决不撺掇当事人委托代理;能通过调解解决的,绝不鼓动当事人诉讼。
几年来,张华在社区积极开展公益活动,为居民提供免费法律咨询,还在工作时间之外,先后为街道办事处辖区内的居委会义务讲课、调解几十次。
有一位身患癌症,生活贫困的居民因为家中的房子问题被告上法庭。这位居民求助于张华。张华查阅资料,了解详情,通过努力为这个不幸的家庭讨回了公道。
在社区为居民服务,没有惊天动地的事情,但她用心、用自己对法律的理解、用行动实现着人生价值。
李国强:做一名亲民律师
北京市华夏律师事务所李国强律师负责石景山区苹果园街道海特居委会(兼顾新华社西社区居委会)的法律服务工作,他把自己的电话号码留在社区,24小时随时接听居民电话咨询。
今年春节前,李律师得知小区一住户因楼上管道老化漏水,与邻居产生纠纷,还涉及物业公司。他应居委会的邀请,采用准司法庭审的模式进行调解,经过大家充分辩论,核算了可能的诉讼成本,最终调解成功。
李国强经常利用休息日参加社区活动,进行法律宣传,让群众感到法律就在身边。对于建在社区中的学校,李律师与学校积极合作,协助审查各种文件,指导青少年知法、懂法、用法。对社区周边的中小企业,李律师也经常为它们提供法律服务。
社区服务多是琐碎之事,面对当事人的一次次感谢,李国强感到鼓舞,也更坚定了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信念。
·北京市律协推出百名公益律师先进典型
·公益律师佟丽华当选2012年度中国正义人物
·公益律师——佟丽华
·北京西城首推公益律师进社区跟踪服务
·公益律师佟丽华:用正义照亮无助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