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随着现场导演又一声令下,“吴老太”拄着拐杖再一次满怀心事地向“村主任”家里走去,准备向“村主任”诉说自己的烦心事儿。为了将“满怀心事”的状态表现出来,70多岁的“吴老太”已经不厌其烦地演了5次。这是近日《法制日报》记者在山西省翼城县一农户家大门口看到的一幕。
在这里拍摄的不是电视剧,而是在当地广受欢迎的《经纬剧场》普法短剧。提起《经纬剧场》,在翼城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乡村村民,都能随口说出一连串剧目:《麻将纠纷》、《离婚大战》、《楼上楼下》……这档开播于2006年、以当地方言表演普法短剧的栏目目前已播出334期,成为当地最受欢迎的电视节目之一。
说起这个节目的来历,翼城县司法局局长、《经纬剧场》总策划贾永录有一肚子话:“普法工作开展20多年,载体和形式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发传单、摆版面、贴标语、搞咨询等常见普法形式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随着时代发展,特别是网络社会来临,传统形式已远远不能适应群众法律需求和普法工作的实际需要。如何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好普法工作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经过几个月策划准备,2006年3月,一档以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关注的法律热点为主题,将说事、明理与析法相结合,借助现代传媒创办《经纬剧场》与群众见面了。
“演员都是群众演员,台词用地方方言,剧情演的是身边发生的法制故事,点评请的是县里有名律师,《经纬剧场》很快就成了全县收视率最高的节目。”贾永录向记者介绍说。
“这是这个月收到的群众参演的报名表,有的群众还直接打电话询问如何报名,还有一些村直接请我们过去在他们那里拍摄,把基地设在那里。”在《经纬剧场》栏目组的办公室里,工作人员小赵指着厚厚一摞报名表向记者介绍说。
临汾市委依法治市领导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市司法局局长周波告诉记者,由于《经纬剧场》演的都是群众身边事儿,群众参与积极性很高,除了主动报名要求参演,许多观众还通过手机短信平台、书信等方式与剧组说剧本谈感受。当地的一些业余作家也主动送来了剧本。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21位业余作家主动送来剧本;近万名群众报名参加义务演出,参与演出的群众演员已达到6200余人次。
《经纬剧场》的火热带来的另一个现象便是群众对法律问题的大讨论。由于节目被安排在每周三晚上7:55首播,因此每周四上午见面聊聊对昨晚节目的看法变成了习惯。
“有时候因为节目的播出,还会引发‘说法大战’。”贾永录给记者讲了这么个事儿,第四十二期播的节目《麦“吃”羊》在节目最后,律师点评时只讲了给麦地里撒农药防止羊吃麦如何如何违法,但对羊吃麦的行为没有进行明确违法定性。次日一大早,一些村的村民集体打热线要与剧组“论战”。最后,台里又为此专门制作一期专题节目,观众们才认为说清了是非。
“翼城县经纬小剧场演红了普法大舞台,普法形式很典型且很有新意,这不仅充分说明了普法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说明了在新形势下做好普法工作,必须转变观念、创新形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周波说。
(记者 马岳君 /见习记者 王志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