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百姓水缸“永不干涸”
毕节消防“两红队伍”帮扶15.3万群众
风霜雨雪、洪旱灾难发生时,在乌蒙众山之间总能见到这样一群身影——他们统一“橘红色”着装,手拎“红水桶”、身负“红背篓”,攀爬步行,将生活必备用品送至百姓家中……这就是贵州省毕节市公安消防支队的消防官兵,被百姓亲切的称为“两红队伍”。
时间追溯到2011年1月,毕节市威宁县遭遇严重凝冻天气,10余个偏远乡镇交通完全中断,约20万人被冰雪围困,村民们的粮食、燃煤、药物等生活物资消耗殆尽,纷纷告急。
这些海拔较高的偏远村寨,平时运送物资只能靠骡马驮,然而在凝冰覆盖之下,骡马都难以行进。
“一定要把生活物资送进去,绝不让一名群众挨冻受饿。”抱此信念,毕节消防支队75名消防官兵组成了“突击队”连夜赶赴威宁。赶到威宁抗凝救灾中心已是凌晨,片刻休息后,战士们就开始投入到紧迫的救援一线。
“当时,我们兵分两路,一路负责为缺水严重地区送水,确保老百姓有水喝;另一路负责洒盐融冰、铲除积雪,全面疏通交通要道。”毕节消防支队政委丁翔回忆说,“乌蒙山脉绵长、道路崎岖,加上凝冻天气,唯一的办法就是徒步进山。”
在结冰严重的道路上,在零下6摄氏度的低温下,消防战士们顶着凛冽的寒风,奋力洒盐、除冰、铲雪。由于多日持续凝冻累积冰层坚硬无比,破冰开道难上加难。战士们的衣服被汗水浸湿了,双手被磨出了血泡,脸被冻得通红,鞋子被雪水渗透……当天下午17时许,威宁县各交通道路全面开通。
另一路消防战士手拎“红水桶”、身负“红背篓”,背负着相当于体重三分之二的救灾物资,历时4小时,推进20里,最先赶赴受灾最为严重的威宁县雪山镇斗母村,将水、米、油、煤等生活物资送到村民家中。
顾不得休息,消防战士即刻踏上了下一个村寨的征程。在连续战斗12个小时后,消防官兵们共徒步运送救灾物资160吨,惠及群众4万余人。
2012年5月,威宁县再次遭受一场持续多日的干旱考验,水库见底、土地龟裂、水井枯竭、小溪断流……从5月22日至30日的8天时间里,毕节消防支队官兵肩挑“红水桶”翻山越岭,往返于救灾中心与灾区之间。
新兵战士刘敬连续8天参加送水队伍,“把水倒进老百姓家里水缸的那一刻,最让我振奋激动,心里想着的就是抓紧回去装水,再回来,不让任何一个水缸干涸。”
据统计,两年来,毕节消防“两红队伍”共出动3870人次,形成3万余公里,帮扶群众15.3万余人,捐赠钱物56万元,送水6800吨,送米、煤等生活物资100余吨。
2013年3月20日,毕节公安消防支队被公安部表彰为“全国公安机关学雷锋先进单位”,5月25日,毕节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公安局、团市委联合下发《关于在全市开展向毕节市公安消防支队学习活动的通知》,并号召全市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向毕节市公安消防支队学习。(记者 王家梁/通讯员 吴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