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地方动态> 江苏

江苏无锡滨湖区法院服务转型务实笃实硬实

2013-06-30 15:33:34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法院报 

“司法为民是人民法院的根本宗旨,不管形势怎么变、条件怎么变、环境怎么变,都要坚持司法为民不动摇。”日前,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基层调研时这样强调。在探索司法为民的道路上,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人民法院不断改革创新, 迈开步子,扎根基层,以“驻社法官工作室”为平台,锤炼出一支心系群众、作风硬朗、崇尚实干的法官队伍。

■普法务实

传递为民司法“正能量”

去年5月起,滨湖法院在全市率先成立“驻社法官工作室”,并先后在北桥、河埒、溪南、协明四个社区“驻点扎根”,将综治维稳、矛盾化解、法律服务等司法职能延伸至基层一线。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驻社法官工作室”不仅完善了定期驻社、预约服务、巡回审判等工作机制,帮助群众解决了实际困难,也为建设“平安滨湖”提供了坚实的司法保障。

“扎根社区一年来,我接待了数百名来访群众,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法律没有足够认识,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要么选择屈从权威、忍气吞声;要么置法律于不顾,以暴制暴。”当谈及群众法律意识薄弱的问题,驻社法官浦德民深感忧虑。

在做好协助、参与社区矛盾纠纷调解的基础上,驻社法官专门制作了“审判服务手册”、“便民宣传资料”、“法制展板”等简单易懂的宣传材料,与当地司法所、社居委、妇联等职能部门通力合作、共同策划,积极投身到普法教育工作中……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瑾信……法官阿姨,《弟子规》的总叙您能给我解释一下吗?”

“法官同志,我与丈夫离婚已经两年,他一直逃避支付孩子的抚养费,我能否到法院进行起诉……”

无论酷暑寒冬,在驻点社区总能看到法官们忙碌的身影,他们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为民工子弟、单亲妈妈、贫苦老人等弱势群体宣讲法律知识、提供法律咨询及法律帮助。

在河埒街道,有63名被判处缓刑或假释或监外执行的人员,为确保社区矫正工作落到实处,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驻社法官主动担当起“辅导员”的角色。

法官与矫正人员面对面谈话、面对面矫正,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实际困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用人性化的司法关怀促使矫正人员安心接受社区矫正,努力改过自新、重新做人。

“人们虽然对法律存有敬畏感,但因不懂法而逾越法律红线者依旧存在,法院采取法官扎根基层的形式,大力开展法制宣传工作,以实际行动让群众知法、懂法、守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风气,也传递了司法的正能量。”滨湖区政法委书记唐国良对驻社法官予以了高度评价。

■惠民笃实

打造院社联动“防护网”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法官驻点社区人口已超过5万,仅靠法院、法官自身的力量,难以形成全覆盖的司法体系“防护网”,及时寻求“外援”的帮助、不断壮大队伍力量,无疑是“驻社法官工作室”发展创新的必由之路。

为此,滨湖法院特别向社区聘请了16名“阳光法官”,他们中有退休的法律工作者、社区党支部书记、物业负责人以及楼宇片区大组长等。凭着对本土气息的那一份“熟悉”,“阳光法官”很快融入了自己的角色。

家住建筑路附近的陈老伯年近60岁,独自一人居住。由于肢体、视力的双重残疾,没有任何劳动能力,一直靠政府低保维持生活。

两年前,楼上的住户改造排水管道后导致其家中渗水,床台家什、衣服棉被等经常被水浸湿,墙壁、地面也开始腐烂发臭。陈老伯多次请求楼上住户进行维修,却一直遭到拒绝。

多次调解失败后,陈老伯提出想通过诉讼解决纠纷,却苦于不了解诉讼程序,找到了驻社法官寻求帮助。在驻社法官的指导下,法院受理了陈老伯的案件。

接到法院传票后,楼上的住户终于“坐不住”了,主动找到驻社法官,要求协商解决。最终,在法官的调和下,该住户承诺在一个月内将排水管道装回原位,并赔偿陈老伯相应的损失。

一起看似矛盾复杂、难以调解的案件,在驻社法官的不懈努力下,得到了妥善解决,邻里之间也恢复了往日的和睦。

“驻社法官通过听民意、访民情、解民忧和惠民生等活动的开展,建立起与群众之间的真切情感。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开展好司法为民工作,用心倾听民意、用理化解纷争、用情温暖乡邻,建立起连接社区与法院、群众与法官沟通的桥梁和纽带。”该院王春年院长在“驻社法官工作室”启动一周年会议上这样说到。

■举措硬实

拓展综合治理“新渠道”

法官工作室扎根基层,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赢得群众的信任,真心实意为群众谋福利。在“驻社法官工作室”的规程中,要求每一名法官必须牢记“言行实事求是、作风求真务实、工作脚踏实地”的宗旨,坚持做到“不虚假、不浮夸、不脱离群众”。

在探索司法为民的道路上,该院不断将工作重心“下沉”。在立案二庭汪健副庭长的带领下,驻社法官每两个月会集中至各社区开展调研活动。社区负责人、居民小组长以及一些来访群众是他们经常走访的对象。

工作中存在哪些不足之处?群众的纠纷是否得到妥善化解?有哪些矛盾隐患需要排除……

带着这些问题,驻社法官不仅掌握了社区居民的生活动向,也了解到了社区更深层次的司法需求。

家住北桥社区的葛大爷是个热心人,他向驻社法官反映,由于小区内每天都有私家车进进出出,住在底楼的他因此备受煎熬,每天都受到汽车尾气的“毒害”。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驻社法官专门与当地街道、社区召开座谈会,决定从法院、社区聘任一批“环保巡视员”、“环保联络员”,并专门出台规定,接受社区群众对污染环境的投诉,调处涉环保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积极参与社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该院分管副院长吉东告诉笔者:“工作室创设之初是以化解社区矛盾为主要目的,在我们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驻社法官的司法功能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发挥,并越来越受到当地群众的青睐。如今,更多的社区居民愿意到这里寻求法律帮助。”

据不完全统计,“驻社法官工作室”成立至今已接待群众法律咨询1180余人次,发放法律宣传手册6000余份,组织、参加各类法制宣传讲课56次,化解婚姻、邻里矛盾纠纷259件,王某某等6件涉拆及土地征收矛盾激化案件得以平息解决。(杨柯栊 甫 水)

[责任编辑:刘琳]
相关报道

·江苏无锡检察院:举报工作借势新媒体
·江苏无锡锡山法院司法之力助推绿色城镇化
·江苏无锡:驻社法官“官”小司法功能大
·江苏无锡首起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案宣判
·江苏无锡:做平安城市忠实守护者
·江苏无锡:“五个百分百”托起“平安梦”

·江苏无锡:“五个百分百”托起“平安梦”
·江苏无锡滨湖水政监察荣获省先进
·江苏无锡:书写平安中国江苏示范无锡篇章
·江苏无锡:锡山司法之翼托举绿色城镇化
·江苏无锡率先开展循证矫正试点
·江苏无锡北塘:交通肇事案在驾校公开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