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长安传真

贵州禁毒工作硕果累累

2013-06-26 18:41:22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法制生活报 

    近年来,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贵州各级党委、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国家禁毒委、贵州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决策部署,深入推进禁毒人民战争,大力加强禁毒社会管理,着力解决毒品犯罪问题,在禁毒预防教育、禁毒重点整治、禁毒严打、禁吸戒毒、堵源截流、禁毒整顿等各项禁毒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建设“平安贵州”、“和谐贵州”、“幸福贵州”,保障和促进贵州“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严厉打击毒品违法犯罪活动成效明显

    近年来,贵州各级禁毒部门坚持以遏制毒品来源、遏制毒品危害、遏制新吸毒人员滋生为总目标,组织开展了以“打零包、大收戒”、“堵源截流”、“专案侦查”等为主要内容的“禁毒严打”专项行动。2012年全省共破获毒品案件7428起,同比上升18.91%;抓获犯罪嫌疑人7781名,同比上升17.25%;缴获各类毒品484.36千克,同比上升17.03%,2012年贵州缉毒执法工作综合排名全国第7位,较2011年的第11位有大幅提升。

    今年上半年,全省公安禁毒部门按照省禁毒委员会和省公安厅的统一部署,以“扫毒害保平安”严打整治行动、禁毒“雷霆行动”夏季严打整治百日行动为契机,转变执法理念,创新侦查模式,对毒品犯罪开展全方位、高强度的打击,取得较好成效。今年(截止6月18日),我省破获毒品刑事案件3565起,同比增长29.59%,其中千克案件49起、50克以下案件3129起;打击处理毒品犯罪嫌疑人3932人,同比增长30.16%;缴获各类毒品214.899千克(各类毒品折算量),同比增长3.2%。

    深入开展禁毒重点整治切实解决突出毒品问题

    目前,贵州被国家禁毒委列为重点整治的县(区)有四个(2011年,正安县因外流贩毒突出被国家禁毒委列为挂牌整治地区,织金县、纳雍县、七星关区因外流贩毒突出被国家禁毒委列入通报整治地区)。同时,被贵州省禁毒委列为重点整治的县(区)有10个(正安县、织金县、纳雍县、七星关区、云岩区、南明区、盘县、平塘县、镇远县、榕江县)。结合工作实际,贵州始终把禁毒重点整治作为解决突出毒品问题的重要举措,充分运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综合治理突出毒品问题,并显成效。

    外流贩毒蔓延的势头得到遏制。2012年全省外流贩毒被打击2009人,首次退居全国第3位,同比下降12%。特别是外流贩毒严重的纳雍县、正安县、七星关区、织金县2012年外流贩毒被打击人数同比分别下降了50%、46.6%、43.83%、26.89%。

    群众认为吸贩毒问题影响安全感的比例下降。2012年省统计局对群众安全感测评,群众认为吸贩毒影响安全感的比例为9.83%,与2011年同比下降了1.65百分点,排在影响群众安全感因素的第四位,2010年、2011年均排在第3位。

    与此同时,贵州因注射毒品感染艾滋病的比例下降。

    深入推进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实现无缝管理

    贵州各地强化对吸毒人员的动态管控,深入开展“大排查、大收戒、大帮教”活动,摸清吸毒人员底数,掌握吸毒人员动向,强化对吸毒人员的教育、救治、感化、挽救。我省依托“刑释解教人员管理系统”,建立了社会吸毒人员动态管控系统、“阳光工程”数据采集系统、强制隔离戒毒出所人员无缝对接系统,健全完善了吸毒人员登记排查、帮教管理工作机制。

    由于措施有力,2012年,贵州吸毒人员动态管控综合排名全国第3位,全省强制隔离戒毒出所人员管控率67.17%,全国排名第5,高于全国34.37个百分点;社区戒毒执行率59.97%,与2011年同比增加39.87个百分点,社区康复执行率65.44%,与2011年同比增加29.84个百分点。

    禁毒预防教育全民总动员实现禁毒工作社会化

    “我们要真正做到‘远离毒品,珍爱生命’,做一个遵纪守法,不危害自己、家人和社会的好公民。”陈俊杰是毕节人,如今20岁的他在几年前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了,“毒品的危害很大,不管是回到家还是在工厂,在禁毒这方面接受的教育是很多的。”

    如今在贵州,广大人民群众识毒、防毒、拒毒能力明显增强,这离不开贵州的禁毒预防教育工作。

    近年来,贵州各地坚持把禁毒预防教育作为禁毒基础工作来抓,立足全民,狠抓大中学生、外出务工人员、公共复杂场所从业人员等高危人群的禁毒预防教育。同时,整合社会资源,发挥社会力量,组织开展禁毒预防教育“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进单位、进工厂、进农村”“六进”活动,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识毒、防毒、拒毒能力。截止2012年,贵州全省有禁毒志愿者协会84个,禁毒志愿者队伍571个,禁毒志愿者20218名,有1个全国禁毒教育基地位于贵阳市,100所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加强禁毒预防教育工作,2012年,经贵州省编办同意,贵州省公安厅禁毒总队(省禁毒办)专门设置了禁毒预防教育处。由于施行禁毒全民全覆盖,2012年,贵州吸毒人员新增率为13.64%,比全国低4.88个百分点,群众举报破获的毒品案件占案件总数的15%以上。

    破解“三难一高” “阳光工程”全国推广

    为切实解决戒毒康复人员“三难一高”的问题,近年来,我省紧密结合实际,积极探索禁毒社会管理新路子,创造了以“就业安置”为核心,以“阳光企业”为载体,集“生理脱毒、身心康复、就业安置、融入社会”四位一体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阳光工程”新模式。

    截至2013年5月,贵州已建成集中安置企业136个,集中安置6168人,分散安置1347人,公益性岗位安置192人,自谋职业12290人,自主创业4705人,共计安置29567人就业。贵州“阳光工程”取得了戒毒康复人员复吸率下降、重新违法犯罪率下降、因注射毒品感染艾滋病比例下降、新吸毒人员滋生率下降、吸贩毒问题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比例下降,“两抢一盗一骗”等四类侵财性案件发案率下降和对吸毒人员管控率提升“六降一升”的良好效果。

    国家禁毒委《2012年中国禁毒报告》中指出:“全国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工作现场会将贵州省‘阳光工程’建设经验向全国推广,标志着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工作的全面推开。”

    抓好五个重点工作促进禁毒工作上新台阶

    面对毒品过境突出、外流贩毒形势严峻、吸毒群体庞大、合成毒品危害加大、特殊群体贩毒突出和打击处理难度大等工作实际,贵州省禁毒委员会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禁毒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禁种、禁制、禁贩、禁吸并举”的禁毒工作方针,以加强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为着力点,以开展“禁毒预防教育年”为载体,全面开展缉毒执法、堵源截流、预防教育和重点整治工作,积极推进禁毒人民战争,努力实现禁毒预防宣传成效进一步加大、新滋生吸毒人员明显减少、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执行率明显提高、吸毒人员戒断巩固率明显提高、毒品违法犯罪活动受到严厉打击、突出毒品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和“阳光工程”全覆盖的目标。并明确下一步将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促进禁毒工作上新台阶。

    深入开展禁毒预防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开展“禁毒预防宣传教育年”活动,确保吸毒人员新滋生率低于5%。大力宣传“阳光工程”建设,提高“阳光工程”的影响力、凝聚力。以“6·26”国际禁毒日集中宣传为契机,组织开展禁毒预防教育主题活动。加大农民工禁毒预防教育力度,减少新滋生外出涉毒人员。动员和激励社会力量参与禁毒宣传教育,发展壮大禁毒志愿者队伍,加强禁毒基金会工作。

    始终保持对毒品违法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2013年各项缉毒执法指标在2012年的基础上增加10%,2013年全国缉毒执法综合排名进入全国前6位。深入开展“扫毒害保平安”禁毒雷霆行动,“平安航道”联合扫毒行动等专项行动,遏制毒品危害。加大对零星贩毒活动的打击力度,2013年破获的零星贩毒案件要占到毒品案件总数的85%以上。加大公开查缉力度,严厉打击贩运毒品犯罪活动,切断毒品贩运通道。加大对易制毒化学品的整治力度,落实“严管、严控、严查、严治”措施,防止流入非法渠道。深入开展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排查工作,防止大面积非法种植。

    深入开展禁毒重点整治,切实扭转局部地区毒情形势严峻的局面。集中整治外流贩毒,力争正安县、织金县、纳雍县、七星关区摘掉国家禁毒委重点整治地区的帽子。加大对娱乐场所涉毒问题的整治力度,依法打击涉毒违法犯罪。加大对艾滋病等特殊病人员的关押、收治力度,确保因吸毒感染艾滋病等比例逐步下降。

    加强禁毒队伍和禁毒基层基础建设,到2013年底,禁毒民警总数占公安民警总数比例达到3%至5%,禁毒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加强禁毒队伍的教育培训,协调、督促各地调整充实禁毒队伍。按照20:1的比例落实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专职工作人员,加强禁毒专干建设。抓紧建设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在“十二五”期间建设的毒品检查站、禁毒预防教育基地、禁毒情报站、毒品实验室的建设,抓紧完成特殊病监区建设和使用,新建、改建、扩建一批强制隔离戒毒所,在全省建立30个流动宣传站,吸毒人员千人以上县(市、区)建立禁毒教育基地,吸毒人员200人以上县(市、区)、乡镇(街道办事处)和安置规模50人以上的“阳光企业”建立禁毒教育园地。

    全面推进“阳光工程”建设。2013年,贵州在巩固已建设完成的“阳光企业”的基础上,集中安置人数要达到戒毒康复人员总数的50%以上。各地根据安置任务数新建一批“阳光企业”,戒毒康复人员100人以上的乡镇、街道办事处要建立“阳光工程”集中安置基地。进一步健全完善“阳光工程”财政保障体系、生产经营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就业安置体系等,加快“阳光工程”建设立法进程。

[责任编辑:王春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