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地方动态> 江苏

江苏无锡:驻社法官“官”小司法功能大

2013-06-15 14:16:31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法制日报 

无锡滨湖法院法官驻点扎根延伸多种职能至基层一线

驻社法官“官”小司法功能大

“司法为民是人民法院的根本宗旨,不管形势、条件、环境怎么变,都要坚持司法为民不动摇。”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近日在基层调研时这样要求。

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人民法院在探索司法为民之路上,以驻社法官工作室为平台,锤炼出一支心系群众、作风硬朗、崇尚实干的法官队伍。据不完全统计,驻社法官工作室成立至今,已接待群众法律咨询1180余人次,发放法律宣传手册6000余份,组织、参加各类法制宣传讲课56次,化解婚姻、邻里矛盾纠纷259件。

传递为民司法正能量

2012年5月,滨湖法院在全市率先成立驻社法官工作室,并先后在北桥等4个社区驻点扎根,将综治维稳、矛盾化解、法律服务等司法职能延伸至基层一线。

经过一年多实践,驻社法官工作室不仅完善了预约服务、巡回审判、诉调对接等工作机制,帮助群众解决了实际困难,也为构筑无讼社区、建设平安滨湖提供了司法保障。

“扎根社区一年我接待了数百名来访群众,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法律没有足够认识,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要么选择忍气吞声,要么置法律于不顾,以暴制暴。”驻社法官浦德民说。

在做好协助、参与社区矛盾纠纷调解基础上,驻社法官专门制作审判服务手册、便民宣传资料等,与当地司法所、社区居委会等职能部门通力合作,积极进行普法宣传。

“法官阿姨,《弟子规》的总叙您能给我解释一下吗”;“法官,我与丈夫离婚后,他一直逃避支付孩子的抚养费,我能否起诉”……

无论酷暑寒冬,在驻点社区总能看到法官们忙碌的身影,他们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为群众宣讲法律知识、提供法律咨询及法律帮助。

“人们虽然对法律存有敬畏感,但因不懂法而逾越法律红线者依旧存在,法院采取法官扎根基层的形式,大力开展法制宣传,以实际行动让群众知法、懂法、守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风气,也传递了司法正能量。”滨湖区委政法委书记唐国良表示。

打造院社联动防护网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法官驻点社区总人口已超过5万,仅靠法院、法官自身的力量,难以形成全覆盖的司法体系防护网,及时寻求“外援”帮助、不断壮大队伍力量,无疑是驻社法官工作室发展创新的必由之路。

滨湖法院特别聘请了16名“阳光法官”,他们中有退休法律工作者,有社区党支部书记,也有物业负责人。凭着对本地社会的熟悉,“阳光法官”们很快融入角色并承担起责任。

年近60岁的陈老伯独自一人居住,由于残疾,没有任何劳动能力,一直靠政府低保维持生活。两年前,楼上住户改造排水管道后导致渗水,陈老伯家的家具、衣物等被浸湿,墙壁、地面也腐烂发臭。陈老伯多次请求楼上住户进行维修,却一直遭到拒绝。

社区“阳光法官”了解情况后,与驻社法官进行了沟通。在双方无法调解的情况下,驻社法官帮助陈老伯进行立案处理。接到法院传票后,楼上的住户主动找到驻社法官,要求协商解决。经法官调解,该住户承诺一个月内将排水管道复位,并赔偿陈老伯相应损失。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用心倾听民意、用理化解纷争、用情温暖乡邻,建立起连接社区与法院、群众与法官沟通的桥梁和纽带。”该院院长王春年表示。

拓展综合治理新渠道

法官扎根基层,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赢得群众信任,真心实意为群众谋福利。驻社法官工作室规程要求,每名法官必须牢记“言行实事求是、作风求真务实、工作脚踏实地”的宗旨,坚持做到“不虚假、不浮夸、不脱离群众”。

滨湖法院不断将工作重心下沉。在立案二庭副庭长汪健的带领下,驻社法官每两个月会集中到各社区开展调研。社区负责人、居民小组长以及一些来访群众,是他们经常走访的对象。工作中存在哪些不足之处?群众的纠纷是否得到妥善化解?有哪些矛盾隐患需要排除……带着这些问题,驻社法官不仅掌握了社区居民的生活动向,也了解到社区更深层次的司法需求。

葛大爷向驻社法官反映,由于小区内每天都有私家车进进出出,住在底楼的他备受煎熬,每天都受到尾气的毒害。驻社法官为此专门与当地街道、社区召开座谈会,决定从法院、社区聘请一批环保巡视员、环保联络员,接受社区群众对污染环境的投诉,积极参与社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该院副院长吉东告诉记者:“工作室创设之初是以化解社区矛盾为主要目的,在不断探索实践中,驻社法官的司法功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越来越受到当地群众的青睐。如今,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愿意到这里寻求法律帮助。"(记者 丁国锋 /通讯员 杨柯栊甫水)

[责任编辑:李家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