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解题】
6至14周岁网民达7660万人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2年7月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全国网民中,小学及以下、初中学历人群比例均有上升,其中初中学历人群涨幅较为明显,显示出互联网在这一人群中渗透速度较快。
另据艾瑞咨询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2月,我国6至14周岁的儿童网民数量达到7660.2万人,较2010年增加了约280万人。在互联网时代,儿童有权共享科技成果,但是,多彩的网络空间里也潜伏着危险。让儿童“绿色上网”是全社会的责任。
【记者观察】
繁杂的网络世界给童年带来困扰
儿童容易成为各类网络犯罪的侵害对象
2013年3月,广东东莞5名青年通过网络相约采用烧炭的方法自杀,其中3人死亡。在这起相约自杀案件中,5名涉案人员来自不同地域,让他们走到一起的是自杀网聊群。4月,类似事件在浙江杭州的萧山区再度上演。一时间,“自杀网站”、“自杀网聊群”再次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众多家长对此忧心忡忡。
5月15日中午,记者在QQ群搜索对话框中输入“死亡”二字,立刻跳出50734个名字中带有“死亡”二字的QQ群。记者通过搜索加入一些聊天群,发现多个群对“哥特式死亡”进行了详细描述,使用了非常华丽的辞藻,具有很强的蛊惑性。同时,在多个网站,记者看到了种种自杀方法,甚至有的网站介绍了可以从哪里购买到有关用品。记者在某论坛上看到标题为 “自杀方法大全”的帖子,被浏览量达11万余次。据了解,在类似QQ群里,不乏初中生、小学生的身影。
截至2012年6月,中国网站数量为250万,半年增长21万个,增长率为9.1%。无疑,如此纷繁杂乱的网络世界,为保卫孩子拥有纯净的互联网世界带来巨大的挑战。
另一方面,儿童容易成为各类网络犯罪的侵害对象。当前,各种各样的社交网站、购物平台对儿童敞开大门,自由进出的同时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2011年底,吉林省一名12岁女孩到浙江宁波见网友,结果被网友拐卖到安徽省蚌埠市。幸亏家长发现及时,女孩被警方解救。一位12岁孩子的母亲说:“现在孩子通过手机可以随时上网,这种便利让我们家长十分担心。什么‘漂流瓶’,什么‘摇一摇’,网上的陌生人那么多,不要说让孩子分辨好人坏人、真话假话,就连大人也很难啊。”儿童在保护个人隐私和对待网上陌生人的态度与做法令人担忧。
【深度思考】
建立有效的保护机制是应对之策
多年来,我国工信部、公安部、三大电信运营商等部门、机构在建立儿童网络安全保护机制方面不断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互联网产业发展迅猛,新的问题不断产生,保护机制也应与时俱进。
记者在很多网站看到免责提示:如果您未满18周岁,请在法定监护人的陪同下阅读本协议及其他上述协议,并特别注意未成年人使用条款。然而,在具体条款中,又没有哪一项指明哪些空间禁止儿童进入。在提高儿童的应对能力方面,网络运营商应该提供必要的信息,使儿童做出明智选择,规避风险,得到所需的帮助;并设立有效的通报机制,如热线电话,畅通的上报机制,事件发生之前提前给予在线支持等。
为进一步保障儿童网络安全,近年来,工信部推出一系列举措,如实行“谁经营谁负责”、“谁接入谁负责”的原则,明确互联网接入商的信息安全管理责任,提高网站备案率,深入开展“阳光绿色网络”工程。然而,相关法律规章还有待完善,保障儿童网络安全尚有许多空白需要填补。(记者 王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