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长安播报

留守与流动:童年不能承受之重

2013-06-03 14:32:41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公安报 

【数字解题】

全国留守流动儿童将近1亿人城乡流动儿童规模达3581万人

5月初,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发布《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全国有6102.55万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直观地说,每5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农村留守儿童。其中,四川、河南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大。其次,安徽、广东、湖南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占全国百分比也很高。以上五个省份留守儿童在全国留守儿童总量中占到43.64%。报告中显示,从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来看,重庆、四川、安徽、江苏、江西和湖南的比例已超过50%,湖北、广西、广东、贵州的比例超过40%。可见,农村留守儿童广泛分布于中西部省份。

城乡流动儿童规模则达到3581万人,比2005年时增加逾四成。报告称,全国31个省区市均有一定数量的流动儿童,其中广东省流动儿童最多,规模达434万人,占全国流动儿童的12.13%,远高于其他省份。流动儿童数量大、比例高的还有浙江、江苏、上海、北京等地。上海每10个儿童中有4个是流动儿童;北京和浙江每10个孩子中,3个是流动儿童。值得注意的是,城乡流动儿童多数是长期流动,他们在户籍地以外地区“流动”时间平均为3.74年。7至14岁流动儿童中,约三分之一的流动时间在6年以上;0至6岁儿童中,自出生以来平均一半时间是在现居住地度过的。

【记者观察】

留守儿童“五失问题”值得关注

生活失助、安全失保、学业失教、亲情失护、心灵失呵

留守儿童由于与父母长期分离,亲情缺失,家庭教育弱化,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成长环境均劣于受父母监护的儿童。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天等县,记者真实体会到留守儿童的生活境遇。天等县位于广西西南部,属典型的大石山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年均外出务工人员达13万人以上,占全县人口的30%。据统计,天等县共有农村留守儿童3.61万名,由于家庭监护不到位,农村留守儿童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生活失助、安全失保、学业失教、亲情失护、心灵失呵的“五失”问题。大部分留守儿童生活贫困、缺乏营养,爷爷奶奶大多年老体弱,无力照看孙子、孙女,留守儿童遭遇意外伤害、走失、非法侵害等事件常有发生。据统计,近5年来,涉及留守儿童的交通事故18起,受伤20人;涉及留守儿童的治安刑事案件36起;发生意外事故96起;溺水死亡12人;民警找回走失儿童14人。

这些冰冷的数据是留守儿童生存状态最真实的写照。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被天等县上升到维护和谐稳定的高度。经过几年努力,天等县涉及留守儿童的伤害、拐卖儿童等案件的发案大幅度下降,5年来未发生涉及留守儿童的强奸、猥亵案件;今年1至5月,天等县未发生涉及留守儿童的治安刑事案件,未发生涉及留守儿童的交通事故,未发生涉及留守儿童的溺水、火灾、中毒等意外事故。

流动儿童面临人格困境

被歧视、边缘化现象普遍存在

与农村留守儿童相比,在家乡与父母打工地之间流动的儿童是幸运的,他们能够与父母家人一起生活。以北京市为例,中国人民大学2012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市34.82%的流动儿童出生在北京,成为土生土长的准城市居民。然而,由于流动儿童的居住环境、家庭教育、社交环境等方面与城市儿童相差较大,两者在学习成绩、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出现明显差异。或隐或现的歧视使他们心理压力剧增,容易形成各种心理障碍。

据北京市教委统计,目前在北京的公办和正规学校借读的流动儿童超过10万人。记者在流动人口居住较密集的北京大兴区西红门镇和丰台区花乡进行了采访。这两个地区既有相对较高档的社区,也有普通居民小区。

记者走访了几家幼儿园。花乡和西红门镇除公立幼儿园外的多家幼儿园均接收外地户籍孩子,园内至少有一半的孩子是外地户籍,月收费从1000元至2500元不等,园内所有孩子享受的待遇完全相同。这两个地区的小学里也有相当部分的学生是外地户籍,有的学校只要持当地的房产证明即可入校,有的学校持派出所开具的居住地证明也可入学。在学校门口,一名流动儿童告诉记者:“我都听不懂我爸我妈说话,我在北京长大的,将来我也只能是在这里。”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的学校老师在统计成绩时是两种方式,一种面向全体学生,一种面向正式注册在校学生,也就是说借读身份的流动儿童除外。还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学生也会在潜意识中将同学分类:有户口的,没户口的。也就是说,所有的学生并没有真正融入到一起。一名学生告诉记者:“一些竞赛活动,只允许正式学生参加,所以在选拔和培训时,那些借读生都没有资格。”由此而生的被歧视、边缘化现象普遍存在。

【深度思考】

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最需要的是什么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正在形成一道历史的伤痕。父母一面听着孩子的哭诉,一面转身不顾孩子的感受;孩子一面渴望进城,一面又恐惧城市的生活。多年之后,人们也许在回望中才会懂得这道伤痕的意义究竟何在。

在人格发育过程中,儿童早期的环境和家庭教育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数据显示,上海、北京流动儿童犯罪率均超过当地户籍儿童,但在浙江流动儿童犯罪率与当地户籍儿童基本相当。与此相对应的,留守儿童的犯罪呈现多发和低龄化趋势。中国林业大学的一项心理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的情绪稳定性较差,对突发刺激反应强烈。

乡村留守儿童和城市流动儿童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在数千万留守儿童的背后,还有数千万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缺乏亲情和监护,流动儿童缺失平等的教育权利和就地高考的权利。从相当程度上说,正是流动儿童的权利缺失,直接催生了大量留守儿童的产生和发展。无论留守还是流动儿童,他们同样面对的是心理的孤独。他们过早体味到亲情的冷漠、金钱的能量、社会的不公平,这些足以让孩子心理失衡。

孩子最需要的是亲情,是公平,但是这种需要得之不易。目前,这种儿童生存怪象已经引起多方关注。当前,为了解决留守儿童的生活困难,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正在经济、教育、治安等方面加大关心力度。然而,在不改变本地经济发展状况的情况下,试图在农村就地解决流动儿童问题,根本就不是治本之策。因为问题的根源不在于怎样让留守儿童更幸福,而是怎样让他们脱离“留守”困境。而对于流动儿童来讲,给他们平等的教育权,是让他们不再困扰于自己特殊身份的最佳途径。比起现实的经济条件而言,这更能让孩子的心灵获得释放。

(本文部分素材由记者刘文杰提供)(记者 王莉莉)

[责任编辑:李家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