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而润其内,养德以固其本”。河南省襄城县人民法院秉承“文化育魂、文化聚人、文化凝神”的文化兴院理念,将2013年定为“法院文化建设年”。
立案大厅是法院的“窗口”,群众对立案工作的第一印象,就是他们心目中的法官形象。立案大厅在衡量群众与法院的关系上,起到“晴雨表”、“温度计”的作用。立案法官每天温文尔雅的微笑,就是法院的一张张“立案文化名片”。
法院像文化馆
在郑州工作的李女士进入取名“公正大道”的当事人通道,映入眼帘的是通道两边悬挂的“恨不解恨,唯爱释恨”等24张图文并茂的宣传版面,顿感诧异:这是法院,还是文化馆?走出通道,抬眼便看到“立案大厅”标牌,李女士才肯定自己“走对路”了。
“这是‘和谐文化墙’,按‘和为贵’、‘让为大’、‘礼为先’三个主题,择取名言俚语、民间口诀、历史典故、国学漫画等,弘扬和谐文化,彰显中华文化深厚底蕴。”刚想走向“立案大厅”的李女士,被口音标准、委婉动听的声音吸引,便走上前小声问情况。
一名当事人道:“从当事人通道进来便是‘和谐庭院’,诉讼引导员对群众先行义务解说,进行文化熏陶。”
李女士饶有兴趣地跟着队伍,耐心听、认真看。新旧二十四孝以图释义,以文明理,识字与不识字的群众都能看懂。十大古代断案故事、十大古诗文断案典故,传承中华几千年的法治文明,展示古代“法官”的司法智慧。冷冰冰、干巴巴的诉讼须知、风险提示等,被朗朗上口的民间谚语、图表漫画等予以诠释,通俗易懂,引人入胜。
走进立案大厅,李女士见大部分当事人跟自己一样,平静地坐在笔墨纸砚、茶水毛巾等日常用品齐全的便民服务台前,该写的写,该问的问,井然有序。立案流程图、受案范围、诉讼缴费标准等立案工作规则,被制成版面,上墙公示,营造出立案公开、公平、公正的氛围。
在场的当事人都说:“这样的工作,老百姓能不放心吗?”
法官像服务员
“爸爸,我爱您,您别收人家的礼物。”这是立案庭一位法官的14岁女儿写的“廉政寄语”,如此简单、直白的一句话,却真切感人,令人回味。
立案庭开展廉政文化进庭室、进家庭,在立案大厅摆放最高人民法院“五个严禁”、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十条禁令”展示台,干警随身携带“廉洁家庭提醒卡”,动员家属书写“廉政寄语”,把好家门,使每位干警健康生活、快乐工作。
70多岁的张老汉战战兢兢地走进立案大厅,看见工作人员身着“官服”,神采奕奕;胸带卡片,卡片上有照片、文字,但自己不识字也不敢问,唯恐话说不好招来一顿数落。老人在村里、家中被数落怕了,不敢轻易开口了。
“大爷,您请坐。”张老汉胳膊被人搀着,才回过神来,他被一张久违的笑脸感染了。“您有事,尽管说,这里就是您的家。”
张老汉的三个儿子不尽赡养义务,根在儿媳。所以,他打算不告儿子、只告儿媳,反反复复说了两个小时。接待人员平心静气听完后,释法明理。
见张老汉答应依法起诉儿子,接待人员当即代写起诉状,予以立案。张老汉如释重负:“从没人听我把话说完过,要是我的儿子、儿媳有你们一半耐心,我就不会麻烦你们了,这个‘家’真好。”
办案像是拉家常
嘀嘀嘀……立案大厅的电话响了。刘先生打电话称:李某向他借了8万元不还,下落不明,今发现其开的车停在街上,特申请对该车诉前保全,防止该车被转移。同时,提供10万元银行存单担保,密码马上短信发送。接待人员电话向银行核实后,当即办理立案手续并通知承办部门。
这种电话立案与网上立案、短信立案等,是该院借助科技优势开辟的“立案绿色通道”,简便、快捷。2010年以来,该院“立案绿色通道”立案1207起,占立案总数的15%。
“一场官司几代仇。打官司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有时候坐下来调解一下,效果会更好。彻底化解矛盾的方法就是好方法,请选择非诉调解方式。”立案大厅的引导员正在向群众介绍,并发放非诉引导书。
一些群众来法院打官司,其实是“争口气”。该院立案庭先不立案或预立案,进行诉前调解。调解成功后,矛盾双方减少了诉累,法院减少了案件数、执行难和信访隐患,节省了司法资源。
今年3月7日上午,诉调对接中心的圆桌边,坐了20多人。立案庭邀请县妇联、人大、人民调解员、村干部、群众代表等13名调解员,对6起婚姻家庭案件集中进行诉前调解。
“妇女是半边天,带孩子、做家务、干农活、养老人,她们勤劳善良。社会要尊重她们,作为丈夫更没啥说的。明天就是‘三八妇女节’,丈夫们要以诚意向自己的妻子献上祝福。”调解员们结合自己的感悟,循循善诱地叙说着。整个场面就像拉家常,当事人没有紧张抵触,各自抱起孩子、拉着妻子回家了。
优秀传统文化对群众法律观念、法律意识具有根深蒂固的影响,每到传统假日及其他节日来临之际,立案庭就集中开展“文化主题办案日”活动,根据每个节日的文化内涵,引导当事人知荣辱、明善恶、重品行,促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建设。(□ 张雅芳 周克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