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长安传真

二十六年风雨兼程 无悔青春树司法公信——记河南省濮阳县法院五星法庭庭长刘连军

2013-05-15 11:24:17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河南长安网 

在濮阳县法院,正当很多干警纷纷加入到滚滚铁流中,为上班而争分夺秒的时候,你经常会看到一个骑着山地车从容上下班的矫健身影,他就是五星法庭庭长刘连军。

1987年他从学校毕业后,就分配到濮阳县法院工作,这一干就是二十六年,从书记员干起,再到助审员、审判员、副庭长,到濮阳县法院五星法庭庭长。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都时刻心系审判工作的根本宗旨,时刻牢记执法办案的最终目的,时刻铭记自己的审判权是人民赋予的!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司法为人民,赢得了广大老百姓的拥戴和赞许。在任五星法庭庭长六年来,他带领该庭同志审结民事案件1000余起,未发生一起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今年更是被群众评为濮阳县“最美政法干警”。

态度——解开心结的万能钥匙

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是群众对刘庭长最大的印象,他打破了人们存在脑海中威严冰冷、难以接近的法官形象,接待当事人总是热情相迎,以诚相待,他认为司法为民就是真心为民服务,真情为民办案,让人民群众感到法官的亲切,感受到司法的温暖。

刘庭长常说老百姓都有着“饿死不做贼,屈死不告状”的思想,他们不到万不得己是不会到法院打官司的。不管是原告还是被告,都有他们的苦处,他们有的是辛辛苦苦打工却拿不到工资,有的是年老体弱子女不尽孝道,有的是跑断了腿却讨债无望,有的是饱经了婚姻的不幸。面对这些当事人,刘庭长要求全庭干警一定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一张笑脸,一把椅子,一句问候,尽全力打开他们的心结。所以刘庭长时刻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履行法官职责,不论案件是大是小,不论案情是繁是简,不论当事人是本地还是外地,也不管当事人明事理还是不明理,他都以真诚的态度尊重他们,热情接待,耐心倾听,认真解答,尽量拉近与当事人的距离,取得当事人的信任,得到当事人的认可。

今年正月十五刚过,刘庭长就遇到一件离婚案件的被告人屡次拒收诉状和应诉通知书的事,看到气急败坏、不讲程序的当事人,刘庭长没有着急,而是边询问情况边安抚,让其情绪稳定,跟他分析利弊,耐心地向他解释。真诚的沟通打动了当事人,也打消了他的戒备,遂即敞开了心扉,述说了他和妻子的是是非非。刘庭长耐心听完,对他的心情表示理解,并帮其认真分析了所面临的家庭困境,建议他采取正确、积极的态度和做法,配合法官做好他妻子的思想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挽救他的家庭。刘庭长又把办理过的离婚案例讲给当事人听,一个个鲜活的例子、一桩桩已结的案件,都深深触动当事人的内心,经过一个多小时的亲切交流和沟通,当事人终于在送达回证上签了字,激动地说:“你真是为民的好法官啊,对我们老百姓这么好,处处替我们着想,我听你们的,希望在你们的帮助下我和媳妇能继续好好过日子。”

调解——刘庭长的独家秘笈

调解优先、促进和谐,是刘庭长执法办案的第一追求。他说基层法庭的案件都是一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虽然事小,却错综复杂,事关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社会稳定,处理不及时或稍有不当,就可能导致矛盾激化,形成不稳定隐患。所以,司法为民,就得要尽心尽力化解矛盾,促进当事人互相理解,摒弃前嫌,握手言和,让当事人心情轻松地回到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中去。

记得前年刘庭长承办的一起排除妨碍纠纷案件,原告与被告因伙巷路的宽窄产生了矛盾,双方都没有办理宅基使用证,也没有政府的处理决定。根据本案的情况,是可以驳回起诉,将案件推给政府处理的,但刘庭长考虑到原告盖房急于从伙巷路上过车,又这么大年龄,还跑了这么长时间,同时也为了避免形成信访案件,就没有一驳了之,而是决定先行调解。刘庭长事无巨细,先同合议庭成员先听取了双方的意见,勘查了现场,又和村干部座谈,得知村委会、司法所对此事都调解过,均因原告年世己高,头脑固执,认死理,而未调解成。于是他把取得原告的信任作为突破口,花了相当长的时间,耐心听原告讲述,诚心诚意与其交流沟通,最终原告终于认可了刘庭长,认为刘庭长是真正可以解决问题的人,随后他和村干部结合以前调解的情况,提出让原告拿出300块钱给被告,被告按2米半宽给原告留出伙巷路,最终双方接受了调解方案,邻里间和好如初。固执的原告不再执拗,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还是刘庭长管事,一下子就帮我把问题解决了,俺谢谢你!”

公正——坚守法官的道德底线

公正公平、高效廉洁是刘庭长执法办案秉承的宗旨。他说执法办案是法院的第一要务,只有公正、高效、文明、廉洁司法,努力实现胜败结服,案结事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才能得到有效保护,司法为民才能得以实现。人民期待公正,也期待高效和廉明,迟来的公正不是真正的公正,权钱交易更没有公正,只有公正加效率、加清正廉明才能真正体现司法为民。因此他在坚持调解优先的原则下,能调则调,当判则判,对那些确实不能调解的案件,及时依法判决,做好判前释法,判中说理,判后答疑,文明执法,廉洁办案,让当事人信得过,想得通,予以认可,努力实现服判息诉。

去年,刘庭长亲自主审的一村民小组诉刘某所有权纠纷案,涉及到一个小组的集体利益,立案前组民就嚷着要上访,处理不当有可能引发集体信访。该案原告村民小组诉称106国道扩宽时,将国道西侧该小组的房屋等设施拆除,拆迁补偿费9万余元被刘某领走,要求刘某归还。而刘某辩称拆除的房屋等物品是粮所转让给他的,应归自己所有。但双方均没有产权所有证明。接到案件后,刘庭长就尽力进行调解,经过几次调解,双方互不相让,一看调解无望,就及时开庭做出了判决。根据开庭审理和调查走访的情况,结合相关法律规定,刘庭长写了长达10页5000多字的判决书,对本案拆除的建筑物所有权归属,赔偿款归谁,进行了详细分析论述,对双方的观点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驳斥和采纳,最后权衡双方利益,判决刘某从领取的赔偿款9万余元中扣除维修费15000元后,将下余赔偿款归还村民小组。审理期间,小组负责人多次邀请刘庭长吃饭,都被他婉言谢绝,宣判后,双方均服判。一起集体纠纷被平息了,人们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和生产,村庄也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法官不是官,是一种靠良知和人格用公平正义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职业,是一份高尚的职业,因为它可以让纷争化解,让破镜重圆,让老人有所养,让辛酸的人感到温暖,让人性更加真诚。”在最美法官事迹报告会上,刘庭长动情的说。虽然他所做的一切都平平常常,但在这平常的点点滴滴背后又有着不平常的司法为民之心,正是有和他一样法官们的真诚付出换来了老百姓对他的拥戴和赞赏,换来了法治天空的和谐与璀璨。

[责任编辑:李家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