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干警讲述

最大的乐趣是读书

2013-05-15 10:33:01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法制日报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是新中国法和法学发展的“黄金时期”,而77、78、79级法科学生(俗称“新老三届”),则是其中的参与者和见证人,为中国的法治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那么,“新老三届”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在他们考入大学成为“法律人”之前,他们又是怎样的一种人生经历?这种经历显示出了怎样的时代特征、社会背景?我们又能获得一些怎样的人生感悟?这些,可能是年轻的法科学子希望了解的。

    为此,本专栏决定刊登一些“新老三届”法科学生的回忆文章,一起来怀念那段逝去的岁月,体味法治文明的进步。我们将首先连载北京大学法律系77级学生、华东政法大学校长何勤华教授的两组回忆文章:“火红的年代”和“激情燃烧的岁月”。

    书是“精神鸦片”

    总体而言,当时的书还是比较少的,可读性强的书更少。所以一旦借到一本好书,我一般都要看上好几遍,书里面许多有趣的情节、对白也都能背诵出来。六年半持之以恒的读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忘却了由于在农村苦役般的体力劳动带给我的艰辛和痛苦。马克思说,宗教是人类的精神鸦片,我认为,书籍本身也是一种“精神鸦片”。

    每一本书,都有一个故事,或者无数个故事,都在讲述着一些人生经验或自然、社会的客观规律。当我翻开书的时候,我就会被书中的故事,或者这些人生经验、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所陶醉,所打动,而沉浸在书本之中。此时,我就忘却了周围的一切:艰苦的体力劳动,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烦恼。在六年半的农村生活中,读书是唯一能让我摆脱痛苦、真正愉悦的事情。西方进化论者认为,让人区别于动物的是劳动,而考古学界的最新成果表明,有些动物也能进行劳动。我想,能够读书,才是人类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吧?

    读书的感悟多多

    大量地读书,第二个收获是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让我看到了在狭小的农村劳动生活之外广阔的天地,而且对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不仅是讲述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讲述革命道理的马恩和毛泽东的著作,就是上述杂书,看了也是让人感悟多多。

    我记得看了《青春之歌》(杨沫著,中国青年出版社)之后,当时对林道静和余永泽的感情,完全是站在作者之同一立场上的,认为在国家、民族兴亡之际,作为一个爱国青年,怎么还可以继续呆在学校里搞“学问”而不上前线呢?

    同时,认为林道静作为要求上进、要求革命的热血青年,嫁给余永泽这么一个自私自利的地主的儿子,真的是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总之,在当时,我是完全同情林道静,谴责余永泽,而支持卢嘉川的。

    看了《前驱》(陈立德著,人民文学出版社)之后,我当时最为崇拜的并不是主人公连长万先廷,而是营长齐渊。我佩服他的气度和胸怀。当时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个情节是:乡村大地主姚甫臣,为了管束受革命青年李剑影响的女儿姚玉慧,请内侄齐渊来做家庭教师,以阻止女儿的革命倾向。开始姚玉慧对齐渊十分反感,因为李剑不仅热情奔放,还是一个诗人,且已经和她陷入了爱河,而齐渊,稳重、深沉、言语不多,完全没有李剑那种诗人的热情。但没有想到的是,齐渊不仅是家庭教师,大学二年级学生,而且还是一名参加过“五四运动”的比革命青年更成熟的共产党员,其内涵比李剑更深、更广,姚玉慧在不知不觉中,又喜欢上了齐渊。她的感情开始在两个人中间挣扎,无法做出选择。刚开始和李剑分手时,她几乎每天都要给李剑写一封信,后来是两天,再后来是一个星期,再后来就更稀少了。

    此时,按照作者的说法,只要齐渊对姚玉慧说一句,我爱你,她就会毫不犹豫地投入齐渊的怀里。但齐渊没有这么做,尽管他内心里也已经深爱她,但他克制住自己的感情,悄悄联系了李剑,在一个风大月黑的夜晚,帮助姚玉慧逃出封建家门,和李剑双双转道上海,去了日本。

    当时,看了这一节,我就在想:人们不是常说爱情是专一的吗?姚玉慧怎么会同时爱上两个男人呢?人们不是常说爱情是自私的吗?齐渊怎么会把自己深爱的女孩让给李剑呢?看来,爱情是很复杂的,今后要好好研究。

    看了梁斌的长篇小说《红旗谱》,感触就更深了。书中的有些对白,至今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如当主人公之一江涛将自己的照片,交给女朋友严萍,严萍让其父亲严知孝评价时,严知孝就说了一句:人在20岁左右时,相片怎么照怎么好看,一过了岁数,便怎么照怎么不好看了。当时我还不到18岁,对此话的深刻内涵尚无法理解,但已经感到这句话很有意思。

    又如,江涛因参加革命,最后被国民党抓起来,判了12年徒刑。严萍得知了这一不幸的消息后,痛苦得一时无法言语。作者的旁白就是:12年,对于宇宙而言,只是一眨眼,但对于人生而言,则是多么地漫长。而对于一个少女而言,那又意味着什么呢?青春能有几个12年呢?看到这里,真是唏嘘不已,我的伤感和惆怅,一直延续至今!我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也油然而生,至今未曾泯灭!

    总体而言,六年半的持续自学,让我读了许多书,虽然读的这些书没有显出立竿见影的效果——自己没有能够成为一个像《艳阳天》的作者浩然那样的农民作家。但在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时,读过的这些书,开始派上用处了,它们帮助我顺利地考上了北京大学。

    所以现在有时学生让我写一句勉励的话时,我给他们题词最多的就是:“天道酬勤”!“只要你付出了,总会有所收获”!  (《激情燃烧的岁月》连载之十一)  何勤华

[责任编辑:季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