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地方动态> 河北

河北:14件提案献策“舌尖上的安全”

2013-05-13 08:57:26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河北日报 

    日前曝光的食品安全案例让人触目惊心。如何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保障餐桌上的安全?今年以来,河北省各民主党派、广大省政协委员积极履职———

    □记者 薛惠娟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09年6月1日)施行以来,我省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建立健全了工作机制,加强了食品安全监管。今年以来,有关民主党派、省政协委员向省政协提交14件提案,为餐桌安全建言献策。提案中提出,虽然我省加强了食品安全监管的组织协调、明确了分段监管的职责、开展了重点食品安全的联合整治,但食品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从源头、生产到流通的各个环节都存在安全隐患,人民群众对食品缺乏安全感。食品安全监管多头分段监管、难以形成监管合力等问题,更应引起思考。

    十几个部门管不好一桌菜建议:改革监管体制形成合力

    “打个比方,一个卖糖葫芦的如果一只脚在食品店内,一只脚在店外,这时他到底是归工商还是城管监管?这就存在争议。”在基层分管食品安全工作的省政协委员治秀芳的描述,反映出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部门职能交叉、权责不清的现状。

    按照我国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监管涉及卫生、农业、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商务等多个部门,而这些部门是按照从原材料到产品、市场、餐桌的顺序进行分段监管。

    治秀芳委员认为,这样就常常导致部门权责不清,谁都管又谁都不管,或者不能有效实施管理,很容易出现监管的漏洞和死角,造成资源分散,难以形成管理合力,形成“九龙治水水不治”的尴尬局面。同时,现在省、市、县三级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作为食品安全的牵头部门,只承担食品安全工作的综合协调职能,没有相关的行政处罚权,直接导致说话不硬、腰杆不硬、监管乏力。

    近年来,各级政府制定出台了许多食品安全方面的法规、规章,而这些法规、规章大多是为规范食品卫生某个环节和领域里食品生产、经营、监管行为的“部门法”。治秀芳委员提出,这些部门法与基本法之间衔接性差,有的互相“不说话”,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许多漏洞和互相牵扯的地方,从总体上弱化了法律规章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刚性力度,也使得具体工作部门不好操作。

    为此多份提案中建议,尽快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进行改革,形成合力,发挥高效、统一、权威的食品安全监管效能。

    治秀芳委员建议,整合监管机构,实现从“分段监管”到“分类监管”的体制转变。即以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为基础,整合质监、工商、食药、农业、畜牧、商务、卫生、粮食等多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成立综合性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原材料、生产加工、市场流通、餐饮等各阶段进行统一监管,实现食品安全从“多部门分段监管”到“单部门分类监管”的体制转变,彻底解决过去食品安全监管领域职责不清、工作推诿扯皮等老大难问题。

    省民革建议,实行各个环节登记制度,无论是生产环节、流通环节还是消费环节,都要有人负责、有信息留下来,方便全程监管和追查,哪个环节出现问题而没有监督到位,就追究那个环节的责任。同时,应加快打造食品质量追溯管理体系,加大质量安全监管力度。

    一两次联合执法、打几次冲锋,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建议:联合执法实现常态化严打

    “面对食品安全方面出现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很有必要及时开展部门联合执法行动。”省九三学社在调研中发现,从实际情况来看,有的食品问题复杂,仅靠一两次联合执法、打几次冲锋是不行的。有时部门联合开展整治行动,只是走了一个漂亮的过场。各级召开会议工作部署,做个“制止”、“打击”等简单的口号宣传,再开展一次部门联动的刮风式的执法,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的只闻声音不见效果的执法方式,还容易导致问题更加严重。

    省九三学社建议,在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的统一协调下,部门联合执法应形成常态,每月或每季度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食品、重点区域开展巡查和暗访,主动摸清食品安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对重点的食品安全问题,要有不解决问题决不收兵的决心,实行挂账督办,一项一项地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持续跟踪检查,改变一阵风的突击式执法方式,确保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治秀芳委员也呼吁,从质监、工商、畜牧、食药、商务、公安、城管等部门抽调专业骨干,成立市区两级联合执法队,同时将这些部门承担的食品安全执法职能划入同级食品监管部门。由市食品监督管理部门定期组织开展跨区域、跨行业的联合执法、监督检查、集中办案行动,提高工作效率,形成常态化严打机制。

    “应严格执法,确保加大对食品领域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省九三学社建议,凡出现食品安全违法违规情况,从快顶格处理。该停业整顿的停业整顿,该取缔资格的取缔资格,该移送司法机关的移送司法机关。提高制售假劣毒害食品的风险成本,才能真正震慑食品违法违规者。

    日常监管仍在靠“鼻闻”、“眼看”等原始手段建议:整合各部门检验检测资源

    “当前,食品安全执法监管装备落后,日常监管仍靠停留在‘鼻闻’、‘眼看’等原始手段。”省政协委员刘苏提出,相关监测技术指标、检测手段远远不能满足食品安全治理需求,检测指标、手段落后于制假技术。

    省九三学社也发现,在食品安全执法过程中,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指标检测,无法对执法提供有力的依据。比如执法人员没有仪器对市场上销售的肉品水分、瘦肉精,蔬菜的农药残留等项目进行及时检测。

    “应建立各有关部门的互联互通技术平台,整合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检测数据相互承认,避免重复建设。”省政协委员邓群利建议,与国际接轨,培养高级检测技术人才,引进先进检测设备,提高检验检测能力,发展壮大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增加检测结果的公信度。

    省政协委员姚会亭建议,要加大食品安全重大科技工程专项的投入,提高食品安全科学、技术研究和装备研究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提高食品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管能力。

[责任编辑:王春圆]
相关报道

·守卫“舌尖上的安全”靠严惩更靠严管
·重典维护“舌尖上的安全”
·监管整合能否还“舌尖上的安全”?
·代表委员建言舌尖上的安全:是顽疾 就要用猛药
·保卫“舌尖上的安全”
·广西打造"舌尖上"的安全 强化食品安全保障

·广西打造"舌尖上"的安全 强化食品安全保障
·李克强: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保"舌尖上的安全"
·护航“舌尖上的安全” 中国多地打响食品安全保卫战
·黑龙江:保卫“舌尖上的安全”
·李克强:筑牢食安防线 确保"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