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长安播报

重访汶川地震“最坚强女警”蒋敏

2013-05-12 16:27:50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公安报 

  手握希望的绳索,追寻重生的幸福

  重访汶川地震“最坚强女警”蒋敏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蒋敏、蒋晓娟、邓波、唐树兵……一个个闪亮的名字再次浮现眼前。

  5年来,以他们为代表的汶川震区千万公安民警掩埋伤痛,砥砺前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时间、生命和爱的力量的伟大,触摸到了他们血脉里的坚强不屈和乐观向上。

  因为他们,岁月静好、山川平安!

  因为他们,祖国祥和、人民安康!

  “宝宝,你曾经有一个姐姐叫睿睿,你们的眼睛都这么大。妈妈爱你们,知不知道?”牙牙学语的孩童听不懂妈妈的话,他扑闪着大眼睛贴上妈妈的脸颊,甜甜地笑。

  蒋敏凝视着怀中的孩子。他的一颦一笑,竟与女儿如此相似。

  窗外,残阳如血,令时光凝滞。

  5年前,汶川的那场特大地震夺走了蒋敏的10位亲人,其中有她最亲爱的女儿和母亲。很长一段时间,蒋敏都有意避开关于女儿的所有话题。而现在,她开始主动提起女儿,甚至还会像这样喃喃地告诉儿子。

  细小的变化,艰难地渗透到伤者蒋敏的心中。5年,蒋敏终于坚强地从痛苦中走出来,并从亲人、朋友和陌生人的回应和帮助中不断汲取重生的力量。

  “时间是最好的疗伤药,一直都是。”蒋敏平静地说。

  握住你的手,重建家园

  “很多东西在困难的时候才显现出它的珍贵。因为共同经历过那种撕心裂肺的痛,反而会更懂得舍弃和珍惜。”

  28岁,是蒋敏人生中的分水岭。一场地震将她瞬间变为一个失去母亲的女儿、一个失去女儿的母亲。而丈夫,成了这凄风苦雨中最令她温暖的一缕光。

  2002年,22岁的蒋敏与郑午喜结连理。丈夫喜欢与她逗趣:“第一次见你,我觉得你好壮。”

  “我还觉得你比我矮呢!”蒋敏不服气地顶了他一句。

  话虽如此,但郑午带给她的却是满满的感动。蒋敏记得,每当一起走在马路上,郑午总走在她的外侧,免得她被过往车辆碰到。“这个人值得依靠。”蒋敏在心里偷偷地点头。

  他们是令人羡慕的一对。有6年多的时间,蒋敏在彭州,而郑午在成都工作,两地分居的生活反而成为两人甜蜜的记忆。女儿的出生,更为这个小家锦上添花。

  然而,突如其来的灾难,让这个曾经幸福的家庭支离破碎。蒋敏在当时异常坚强地选择了坚守救灾一线。于是,郑午只身踏上了前往北川寻亲的路。当他满脚血泡地走到北川,眼前触目惊心的废墟令他震惊:家在哪里?女儿在哪里?

  他能找到的,只有脸色青黄、憔悴不堪的妻子。郑午强忍悲痛,安抚着蒋敏。

  一天,蒋敏在一扇门外偶然听到了丈夫的哭声。

  “他避开我,在一个隔间里哭得那么伤心。他觉得他必须坚强,但其实我们都已到了崩溃的边缘。”在蒋敏的印象里,那是婚后丈夫第一次流泪,那隐忍的哭声撕扯着她的心。“孩子没有了,我们爱其他的人吧,你和我都能为他们做些什么。”离开时,郑午对蒋敏说。

  蒋敏更加拼命地投入到救灾工作中。她试图用疯狂的工作占满自己所有的时间,不给悲伤留一丝缝隙。就这样,整整5天5夜,蒋敏没有休息。直到5月17日凌晨,她看到了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恍惚中,这睡熟的孩子似乎正是自己的女儿。突然,她的眼前一黑,整个人就倒了下去……

  这一幕,被央视记者用镜头记录下来,也被亿万观众在心中永远定格下来。

  地震后的第一个春节,蒋敏随丈夫在婆家过年。看着与女儿同年出生的小侄子,蒋敏悄悄哭了。

  “再生一个吧!”亲人们都劝她。蒋敏理解亲人的苦心,可此时,她觉得再要一个孩子就是对不起天上的女儿。在街上,每当遇到像女儿睿睿那么大的孩子,她就直勾勾地盯着,恋恋不舍。

  2009年,组织上考虑到蒋敏与丈夫长期两地分居,将蒋敏调往成都市公安局。

  丈夫是细心的。在成都的新家中,女儿的所有照片和玩具都被他收起来了。空荡的屋子里,只有两个人。他们有时说话,更多的时候是沉默相对。

  初到成都,各方面的不适应令蒋敏更加思念亲人。这一年春节,正在厨房切鱼的蒋敏忽然想起,妈妈在世时最拿手的菜就是水煮鱼。妈妈亲手为她针绣的“勾肚儿”腰带,就那样安静地陪着她。每次摸着那一针一线绣成的牡丹与红梅,蒋敏的泪就不住地往下掉。

  太多的细节充斥在生活中,勾起回忆,勾起悲伤。然而,日子总还是要过下去的。伤痛袭来时,蒋敏读诗,读散文,读她中学时代最喜欢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她用各种方式强迫自己振作起来。

  蒋敏意识到,许多人遭遇的苦难比自己更重。我的一位战友在去龙门山了解灾情的途中遇到余震,从此杳无音讯。他的妻子后来也去世了,如今只剩下9岁的女儿。想一想他们,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还有什么不能放下的呢?”蒋敏一遍遍开导着自己。

  2010年的一天,丈夫认真地望着蒋敏:“咱们再要一个孩子吧!”没有孩子的家庭是不完整的,蒋敏比任何人都渴望有自己的孩子。新的念头悄然生出,她开始认真地从心理上为崭新的生命做好准备。

  “我要再生一个宝宝。”直到2011年,第一次,蒋敏把这个愿望清清楚楚地说出来。也许是天上的人也在祝福着蒋敏,这一年,她真的又怀孕了。

  “生了,男孩,7斤8两!”2012年7月,当医生跑来报喜的那一刻,蒋敏的泪铺天盖地。是因为激动,还是因为累积了太多的渴望和思念?到现在,蒋敏都找不到一个明确的理由。她只记得自己痴痴地看着那个小生命,不愿意挪开目光,哪怕一分一秒。

  郑午小心翼翼地抱着儿子,就像孩子马上要掉到地上。“他一直笑,一直笑,可眼泪就那么掉下来了……他打电话给家里人,语无伦次,激动地只有傻笑。”蒋敏说,孩子学会的第一句话是“爸爸”。

  “景”,是全家人送给孩子的名字。“就算是‘风景这边独好’吧。我希望他能快乐健康地成长,长大能做个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人。”蒋敏说。心存感恩和希望地生活 “我是不幸的,而我又是幸运的。是全社会给我的爱,温暖着我、支撑着我熬过了最痛苦的时刻。有爱,就有希望;有爱,我们就会更加坚强。”

  灾难已经过去了5年,但蒋敏仍会想起她的第一个工作单位——北川县公安局擂鼓镇派出所,那一年,她失去了36名同事。

  那时候,蒋敏没日没夜奋战在救灾一线。她相信,纪念逝者的最好方式就是和活着的人一起战斗。

  如今,蒋敏已从彭州来到成都,在市公安局反恐处任政治协理员。

  这是一个地震后新成立的部门,却对应着成都市公安局十几个部门的“三件大事”——政治前途、经济待遇、后勤保障。

  新的工作给蒋敏带来新的压力:工作内容更加庞杂,比如要统计民警的福利、工资,还要挖掘民警们的闪光点,写出为大家申请表彰奖励的各种材料。

  “蒋姐默默地为大家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些可都是跟民警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大事啊!”反恐支队的同事江维春告诉记者,在这个新成立的队伍里,有这么一个“英雄式”的人物,很鼓舞士气。

  的确,在某种意义上,蒋敏已经是一位“英雄”。苦难过后,各种荣誉接踵而至。2008年,蒋敏被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荣誉称号和“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09年,她荣获“第七届中国十大女杰”荣誉称号和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012年,她作为公安系统中为数不多的女代表,在北京参加了举世瞩目的党的十八大。

  除了这些荣誉外,蒋敏还收获着许多陌生群众发自内心的关爱。

  有一次,蒋敏抱着孩子刚上公交车,就被一位大姐认出来了。“你是蒋敏吧?快来坐下!”大姐边说边起身,硬把蒋敏摁到自己的座位上。下车前,那位大姐拉着蒋敏的手说:“看到你又有了孩子,我真为你高兴!”

  5年间,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人群中投来的每一个温暖目光、每一句宽心的话语,都令蒋敏深深感动着。

  “亲爱的亲,你在忙啥子呀?”每隔几天,彭州的好友钟玮就会给蒋敏打个电话,她们俩总有聊不完的话题,如果赶上周末,两人常能一口气聊上半个小时。

  2007年冬天,钟玮第一次见到新同事蒋敏。彼时,钟玮25岁,蒋敏27岁。年龄相仿、职业相近的她们一见如故,成了好朋友。“亲爱的亲”,是这对姐妹沿用至今的昵称。

  地震当晚,钟玮陪着蒋敏不断拨打着北川县家里亲人的电话。突然,蒋敏拉着钟玮的手,失神地问:“玮玮,你说,一个妈妈,要照顾两个年老的人,还要拖一个两岁的小孩子,他们能不能从6楼活着出来?”那一刻,钟玮心痛到无以复加。

  距离并未隔断她们之间的友谊。蒋敏调到成都后,钟玮仍每隔几天就打来电话聊上一会。她小心翼翼地从蒋敏说话的语气、语速、谈话内容上来“听”蒋敏的心情。钟玮知道,蒋敏不是一个善于表达自己的人,如果不引导她说出来,许多苦和疼就会一直闷在她心里,积成一座座大山,压得她无法前行。

  令钟玮欣慰的是,虽然悲痛,但蒋敏始终坚强。“在主观意识上,她从没把自己当成一个应该同情的角色。”钟玮告诉记者。

  然而,鲜花与掌声、镁光灯与报告台,所有闪闪发光的一切,都没有使这个来自北川的羌族姑娘改变。“我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做的都是我该做的事。”蜂拥而来的媒体,让她直到现在还本能地逃避。她只想做好一名普通的人民警察。

  在钟玮看来,5年后的蒋敏一如当年那样率真、平淡,不会去刻意做什么,是怎么样就怎么样。“她并没有把自己放在一个英雄的位置上,只求努力地做好自己。唯一不同的是,她会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

  现在的蒋敏知道,纪念逝者的最好方式,就是心存感恩和希望,努力地生活。“人不可能一辈子生活在阴霾之中,总要前行。苦难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既然来了,我就迎接它,但我还是要过得好、过得精彩。”

  换了新发型的蒋敏微笑着,大大的眼睛那么明亮、那么有神。

  (记者 王文硕 王自然 蒋波)

[责任编辑:朱诗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