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是中国民歌的基本体裁之一。近年来,福建省德化县公安局结合本地特有的山歌文化,创新推出寓教于乐的 “唱山歌话平安”普法宣传方式,广受欢迎,有效提升了群众的安全法制意识和参与社会治安的积极性。
山里人唱山歌表达质朴情感
“娘仔生水人人爱,亲像仙桃采不来,那可甲娘汝作阵,恰好三伯对英台。”“哥你做人要自尊,香花毒草总要分,路边野花随便采,最后无某(妻)有你份。”像这样的情歌对唱,不管是在德化农村的山川田野,还是在繁华城区的公园广场,都能不时听到,婉转优美的曲调时常引来许多路人驻足。
德化县地处戴云山中部,广大农民居住在大山深处,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没能接受正规教育,有的人连普通话也听不懂,然而他们却都能哼上几句山歌,歌词内容一般都是他们根据自己的劳动或思想感情即兴编创的,感情真挚、朴实,无须伴奏,或对山而歌,或席地而唱,或边走边吟,或相向对答。他们用自己独有的方式解除一天耕种的劳累,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随着时代的进步,山里人的文化生活逐渐丰富起来,山歌的演唱形式和内容也不断改进。在歌词编排上,善于借景抒情,主题自然明了;善于借助典故,使听众容易理解;善于表达真情实感,却不乏诗意和美感。朴实、自然、清新的曲风广受群众欢迎。
2009年,德化山歌被列入第三批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些中小学校还专门开设了山歌课程。进城务工农民也把他们的习俗带进城里,业余时间,经常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演唱山歌,带动城里人也纷纷加入山歌演唱队伍,在城区掀起一股山歌热。
编写平安山歌开展普法宣传
“德化山歌历史悠久,老少村民都会唱,如果能把法律法规知识、安全防范常识等内容编成通俗易懂的山歌,群众一定会喜欢的。”去年6月,深受山歌文化感染的德化县公安局领导提出了利用山歌这一载体开展普法宣传的想法。
65岁的徐衍贯是一名山区护林员,已经工作40多年,从小就爱唱山歌,先后编写了几十首山歌,唱响在巡山路上。听说公安局要用山歌形式进行普法宣传的消息后,徐衍贯主动请缨,利用业余时间编写了十多首朗朗上口的平安山歌,还在走村串户的森林巡护工作中当起了平安山歌义务传唱员。就这样,平安山歌在群众中传唱开来。
“节日到来人人喜,赌博歪风不可起,违法行为害自己,左邻右舍要远离。”“唱着老徐教给我们的平安山歌,不仅能解除疲劳,还可以学习到好多法律知识,知道了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违法的,好处多着呢!”近日面对上门走访的派出所民警,村民叶大妈滔滔不绝。
“前几天,我还想召集几个朋友小赌一把,打发一下节日闲暇时间,听叶大妈这么一唱,立即就放弃了‘小赌怡情’的想法……”在民警面前,外出打工返乡过节的小周如是说。
民警学唱山歌助力平安建设
传唱平安山歌的做法在部分区域取得成效后,德化县公安局立即着手在全县推广。
在歌曲创作上,他们一方面鼓励民警立足岗位开展创作,另一方面主动与教育部门、民间文化团体等沟通,取得他们的支持。经过一段时间的征集,上百首兼具知识性、趣味性的,关于法律法规、安全防范的平安山歌“破茧而出”。
为了扩大平安山歌的影响力,该局一方面组织广大民警特别是派出所民警掀起学山歌、唱山歌热潮,一方面雇请专业的山歌表演队深入农村进行演唱。同时,该局还与文化出版部门联系,将上百首平安山歌整理成册,收录进德化山歌集,并把演唱视频刻成光碟发给相关部门和群众。
德化县原南埕中学被建设成为该县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后,全县的中小学都要安排学生到该基地进行社会实践。德化县公安局主动与教育部门沟通联系,在该基地开设 “平安山歌”课程,用歌声陶冶孩子们的心灵,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唱着老师教的平安山歌,不仅让我们接受了德化传统文化教育,丰富了我们的课余生活,还让我们学习了很多安全防范知识,回去后,我要把学到的平安山歌唱给父母听,让他们也接受一下法制教育。”前不久,刚刚在基地学会平安山歌的小峰对兼任基地副主任的南埕派出所所长郑长结说。
“戴云山川弯又弯,今日山歌说安全,遵纪守法不能忘,警民联手保平安。”塔雁小区保安员小徐歌声刚落,长期开车跑运输的张师傅也不甘示弱:“各位司机驾驶员,安全第一记心间,车行路上要慢点,车速过快很危险。”在最近社区组织的一次休闲活动现场,群众对这种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赞不绝口,争相传唱。
在平安山歌的助力下,德化县的治安工作和平安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不断提升,刑事案件发案量稳步下降。
德化山歌
德化山歌历史悠久,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晚唐,归德场(今德化县)场长颜仁郁“有诗百篇,传于民间”,民间美称其为“颜长官诗”,诗有《农桑》《朱门》《客路》《边庭》《城市》《贫女》《负薪》《空门》《山居》《渔父》十门类(各十首),反映封建社会农家、朱门等各阶层的现实生活,颜仁郁所作诗歌长期以来在民间广为传诵。明清以来,德化农村戏曲、木偶戏、高甲戏、布袋戏、舞狮、舞龙等文化活动的兴起,推动了德化山歌的繁荣发展。
德化山歌的种类有情歌、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生活歌等,以其本土方言演唱;有明显的民间口传编排特征;歌词押韵,语言精练,章法段落分明;歌声婉转动听,易于传唱,表演形象生动、自然朴实。2009年,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