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人生”扬帆起航
——苏州市姑苏区法院初任法官导师结对仪式侧记
5月2日,苏州市姑苏区法院初任法官导师结对仪式在2号审判大楼会议室隆重举行,23名青年干警的“法官人生”扬帆起航。
从门口望去,会议现场桌椅呈“四方形”居中摆放。
右边,21名中青年结对导师有序就坐,他们年富力强有威望,平均年龄39周岁,平均办案年限13.76年,庭长4人,副庭长16人,审判长1人。
左边,与导师相向而坐的是23名待结对初任法官,他们学历高,个个法学硕士;他们年纪轻,最小26岁,最大29岁,平均年龄27.3岁。
智 慧:
在“表态发言”间流露
9点30分,会议正式开始。导师代表凌晓明与初任法官代表王丹妮分别作表态发言。
“在座初任法官都是家门、校门、法院门‘三门’法官,”往往被批评为‘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心高气傲’的‘三高’法官。”凌晓明的“开场白”乍听起来有点“刺”。
“政治思想要好高骛远。深刻思考、领悟上级文件精神、领导讲话及工作部署,谓之‘好高’;结合职业特点与自我目标,制定计划,规划未来,鞭策自己,谓之‘务远’。专业成长要眼高手低。善于从小事、小案、小问题洞察大社会,要从高度看问题,从大局看效果,谓之‘眼高’;勤于动口动手,从细节、小事入手,以小聚大,谓之‘手低’。廉政建设要心高气傲。多上书桌,少上酒桌,谓之‘心高气傲’。”会场不禁响起热烈的掌声,原来凌晓明把三个听起来有点“刺耳”的“三高”作了全新的解读。
“作为初任法官,我们应该做什么?很简单,做人、做事、做学问。这是我们开展日常工作的三个‘维度’,也是我们终生需要践行的命题。怎么做?对此,我困惑,但与其苦苦寻找‘捷径’,不如搁置疑问、俯下身子、甩开膀子、迈开步子去做……”王丹妮短小的发言提振人心。
进 取:
在“思绪纠缠”里映射
导师与初任法官代表的发言在延续,在座初任法官的思绪在波动。程广超一直紧绷着脸,他紧张啥?
“我想要潘宇容法官做我的导师,因为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的她有着深厚的法学理论功底,而且从事民事审判工作多年,经验丰富,还有就是她逻辑思维清晰,快人快语,要是能做她的学生,工作学习肯定很快乐!”程广超心里打着如意“小算盘”。
10点整,党组成员、政治处主任尤慧宣读初任法官与导师结对名单,“张捷为赵义东导师、凌晓明为王丹妮和杨晓迪导师、李明为耿彬彬导师、杨正东为黄瑶和翁迎晓导师,潘宇容为程广超导师……”
程广超如愿了,但黄瑶却好像并不开心,“21位导师里面,就凌庭长和杨庭长分别结对2个初任法官。他们是庭长,本来工作任务就比较重,怎么能带得过来啊!”这位苏州姑娘有点“小心眼”了。
“他们俩是庭长啊,庭里的大案小案都得他们过目,有的疑难案件是他们亲自审,跟着他们才叫锻炼人呢!”一旁的刘艳林点拨一下,黄瑶不吱声了。
责 任:
在“未知期限”上凝聚
紧接着,21位结对导师分两批,依次从院党组手里接过“聘书”。
“比我立功受奖的证书要大好多!无论从聘书制作外表还是从聘书内容撰写,无不体现出院党组对青年法官培养的高度重视!拿在手里,感觉导师的责任好沉好沉!”导师张捷语气很坚定。
“不知诸位导师是否注意到,你们的聘期是‘自2013年5月起’……”副院长杨晓春话音未落。
“无期!”不知在座哪位脱口而出,反应敏捷。
“对,你们作为导师的责任是没有期限的!”院长王侃说,“初任法官导师制是一项运行得比较成熟的工作机制,但我们要打造自身特色,突出重实效、重实战、重实绩的‘三实’方针,为姑苏法院的科学发展培养出坚实的人才梯队。”
顿时,会心的笑声洋溢会场内外。
□通讯员 王达雷 /记者 徐 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