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和创新法律服务工作,北京西城区什刹海街道司法所整合辖区法律服务资源,突出做好“四个一”特色工作,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设立“什刹海法律服务热线”
2007年,什刹海司法所探索创新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模式,设立了“和霞热线”。热线每天接听社区居民电话咨询,接待群众来访,调处了大量民间纠纷。为进一步整合地区资源,提升工作水平。2012年,“和霞热线”正式更名为“什刹海法律服务热线”,热线每天由司法所聘请的专职调解员与巡回法官及公益律师共同接待群众来电来访,解答各类法律咨询,调处各种民间纠纷。此外,“什刹海法律服务热线”还作为“什刹海热线”微博的实体补充,进一步健全了街道的法律服务体系。
开设“公益法律服务室”
为帮助辖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法律服务,使居民及时了解司法行政工作动态,更好地加强政府与居民之间的联系,建立了热线法律服务岗,与中咨、雄志、上泽、天元、东易等五家律师事务所律师签订“什刹海热线法律服务责任书”,组织律师等法律服务工作者坚持每天轮流坐班接待居民法律咨询,解答群众来访和问题。公益法律服务室设立以来,共协助街道办事处及各科室审查合同等各类法律文书87份,为街道的依法行政提供了法律保障。截止目前,公益律师共接待居民法律咨询753人次,司法所组织公益律师在街道各个社区开展法律讲座15次,听众700余人,发放普法读物500余份,实现了街道法律服务的全覆盖。
创办“什刹海热线”微博
“什刹海热线”微博是北京市第一家司法所官方微博。在创立之前,司法所开展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一直是以与居民面对面解答咨询、电话咨询、发放法制宣传材料、设立宣传橱窗、制作宣传展板等形式开展的。这种传统的模式成本高,受众面小。2011年,“什刹海热线”微博的创立,突破了传统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传媒平台,以较低的工作成本,利用高科技网络技术,运用“微博”宣传法律知识、了解群众法律需求、给予群众法律援助。进一步推进了法律服务“三进”工作水平,使基层法律服务、普法工作赶上时代的步伐,有效改善了传统“面对面”式的法律服务模式。自微博开通到现在,“什刹海热线”微博的粉丝数量已经有17000多人,发布微博数量已达到2000余条,在关注我们的粉丝群中有律师、有法律爱好者、有全国各地的司法同仁、更多的是生活在身边的普通百姓,大家已经把我们的微博当成了学习法律知识、探讨实际案例、寻求法律服务的平台。在我们团队共同努力下,“微博”已成为社区居民家喻户晓的法律服务、调解工作品牌,已成为了社区居民的普法宣传线,促进社会和谐的服务线,政府和百姓之间的连心线。
打造“胡同说法”刊物
本着“贴近群众现实需要、贴近社区人文建设、贴近街道中心工作”的原则,立足现有资源,什刹海司法所积极创新形式和方法,大力开展“六五”普法宣传。2011年9月,创办了融法律服务和普法宣传为一体的地区公益普法读物——《胡同说法》,开设了“新法速览”、“法制什刹海”、“以案说法”、“回归领航”、“普法漫画”等多个普法宣传专栏。2012年,按照“打造精品、便于浏览、传播信息、方便群众”的思路,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胡同说法》,推出刊物电子版,以PDF格式上传至什刹海街道内网办公平台,什刹海街道机关干部及辖区25个社区居民均可通过办公平台下载阅读,使其成为地区学习法律知识的新载体。
·河南省律师满足多层次宽领域法律服务需求
·武汉斥资1400万元为群众购买法律服务
·长春南关:推订单式法律服务助推民营经济
·江苏省部署基层法律服务惠民活动
·云南:律师服务团为农民工提供专项法律服务
·驻疆某炮兵团法律服务温暖兵心
·驻疆某炮兵团法律服务温暖兵心
·江苏昆山购买法律服务参与“大调解”
·呼和浩特开展规范法律服务市场秩序专项行动
·四川省司法厅:努力做好“法律服务进灾区”
·西部律师发展状况调查 愿买法律服务政府渐多
·济南槐荫区残疾人法律服务下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