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户”找到了“婆家”
今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提交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中提到,成立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四类社会组织可以直接向民政部门依法申请登记,不再需要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这让很多中国民办社会组织看到了春天。时隔快两个月,记者了解到,虽然民政部关于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具体改革细则还未出台,但各地先行试点已经让很多“黑户”社会组织找到了“婆家”。
各地改革促进了社会组织的合法化,增加了他们的积极性。目前浙江登记的社会组织有三万多家,备案的有六万多家,另外未登记未备案的草根组织也有五六万家。新政策意味着很大一部分“黑户”能够取得身份。
有学者认为,政府职能的转变和下放,需要一定数量且组织机构较为健全的社会组织去承接,由此可以预计,随着大部门制改革与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步推进,未来社会组织将迎来蓬勃发展时期,“这将是一次社会生产力解放的机遇”。
还有多少“硬骨头”要啃
登记新规为社会组织发展降低了“门槛”障碍,但业内人士认为,要真正实现快速良性发展仍须啃“硬骨头”。
“首先就要厘清社会组织与政府的职责边界。”北京大学政府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阎雨说。社会组织作为人才库、智囊团,不是政府部门,更不是政府的附属,因此应保持社会组织应有的自主性、独立性。
“门槛”降低后,社会组织如何真正实现快速良性发展,也还需要克服不少困难,比如政府层面的管理力量薄弱,配备工作人员欠缺等。而由于政策不完善、财政扶持少、专业化培育缺乏等原因,也使得社会组织发展还不够理想,甚至出现盲目发展的情况。
业内人士建议,财政、民政部门应出台“社会组织发展专项经费管理使用的办法”等政策,大力资助社会组织开展公共服务、人才培训和合作交流,承接政府购买的各种公共服务工作。
“准生”容易了,还得“喂好奶”
今年两会,《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明确“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和城乡社区服务类四类社会组织可直接登记”。社会组织终于可以不用“爹妈”领着去拿证了。
喜事临门的高兴劲儿还没过,就又发现了难题。那么多社会组织生出来,怎么活下去,会不会夭折在路上,病在途中。原来,社会组织的尴尬不止在生前,还有出生后的麻烦事儿。政策不完善,财政扶持少,专业化培育缺乏,配备的工作人员欠缺……
以这次“4·20”芦山地震志愿者之争为例,“热心肠”遭遇冷批评,让信息发布缺位的尾巴露了出来。抗震救灾一盘棋,需要统一平台,发布动态声音,让志愿者知道什么时候去,什么时候不去,去了干什么,不干什么。
“准生”容易了,还得“喂好奶”。话说回来,降低门槛不等于不要门槛,放开登记不等于不要监管。
·相关人士呼吁尽早出台社会组织依法自治细则
·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核心取向
·安徽省力促社会组织社会化
·社会组织莫成公权力套现的“儿皇帝”
·王名:政府机构改革让社会组织迎来春天
·将修订涉及社会组织三个行政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