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是国家“一五”时期布局建设的全国十大煤炭建设基地之一,也是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之一。近年来,在推进经济转型发展中,各种社会矛盾逐步显现。石嘴山市致力于“把群众诉求解决好、把群众情绪疏导好、把群众意愿反映好、把群众权益维护好”,突出夯实基层基础,突出体制机制创新,突出管理与服务并重,不断创新服务形式和调解手段,搭建沟通平台、畅通诉求渠道,构建多元化的调解体系,预防和妥善化解了大量的社会矛盾,有效维护了群众合法权益,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一、办好民生实事,减少社会矛盾诱发因素
民生既是广大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热切期望,也是容易产生社会矛盾的重点领域。对石嘴山这个老工业城市,必须加快民生转型,建设惠民与安民相促进的和谐社会。近年来,石嘴山市围绕“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善养、住有宜居”目标,推进就业惠民,建立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43个,开展创业技能培训,开展“和谐企业”创建,开发创业就业岗位,每年新增就业人员14万余人,转移农村劳动力7万余人。推进教育惠民,建立在校高中学生助学金制度,在全区率先实行普通高中三年及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每年为6200多名高中学生免除学费740多万元,发放助学金750多万元。推进社保惠民,率先开展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统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市级统筹,推行“一卡通”,解决了4.6万名产业转型、企业改制中的农场工、家属工、集体工、下岗职工、城镇老龄低保人员的养老保险问题,3680多位80岁以上老人享受高龄津贴。推进安居惠民,对采煤沉陷区进行综合整治,将3.6万矿区职工搬出大山,1.2万户棚户区居民迁进新居。
二、畅通诉求渠道,从源头上预防矛盾发生
民意如水,重在疏导。近年来,我市不断创新方式,畅通和拓展群众诉求渠道,使群众诉求表达更加顺畅。
实行公开接访,受理群众诉求“面对面”。为解决群众诉求进门难、反映难”的问题,实行与群众面对面的公开接访,建成1400多平方米接访大厅,实行开门约访接访机制,安排市领导挂牌接访,使群众与领导面对面地表达愿望和诉求。实行法律援助律师值班制度,成立了39名律师参加的法律志愿服务团,每天轮流到接访大厅开展法律咨询。实行三级视频接访,建成辐射市直部门行业矛盾调处中心、各县区信访局、乡镇(街道)综治中心“视频接(约)访”网络,开展可视接访和调处,由过去的信访“中转站”变成信访“终点站”。 实行“五位一体”接访,依托市县(区)两级群众服务平台,把领导接访、会审疑难案件、听取联系单位汇报、督办未结案件、利用远程视频系统办理信访事项等5项内容结合在一起,进一步提升了工作效率。信访公开听证、化解信访积案经验在全区全国交流。
办好网络诉求,汇集群众诉求“全天候”。开通石嘴山党政网“人民议政”,设立问计窗、针砭台、回音壁、手机微博等栏目,将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服务等38个问题在网上公开征求意见,将全市107个部门、市属企业列入社会监督范围,问需于民、问政于民、问计于民。建立群众诉求网上受理、督办事项网上分送、责任单位网上认领、办理结果网上回复、办理效果网上监督机制,实行红绿灯监控管理,凡交办转办网民诉求在三天内未答复的,信息系统自动亮起红灯警示,三次以上亮红灯的追究承办单位责任,确保了网上诉求“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三年来累计办理诉求和建议7000多件,解决了一批网民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提高了网上诉求办理的公信力。
畅通热线诉求,接听群众诉求“一线通”。市委、政府坚持把为民服务热线作为问政于民的重要平台,开通了市长服务热线、12348法律服务热线,开发建设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信息服务系统,设立服务办事,开通96110热线服务,群众所有的咨询、意见和建议等诉求可通过拨打热线电话,系统将群众诉求转化为服务办事,分流、指派、督办,办理结果以短信形式自动回复当事人,办理过程全程留痕,确保受理事项“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原来需要往返各个部门之间跑上跑下的难事,群众诉求只需拨打96110电话,一个热线就能反映。
强化新闻媒体监督,督办群众诉求“零距离”。在石嘴山电视台民生频道开设“民生零接触”、“诉求热线”栏目,在石嘴山日报社和市广播电视局设立舆论监督中心,配备6辆采访监督车,开通新闻网站和热线电话。开通以来,接听群众投诉电话3500多人次,实地采访群众反映的问题1300多个,并将市民投诉和反映的突出问题直接播放,加大对不作为单位的曝光力度,监督相关部门及时解决了一批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生计的难题,发挥了媒体为民代言、排忧解难、化解矛盾的作用。
强化信访主攻,化解群众诉求“一对一”。成立市信访督办局和社会诉求分理中心,赋予信访案件的指导协调权、交办转办权、督促检查权、统一调度权、情况通报权和责任追究建议权,强化县(区)、乡镇(街道)信访组织,形成了市、县、乡三级全覆盖的信访组织网络。建立信访稳定突出问题研判制度。市、县(区)两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定期不定期召集政法、信访、稳定及涉案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参加,共同研究解决办法。通过研判、督办问责,使一批长期没有解决和基层无法解决的问题得到有效化解。全市14件信访积案已有11件化解,100多件疑难复杂信访问题案结事了、息诉罢访,年信访总量逐年下降,近三年来没有新增信访积案。
三、做好稳定风险评估,在尊重民意中减少矛盾
抓维稳,重在抓源头;抓源头,重点在抓决策,关键看民意在决策中的份量。2010年,我市在宁夏率先出台了《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作决策、定政策、上项目、搞改革的前置程序和必备条件,把涉及征地拆迁、旧城改造、物业管理、企业改制、教育医疗、安全生产、环境污染、公共服务价格等容易引发群体性社会矛盾的7个方面18项内容列入评估范围。把群众的认可度和满意度作为决策的前提,对90%以上群众赞成的事项可上会研究,对30%以上群众诉求合理、持反对意见的事项暂缓实施。各县区、各部门对每个决策都进行经济效益和社会稳定风险“双评估”。两年来,出台重大决策和实施的230多个重点项目,没有发生群体性上访事件。
四、强化基层管理,在提升服务中减少矛盾
着力于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在不同层面探索建立社会管理服务平台,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
推进服务下移,便民服务“一站式”。为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解决部门权利集中,办事环节多的问题,在全市20个乡镇、16个街道全面建成民生服务中心和综合治理中心,把部门的55项服务事项和事权下移下放到“两个中心”办理。民生服务中心集中办理医保、社保、劳动就业、社会救助、计划生育等6大类55个服务项目。综合治理中心整合基层综治、司法、信访、城管、派出所等综合治理资源,开展联合办公、联防联治、工作联动、问题联调、平安联创,实行服务窗口公开化、透明化办公,开展“全代理代办”和“一站式”服务,让老百姓“找得到门、见得到人、办得了事”,实现了集中办公“一体化”运作、接待群众“一条龙”服务、解决问题“一竿子”到底。进一步延伸服务,在村(居)建立社会管理便民服务站,实行综合服务,为群众代办服务,让服务进居民、群众少跑腿。
推行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群众精细化。以村(社区)为依托,把社会管理服务向基层延伸。在宁夏率先推行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根据人口数量、居住集散程度、产业行业特点,每个网格按照300户、1000人左右划分,强化社工队伍,按照“1+4+X”的模式为每个网格选配务服务团队,(1即网格助理员;4即网格督导员、网格警员、网格消防员、网格管理员;X即义务监督员、义务巡防员等),选聘网格助理员1853名,充分发挥网格助理员根植基层、贯通社会、贴近群众、沟通便利特点和优势,开展信息收集、矛盾纠纷调解、治安隐患和重点人员排查,并根据居民的不同需求,免费提供咨询、应急等服务,使居民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基本服务需求,一般性矛盾纠纷在网格内解决。社区工作人员委员感叹到:过去我们社区人少事多无人管理服务,一些小事情处理不及时就闹大了,解决起来付出的时间、精力和财会很大,自从有了网格助理员,人手多了,每个人服务群众的范围小了,服务居民的工作重点也前移了,走访入户的时间也多了,了解的情况也细了,一些小事、一声问候也就把居民的心结解开了,问题也就在走访服务中解决了。
凝聚社会力量,民间调解更贴心。为调动群众力量,发挥以情说理在调解中的优势,建设联合调解机制,在乡镇建立由司法、信访、林业、公安等部门参加的“流动调解团”,在行政村建立“流动调解室”,在村民小组建立“流动调解小组”,在社区建立和璇工作室、孙丽华社会工作室,在民族聚居区建立穆斯林说和室,在移民区建立流动法庭、流动警务室等社会调解组织和移动式的行政服务平台,把热心人民调解工作的退休老干部、老党员、老司法助理员、老法官、老检察官、老公安、专业志愿者吸纳调解组织,参与收集居民诉求、化解社会矛盾,发挥他们在调解中易沟通的“桥梁”作用,随时随地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变群众上访为调解员下访,让 “群众动嘴,干部跑腿”,有效化解民间纠纷,使民间调解组织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融合剂”,从而形成了民间调解组织与政府组织上下联动、优势互补的网络化体系。截止目前,全市已成立民间调解组织2648个,民间调解员4017人。实行人民调解“以案定补”,对基层人民调解组织调解的案件给予补贴,落实民间调解司法确认制度,调动群众参与人民调解的积极性,有效化解各类民间信访疑难纠纷,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宁夏石嘴山侦破部督砸车盗窃案
·宁夏石嘴山惠农检察手机报成联络代表新渠道
·宁夏石嘴山市公安:送健康 进监所
·宁夏石嘴山出台六个严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