疃里村一直很有名气,四年前是十里八乡闻名的上访村;四年后却成了村民“零上访”、有钱拿、有歌唱的和谐村。而这华丽的转身,靠的是在村支书陈振忠带领下走上的一条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的发展之路。
从忙上访到忙演出
上周六,是疃里村群星艺术团开练的日子,57岁的文艺骨干王书贤跟着打鼓队的专业老师练得可起劲儿了。自从“群星艺术团”成立,王书贤就闲不下来了,她已经参加了大合唱团、小合唱团、舞蹈队、小车会,还是打鼓队的队长,每天除了料理基本的家务,她的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了艺术团。而在此之前,她也是个积极分子,却是上访积极分子,只要村里搭帮结伙地去上访,她也跟着去。
舞台一角,47岁的马宝荣也忙着当她的“舞台监督”,几位大妈大婶轮番唱着《刘海砍樵》,她在一旁乐得直不起腰。“舞台监督”说白了就是在一旁支支招儿,打打杂。除了这个差事,马宝荣还身兼村民理财小组成员、和谐施工协调员等六七个头衔,经常忙得不可开交。而在此之前,她也很忙,却是忙着联络各户、组织上访。
2000年,疃里村全村人均收入不足千元,村里的外债却高达1.8亿元,村民热衷上访,全都是因为一个字:穷。那时候,王书贤断断续续打零工,每月收入只有四五百元,没有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全村人过着没有保障的日子,眼看周围村小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疃里人心里那叫一个急。用马宝荣的话说村委会“不作为”,不跟村民交心,村民也不信任村委会,双方矛盾越积越深,屡屡上访就这么出现了。
从信不过到人心顺
村子的情况在2009年末开始有了转机。新任村支书陈振忠上岗,这个外表看上去粗枝大叶的新支书却是个心细的人。村集体穷、人心散,他就挨家挨户去跟村民了解情况。村集体的每一笔开支,他都要求做到公开透明,并且成立村民理财小组,交给村民做主。哪个村民家有婚丧嫁娶了,他都会去尽一份心……
随着村子被纳入通州国际新城规划范围,各种优惠政策又带来了发展机遇,疃里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盘活三资,生产有了动力,村民的收入也越来越多,现在一个三口之家一年的收入能达到近10万。2012年伊始,村里又成立了以村民为主的“疃里群星艺术团”,村里的风气好了,人心顺了,民心自然稳了。
如今,通州区国际新城建设如火如荼,各大单位纷纷抛来橄榄枝,继中国加拿大联合学校落户后,很快北京电影学院新校区也将开建,带来收入的同时,疃里村将会有一个全新的面貌和品质。